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莫迪利亚尼·弗兰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莫迪利亚尼·弗兰科

莫迪利亚尼·弗兰科1918~Modigliani,Franco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198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生于意大利的罗马。1940年移居美国,1946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籍意大利人。早年分别于1939年、1944年获罗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新泽西女子学院 (1942)、哥伦比亚大学 (1942~1944)、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1943~1948)、伊利诺伊大学 (1949~1952)、卡内基理工学院 (1952~1960)、西北大学(1960~1962)。从1962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至今。他是美国科学院成员、联邦储备系统学术顾问和布鲁金斯学会经济活动小组高级顾问,并获得多所美国和欧洲大学的名誉学位。曾于1962年荣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76年荣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976~1981年荣任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1981年荣任美国金融协会会长。由于他在储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财务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荣获198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迪利亚尼的主要著作包括: 《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 ( “National Incom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with H. Neisser,1953,与尼瑟合著》; 《资本的构成问题》 ( “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1956);《计划生产、存货和劳动力》(“Planning Production,Inventories and Work Forces”,with C. C. Holt etc.,1960,与霍尔特等人合著); 《通货膨胀条件下为稳定住宅建设而采取的新抵押设想》 (“New Mortgage Designs”,1975);《稳定政策争论》(“The Debate Over Stabilization Policy”,1986); 《莫迪利亚尼文集》 (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Franco Modigliani”,五卷本,1~3卷,1980; 4~5卷,1989) 等。
莫迪利亚尼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涉及宏观经济理论、货币理论和金融理论。他是20世纪40年代用IS—LM曲线来整理凯恩斯体系的一名重要贡献者。他在50年代初期首创的“储蓄生命周期假说” 为考察国民储蓄方式中的个人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微观经济基础。他与米勒(M. H. Miller)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一起创立了当代财务理论的两个基本的“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开创了 “财务分析”这门当代经济学的新分支学科。
1.宏观经济理论 莫迪利亚尼于1944年以 《流动偏好与利息和货币理论》 (“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and Money”) 为题的文章被认为是对凯恩斯静态宏观经济学理论实质阐述得最好最全面的文章之一。首先,文章更清楚地阐明了 “流动偏好”和关于劳动力供应的假设本身这两个方面对凯恩斯理论体系的作用。与早期其他有关著作不同,莫迪利亚尼所强调的是把“货币数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基本失调”这一点作为使就业扩展到充分就业水平为什么不利的理由来解释的。只要利率陷入了流动的陷阱,那么工资的灵活变动就不可能恢复充分就业。其次,文章对凯恩斯模型的短期与中期动态过程作了明确的区分。就短期来说,利率可以调整到使货币市场能够全部成交 (这只取决于流动偏好),就凯恩斯的中期来说,产量水平和利率则同时取决于金融市场与产品市场是否都能全部成交。
2.储蓄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 (R. Brumberg) 于1954年发表的 《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 (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一文,标志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在此文中,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采用了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并在他们的大量的奇特的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式。后来,莫迪利亚尼又继续发表论文,除了对原有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外,还把个人储蓄生命周期推广到对整个社会的储蓄消费行为的分析,同时又进一步考虑了取消原始的特殊假设后对储蓄生命周期模式的影响,使其储蓄生命周期理论更接近于现实经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消费任何一个商品,只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效用,个人只能从现在与未来的消费中,以及由前辈传给的资产中获得效用。因此消费者一生中的总效用是他目前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从实际观察的个人消费行为看,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做最佳的分配,使他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从而得到一生的最大满足。它表明消费者一生中总消费价值不能超过他一生的总收入价值,因此消费者在任何年龄所能支配的总收入,不是取决于他的现行收入,而是取决于他的整个一生的收入。这一收入包括现行收入、预期未来收入和前辈遗留的财产。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要使消费者在一生中获得的总效用极大化,消费者将选择一个与过去平均消费水平接近的稳定的消费率。由于个人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率只是他一生的整个消费计划中的一小部分,而同时期中的收入也只是有助于形成这个计划的一个因素,所以在任何一个短期内,消费与收入之间并不一定会有密切而单纯的关系。因此,当现行收入超过或低于按稳定消费率计算的消费时,个人将进行储蓄或负储蓄。消费者为了在退休时也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他需要在工作期间进行大量储蓄。消费者的储蓄动机主要是为了实现消费效用极大化,以获得一生中的最大满足。储蓄生命周期假说的原始提法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储蓄行为理论,但莫迪利亚尼已经扩展了假说的意义,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讨论了由这个理论得出的关于总量家庭储蓄的结论: 第一,储蓄并不是和先前理论所说的那样由家庭收入水平来决定,而是由收入水平的增加来决定; 第二,储蓄兼受人口增长率和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影响; 第三,储蓄既受总量财富的影响,因此也受作为资本化要素的利息率的影响; 第四,一个自主支出增加的乘数效应接近于边际赋税率的倒数值。通过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亚尼创造了一整套新的家庭储蓄理论。
3.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 《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分析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即假定金融市场运行完美并处在均衡状态之中,那么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资本成本——定义为它的股本和它的负债的市场价值总和——同它的债务大小和结构无关,或者说,资本成本不受为该投资进行的筹资方式的影响。该定理被称之为莫迪利亚尼—米勒第一定理。他们接下来又在1961年发表的 《红利政策、股份的价值与增长》 ( “Dividend Policy,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一文中提出,对于给定的投资政策,一个公司的价值同它的红利政策无关。该定理即为莫迪利亚尼—米勒第二定理。当然,这两个定理是在高度简化的假设下推导出来的,即他们假定既无赋税又无破产成本。后来他们又在《公司所得税和资本成本: 一项修正》 (“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1963)等有关论文中对赋税是否影响定理的真实性作了透彻的讨论。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所提出的关于资本成本的定理目前已成为西方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 斯通·理查德   布坎南·詹姆斯 ☛
000006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