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誉称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粗线条的扫描:所谓誉称,就是对人和事物的赞誉性、赞美性的称谓。 这就是说: 其一,誉称作为一种称谓、从语法的角度来透视,绝大多数是名词性的。连很多指事的誉称,如乒乓外交、绿色革命、十一月革命(J/4粒子的发现),也是如此。 当然指事的誉称也有极少数不在此例,不过无碍大体,就不在此讨论了。 其二,誉称是赞誉性、赞美性的。就是说,它有着一种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的主观渲染,主观色彩——褒扬。 因此,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六朝古都、三大直辖市,这些中性(不褒不贬)或形褒实中的称谓,都不能看作誉称。 因此,摄影艺术的魔鬼(菲力浦·霍尔门)、沙漠之狐(隆美尔)、扬州八怪,这些形贬实褒的称谓,都应当作为誉称看待。二、誉称有哪些表现形式 誉称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通称(通名)和专称(专名)。前者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①教师;②作家)、园丁(教师)、城市美容师(清洁工)、海上救星(救捞人员)、白衣天使(医护人员)、国家的名片(邮票)等等。 它是对一类而不是一个对象的称誉。 这一类在誉称总量中占着很小的比例;大量的则是后者——专称(专名),它是对一个(或几个)而不是一类对象的称誉。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后者的种种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专称,通称也会得到触类旁通的解决)。 1.比喻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与乙事物有着相似点的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誉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赞誉性的喻称。这里,明喻不见,暗喻很少,主要是一种最精炼的比喻形式——借喻。 其中又有以下情况: (1)本体被比喻成“祖”、“宗”、“父”、“母”等等,从而强调、突显其开启山林之功,草创勋业之绩。 如: 美利坚合众国国父(乔治·华盛顿) 欧洲的祖母(维多利亚女王) (2)本体被比喻成“王”、“王子”、“皇”、“皇后”等等,从而强调、突显其冠盖一时、无与伦比的地位。 如: 世界邮王(菲利浦·冯·弗拉里) 剧坛国王(莎士比亚) 数学王子(高斯) (3)本体被比喻成“神”、“仙”、“圣”、“灵”、“魂”等等,从而强调,突显其卓然不凡,世俗难步的身手。 如: 诗仙(李白) 臂圣(张策) 南社灵魂(柳亚子) (4)本体被比喻成另一个知名度较高同类,然后加上本体的某一特征,组成“x的y”式,从而强调、突显本体与喻体在某些方面以至各个方面的大体相似,甚至完全一致。 如,以莎士比亚为喻: 印度的莎士比亚(迦梨陀娑) 德国的莎士比亚(席勒)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样式,如: 中国的比萨斜塔(苏州虎丘塔)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5)本体被比喻成“乡”、“国”、“城”、“都”等等,从而强调、突显其众,其盛,其优,其强,其圣。 如: 椰城(雅加达) 寺庙之都(加德满都) 2.比拟式 比拟,很容易与比喻中的借喻相混淆。 比喻,具有并强调的是甲事物和乙事物的相似点,比拟则相反,偏偏把一方所没有的特征“强加”于它,利用的是不同点。它,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物当作人,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比拟式的誉称,也有这三种情况。 (1)把人当作物,从而使人有了物的某些特性。 如: 文艺复兴时期三颗巨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南宋初年词坛双璧(张元幹、张孝祥) 德国戏剧史的里程碑(凯撒)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列夫 ·托尔斯泰) (2)把物(事物)当作人,从而使事物有了人的某些品性。如: 岁寒三友(松、竹、梅) 森林之母(裸子植物) 白色禁卫军(白细胞) 国际电影节之父(威尼斯电影节) (3)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从而使乙事物有了甲事物的某些性能。 如: 植物类型的天然博物馆(雅鲁藏布江大峡湾) 田径奇迹的摇篮(墨西哥城) 3.借代式 借代,是由一个事物换名,是用同甲事物有密切联系的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而这个同甲事物有密切联系的乙事物,往往就是甲事物的局部,或甲事物是局部,乙事物是全体。所以,从特定意义上来说,借代就是以甲事物的局部或全体(均为借体)代替该事物的全体或局部(均为本体),从而用借体的某些特征,把本体推到一种十分醒目的地位,强化表达效果。以作品名句为借体的,如: 秦妇吟秀才(韦庄)以事业成就为借体的,如: 玉米夫人(巴巴拉·麦克林托克)以姓名特征为借体的,如: 铁鎯头(郎平) 4.夸张式 夸张,就是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予以适当地廓大(扩大)或缩小,甚至把不可能说成可能。 夸张式的誉称,未必是本体的另一种样式完全相同的复制,但由于将本体的某些或全部特征异乎寻常地凸现出来,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无失真之虞。 夸张式的誉称,一般有这两种情况: (1)把不能说成可能,说成现实。 如: 闽南金三角(厦门—台湾—东南亚) 铁女人(撒切尔夫人) (2)抓住特征,适当扩大或缩小。 如: >;欧文斯第二(刘易斯) 现代心理学三巨人(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皮亚杰) 这一类誉称中,或类似这一类的誉称中,还有大量的用褒义的形容词(作修饰成份)和名词(作中心词)。 如: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 圣雄(甘地) 当然,誉称还有若干其他样式,限于水平和篇幅,这里不能一一铺陈。三、誉称有什么功用 1.丰富、替代的作用 誉称的出现和使用,使语言交际、信息交流多了一种工具,增加了一种载体,既丰富了词汇,又使一大批语词有了新颖别致的替身,加强了语言交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多维视角。 2.活跃文风,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大量譬喻类的修辞格的运用,使得誉称变得十分生动、形象,这对于改造干瘪、枯燥、死板的文风,无疑是一股清新的风,一泓淳美的水。即使那些未设譬喻的誉称,由于抓住了对象的某一显著特征,或在适当的轨道上把对象推向极端(如,江左第一、天下第二泉、东方四大奇迹、唐代三绝),也给人以某种特定意义上的生动形象之感。 3.