字词 | 举一反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对受教育者要善于启发教育,使受教育者由一点而悟及其他。典出《论语·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芳) ☚ 询于刍荛 闻一知十 ☛ 举一反三 (孔)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八) 注释 ①愤:发愤(想要弄清问题)。②悱(fěi):心里想说而口又说不出。③隅(yú):角落,喻指问题的一个方面。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生,老师要做到不到他们发愤努力想弄清疑惑问题的时候、不到他们心里想说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开导他们。如果学生不能由知其一类推而知其三、不能触类旁通,就不再往下教他们。” 感悟 成语“举一反三”就是由此而衍生的。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如果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那么就基本上不成问题了。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方法。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chù lèi pánɡ tōnɡ 接触并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旁:其他。通:通晓。)〈例〉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要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反:类推。)〈例〉在学习上,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指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都用作褒义;都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触类旁通”着重于“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多用于书面语。“举一反三”着重于“反三”,指举出一个事理就可类推而知其他,不限于同类;多用于口语。 提示
举一反三 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注释】 ①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②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③隅(yú)反:“隅”指角落、角。“隅反”指类推。 【译文】 (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反复思考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反复教他了。 【评说】 为什么“就不用再反复教他了”呢?因为他不用心思考。以上论述是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孔子意识到同类事物是可以互相推知的,认为事物都可以归属于一定的类,从某类中的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已知性质,可以推知该类中的其他事物也具有此性质,从而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类推教学方法。 举一反三谓由一点而知其余。宋朱熹《答胡伯逢书》: “今乃以为节外生枝,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从一件事类推而明白许多同类的事。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成〉举出一件事情,通过类推,可懂得许多同类事情或事理:会学习的人,也就是善于举一反三的人。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释义】 举一反三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用以喻触类旁通。《北堂书钞》九八引 《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唐刘知畿《史通·断限》:“举一反三,岂宜若是; 胶柱调瑟,不亦谬欤!”参见[隅反]。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谓物有四隅,举其一隅,不能推知其他三隅,则不必再予教导。隅,方面,角落;反,类推。后用“举一反三”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北堂书钞·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也作“反隅”。宋·程大昌《考古编·中庸论一》:“苟去圣日远,又不得天下英才以教,而徒执反隅故法,则恐微言由已而绝,故宁极书所得,以待知者。”也作“隅反”。元·刘将孙《彭丙公诗序》:“丙公之胜我,盖又审密能思,既神变于亲承,复偶反于纸上,故其趣味不但形似止。” 举一反三(同)闻一知十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典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出一个角,就可推知其他三个角的样子。即从一件事类推而知相似的许多事情。傅雷《与汪孝文》:“好在~,高明自能领悟,不烦缕举。”又《与傅聪》:“会学的人,~,稍经点拨,即能跃进。” ☚ 触类旁通 化 ☛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举出一件或一方面已知的事理可以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学习,能触类旁通。 ☚ 敬业乐群 卷帙浩繁 ☛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举出一个就能类推其他三个。指懂得一点就可推知其他类似或有关的许多知识。形容理解力强。反:类推。 ☚ 教一识百 绝顶聪明 ☛ 类推 类推反(反隅;隅反) ☚ 推断 比较 ☛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意指触类旁通,从一件事情可以类推到其他诸事。语出《论语》。 ☚ 告往知来 占隐察来 ☛ 举一反三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之,还以相证之义。”后以此喻指善于推理旁通,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意即一个四方体,已经对人讲明了1个角,如果其人不能据此推知其余3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因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思考,仅靠教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举一反三”成语即出于此。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 济南简师附设小学堂 泰山书院 ☛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孔子首创的教学、宣传方法。《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物有四隅,举出一隅,而不能推出其它三隅的人,即不必再予教导。隅,即角落、方面;反,即类推。这一方法要求宣讲事物、教育学生要注重启发诱导,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使之能够触类旁通,“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论语·公治长》)。这一宣传与教学方法为后世许多宣传家、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对现代教育和宣传工作仍有启示作用。 ☚ 首因效应 洗脑 ☛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deduce by analogy; 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infer(/derive) other things from one fact 举一反三infer other things from one fact;draw inferences from one instance about other cases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反:类推。举一例能推知其他的事情。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judge the whole from one sample, just mention one example which serves for the rest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解义】反:转换,类推。举一个例子便可明白其余道理。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列举一事,类推而知其它事。比喻善于类推,可以触类旁通。《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集注:“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唐·虞世南《北堂书钞·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反:类推。三:虚指多数。用已知的事理推知相类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释义】从已知的一件事推知很多同类的事。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举:提出。反:推知,类推。举出一事一理可以推知其他同类事理。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 物质建设》:“从此触类旁通,~,以推求众理,庶几操纵在我,不致因噎废食。”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举一反三;一隅三反格式 比喻式。 触类旁通chù lèi páng tōng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举:提出。反:类推。三:虚指多数。用已知的一件事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隅:一角。反:类推,推论。意思是举出一角,不能推知其他三角,这样的学生就不再教了。后以“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据以推论其他事理,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举一隅以三隅反”之省。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解义】 反:转换,类推。举一个例子便可明白其余道理。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举: 提出。反: 推知,类推。三: 多。举出一事一理可以推知其他多个事理。清·郑燮《再复文弟》:“我弟天资聪颖,得此数语,定能~,将来能成一画竹能手。” 举一反三ju yi fan san反:指推演。举出一件或一方面已知的事理而推知其他。比喻善于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jǔ yī fǎn sān;wén yī zhī shí反:推及,推论;闻:听。形容人非常聪明,知道一件事可以类推了解许多同类的其他事;听到一件事,可以得到启发,知道很多其他事。宋·朱熹《答胡伯逢书》:“今乃以为节外生枝,则夫告往知来,~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chù lèi páng tōng;jǔ yī fǎn sān触:接触;类:某类事物;旁:其他有关事物;举:列举;反:类推。指掌握了某事物的知识或规律,从而可类推明断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吾国人欲有此知识,则当读此书,尤当熟读此书。从此~,以推求众理,庶几操纵在我,不致因噎废食。”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反:类推。从所举的一个方面类推其他方面。指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论语·述而》:“举一隅(事物的部分或方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131【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知道一件事或一个方面就能类推到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反:反复推论,类及。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连动〕 据已知事理就可类推其他同类事理。比喻善于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廖辉英《爱情良民》:“我倒觉得老不老实其次,机灵和~比较重要。”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即举出一件事就可类推其他许多类似的事理。形容思维聪明,触类旁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