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消

〈隐)旧时粤剧戏班指伙食。

中消zhōng xiāo

旧时广东粤剧行业谓伙食。

中消

病名。 又称消中、 痟中、 消脾。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 “中消者胃也, 渴而饮食多,小便黄。”本病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症状,或见小便甜, 或因脾胃燥热所致。治宜清胃泻火, 滋阴润燥。 用白虎汤、 抽薪饮、黄连猪肚丸、生地八物汤、调胃承气汤等方。或因命门火衰,火不归元, 游于胃而成中消者, 宜八味丸。 可见于甲亢、糖尿病等。参见消渴条。

中消

消渴证的一种。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中消zhōngxiāo

病症名。消渴的一种。出《丹溪心法·消渴》。《素问·腹中论》称消中; 《证治要诀》称消脾; 《辨证录》称胃消。由脾胃燥热所致。症见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小便频多、大便坚硬。治宜清胃泻火为主, 兼以滋阴润燥。方用白虎汤、抽薪饮、黄连猪肚丸、调胃承气汤等。参见消渴、三消条。

中消

中消

中消是指因中焦积热,胃火炽盛所致的消渴。临床以多食善饥,形体消瘦为特点。《景岳全书·三消干渴》:“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
病名考证
中消名称见《丹溪心法》。《素问·腹中论》称“热中”、“消中”。《太平圣惠方》称“痟中”。《景岳全书》称“消谷”。《证治要诀》称“消脾”。《辨证录》称“胃消”。《世医得效方》称“脾消”。
病因病机
主要是素体阴虚内热,或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酿成内热,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又胃热消谷不能化生精微,或火热耗损气血,肌肉无以充养,则形体消瘦。《辨证录》:“胃消之病,大约成于膏粱之人者居多。燔熬烹炙之物,肥甘醇厚之味,过于食贪饕,酿成内热,津液干涸,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肺,……。”朱丹溪认为先因脾虚蓄热,继则热蒸于胃,发为本证。《丹溪心法·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清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 但中焦胃热,既能上蒸于肺,灼烁肺津,又能下耗肾阴。因此,中消的病理变化,常可影响上、下二焦。
辨证施治
中消症见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口干而渴,或唇裂,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类证治裁·三消》:“中消主胃,胃热善饥,能食而瘦,是为消谷。”治宜清胃泻火,养阴保津。方用玉女煎加黄连、栀子之类。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阴;生地、麦冬养阴保津;外加黄连、栀子苦寒泻火;牛膝引火下行。或用猪肚丸治之。方中黄连、知母泻中焦之火;花粉、麦冬滋胃生津;茯神、粱米、猪肚健脾治本。若大便秘结不通者,可用调胃承气汤加黄连、黄芩之类,以通腑泻火。清·喻嘉言认为治中消不宜用峻下法,尝云:“瘅成为消中,胃火极炽,以故能食易饥多渴,诸家咸谓宜用大承气汤下之矣。不知渐积之热,素蕴之火,无取急下;下之亦不去,徒损肠胃,转增其因耳。” 即使中焦热积,需用大黄时,应久蒸,可与甘草合用,以缓急互调,或与人参为伍,以攻补兼施。《证治要诀》对中消便秘者,用四物汤养血润肠,或可加人参、木瓜、花粉则补气益阴生津,颇切临床实践。

☚ 上消   下消 ☛

中消zhōng xiāo

diabetes involvingmiddle energizer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