强化记忆、储存信息的作用 由于誉称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把它所称誉的对象——这些原本是枯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具体化了,人格化了,极大地加强了可感性,而可感性又进一步帮助加深理解,从而对强化记忆、储存信息产生很有效的作用。 4.删繁就简,去冗存精的作用 这种功用,在合称式的誉称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四大人物画家、三大名著、竹林七贤、世界十大摄影名家。本来要一段比较繁冗的文字才能涵盖的内容,只需要几个字,就反映无遗了。 这种作用,在其他形式的誉称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世界天文之都(美国塔文森)、中国的钱拉·菲力浦(赵丹)、秦妇吟秀才(韦庄),等等。 如果按照通常的表述方式而能尽涉题中应用之义,除了多费许多口舌,别无它途。删繁就简三秋树,去冗存精又一花,此之谓也。 5.显豁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个概念,总是以反映它所要反映的对象为天职;这种反映,在精确的前提下,又总是以明白、深刻为好。 作为一种概念,誉称在这方面的长处是普遍的,明显的。 如:悲壮之宗(高适、岑参)、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电疗法的奠基人(雷马克)、原子物理学的首都(哥本哈根)、天空的哥伦布(伽利略)等等。 “誉体”(誉称)与本体(被称誉的对象)的内在联系被揭示得多么透彻,多么淋漓尽致! 如果篇幅允许,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其他功用。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发现,誉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特色鲜明的,难以取代,一直是并且必将继续为雅俗所共赏。这,就决定了它在语言中的地位和发展前途。四、我们应当取什么样的基本态度 1.承认的态度 誉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种客观存在,而不能继续置若罔闻,遗忘它或无视它。 2.认识的态度 有史以来,誉称并无专书、专文、甚至专条(辞书条目)论及。这对于语言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它既然是一种语言现象,就应被认识。 这是历史和时代的需要。 3.批判的态度 我们知道,誉称的主观色彩很强烈,其中大量的主观的称誉与客观情况一致,或大体一致,而另外必然有一部分不很一致,或很不一致。 同时难免落上历史、社会的尘埃。 因此,我们必须持科学的批判态度,吸收精华,防止偏颇,排除少数违背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谬误。 4.使用的态度 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誉称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难以替代的。我们研究它,认识它,是为了通过了解它的规律、特点,以便准确地积极地运用于交际领域。 或者说,一是为了使用,二是为了使用时更准确、积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做到这两点,将受益匪浅。 5.发展的态度 观察一下历史和现状,我们发现,作为词(或短语)的誉称,比其他类别的词(或短语)更具活力,更具繁衍力。对于这一客观态势,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把握它的规律和特点,扬长避短,继承可继承处,发展需发展者。五、应用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誉称,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修辞手法在称谓中赞誉性的运用。 如前所述,大量使用的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格。 我们知道,任何譬喻,任何修辞手法,都有着先天不足,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对信息的精密度的要求更高更严格;一方面,又对信息的内核及其外壳(载体)的制约更多更复杂,因此,对誉称的认识、使用乃至发展的要求,就更高,更严格,更多,更复杂了。 撮其要者,可否提出: 1.认同性的原则 或者说,约定俗成的原则。在交际领域,一个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如果缺少社会共识,必然会发生交际障碍。誉称作为一种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的概念,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概念的社会共识之外,还不能缺少社会共许,即社会承认(当然,这种共许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对意义上的)。 因此,对于那些缺少稳定性,或仅为偶然一用的情况,对于那些主观色彩很强,或仅为一己之用的情况,总之,对于那些缺乏客观性、稳定性、科学性的情况,必须明确区分,坚决摒弃。 2.唯一性(确定性)的原则 专称(专名)类的誉称,绝大多数是唯一确定的对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提出唯一性的原则,为的就是防止誉称与其所指的对象,在交际过程中发生名实不符,导致歧义的情况。当然,有一部分誉称有不止一个所指的对象,或不止一个义项。这与我们所说的唯一性在实质上并不牴牾,因为这里所说的唯一性是广义的。 另外,多义项誉称在运用于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时,一般只是用其中某一个而不是几个义项(对象)——如果唯一性这个提法未必妥贴,不妨索性换一个提法,即确定性。 3.必须的原则 所谓“必须”,就是说,确实需要的才用,而不是为了用而用,或为了一种单纯追求形式、色彩,而无视内容实际需要的使用,不能滥用。 4.一致性的原则 就是说,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对应性和语体色彩的适应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避免出现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 以上,是对誉称的若干初步认识,是否触及了几分庐山真面目? 有哪些偏颇、浅陋、不当? 如果能在誉称被人们有意识地承认、认识、使用和发展方面多少起一点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交际和人类文明,那样,本文以及本书全体作者,是会为实现初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的。当然,因为本书覆盖广,跨度大,内容多,囿于水平,不尽准确、全面处在所难免,祈望读者批评、指正。袁世全 1990年8月6日 急就于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廿四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