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法黄埔条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是中国近代与法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法国派专使拉萼尼来华进行外交讹诈。1844年10月24日,清政府派耆英在黄埔附近一艘法国兵船上与法国专使拉萼尼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人不仅取得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中的主要特权,还规定了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他们在各口岸建设教堂自由传教,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从此,西方各国传教士随着鸦片和商品一起,大批拥入中国,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活动。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一起,成为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即《中法五口通商章程》,是法国侵略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法国对英美在中国获得的巨大利益垂涎三尺,亦效仿美国,派军舰到广东要挟,强迫清政府签约,而此时的清庭已决心采取所谓“一视同仁”,随便那一国都不得罪的态度,遂于1844年10月24日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军舰上签约。该条约使法国取得了英美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并允许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这样传教就成为外国侵略势力渗入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武器。

☚ 中美望厦条约   天津条约 ☛
中法黄埔条约

151 中法黄埔条约

亦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在广州附近黄埔签订。全文共36款,并附《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是:法国享有英美两国在华取得的侵略权益;法国人可以在五处通商口岸建筑教堂,如果有人触犯了法国教堂,清政府的地方官要“严拘重惩”。

☚ 中美望厦条约   太平天国赐英使文翰谕 ☛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Zhongfahuangpu tiaoyue

中国近代史上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两广总督耆英与法国专使剌萼尼在停泊在广州黄埔的一艘法国军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原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共三十六款,附有海关税则,基本上以中美《望厦条约》为蓝本。它规定法国享有英、美从中国攫取的特权和利益,如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此外,还规定法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天主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黄埔条约》签订后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准许天主教会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英、美等国的基督教会也享受了这一特权。此后,各国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打着传教的旗号,在中国肆意横行,欺压中国人民,造成许多“教案”。

☚ 中英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

中法黄埔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继与英、美以后与法国签订的又一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0月24日),刺萼尼与中国清政府代表、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阿吉默特号法国军舰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该条约共计36条,并附有《海关税则》。其主要内容为:法国援引英、美为先例,取得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法国在通商口岸有永久居住权以及设立领事,建造教堂、医院、学校等权利;中国有保护法国教堂的义务;协定关税,中国关税须与法国领事“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法国有领事裁判权;法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法国通过《中法黄埔条约》不但获取了与英、美同样的在华特权,而且要求清政府废除对天主教的种种限制,如条约中规定: “倘有中国人将法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其意在要求清政府保护法国人在华传教。此后,天主教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外国侵略势力渗入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武器。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中国清朝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在广州黄埔的法国军舰上签订,又称《中法黄埔条约》。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后,法国政府派真盛意 (Adolphe Philibert Dubois de Jan-cigny) 和谢西尔 (Jean-Baptiste Thomas MedeeCecile) 在澳门活动,多次进入广州,与广东官府会商制夷之策,获得五口贸易的口头允诺。1844年8月,法国特使拉萼尼 (Theodore DeLagrene) 率舰队到达澳门,进行军事恫吓与外交讹诈,胁迫两广总督耆英去澳门谈判。谈判之前,拉萼尼已将《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的重要条款合并成中法条约的草案。在澳门谈判之后,耆英基本同意此草案,拟定《中法五口贸易章程》,让法国享有与英国、美国相同的特权。法国通过这一不平等条约,获得英国通过战争才得到的侵略权益。此外,法国还得到中国准许法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自由传教等特权,此允诺首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的先例,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宗教侵略的法律依据。

☚ 关闸之战   中美望厦条约 ☛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中国近代史上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四年(1844)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黄埔的法国军舰上签订。共36款, 附有《海关税则》。规定法国享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还规定法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 清政府有保护教堂义务。订约后, 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准许他们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 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
000052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