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莫迪利亚尼,弗兰科1918~Modigliani, Franco美国当代经济学家,198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1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罗马。1940年移居美国,1946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早年分别于1939年、1944年获罗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新泽西女子学院 (1942)、哥伦比亚大学 (1942~1944)、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 (1943~1948)、伊利诺伊大学(1949~1952)、卡内基理工学院 (1952~1960)、西北大学(1960~1962)。从1962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至今。曾于1962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76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6~ 1981年任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1981年任美国金融协会会长。由于他在储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财务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荣获198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包括《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与尼瑟合著,1953)、《资本的构成问题》(1956)、《计划生产、存货和劳动力》(与霍尔特等人合著,1960)、《通货膨胀条件下为稳定住宅建设而采取的新抵押设想》(1975)、《稳定政策争论》(1986)、《莫迪利亚尼文集》(五卷本,1980,1989)等。莫迪利亚尼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涉及宏观经济理论、货币理论和金融理论。他是20世纪40年代用IS-LM曲线来整理凯恩斯体系的一名重要贡献者。他在50年代初期和学生布伦博格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假说”,为考察国民储蓄方式中的个人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微观经济基础。他与米勒(M.H.Miller)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一起创立了当代财务理论的两个基本的 “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开创了 “财务分析”这门新分支学科。具体而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下述几点: (1) 他的 《流动偏好与利息和货币理论》为题的文章是对凯恩斯静态宏观经济学理论阐述得最好最全面的文章之一。 ❶文章更清楚地阐明了 “流动偏好”和关于劳动力供应的假设本身这两个方面对凯恩斯理论体系的作用。 ❷文章对凯恩斯模型的短期与中期动态过程做了明确的区分。就短期来说,利率可以调整到使货币市场能够出清,就凯恩斯的中期来说,产量水平和利率则同时取向于金融市场与产品市场是否都能全部达到均衡。(2) 他和布伦博格于1954年发表的《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一文,标志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的创立。他们采用了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并在大量的奇特的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式。后来莫迪利亚尼又继续发表论文,除了对原有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外,还把个人储蓄生命周期推广到对整个社会的储蓄消费行为的分析,同时又进一步考虑了取消原始的特殊假设后对储蓄生命周期模式的影响,使其储蓄生命周期理论更接近于现实经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消费任何一个商品,只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效用,个人只能从现在与未来的消费中,以及由前辈传给的资产中获得效用。因此消费者一生中的总效用是他目前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从实际观察的个人消费行为看,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做最佳的分配,使他在一生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从而得到一生的最大满足。它表明消费者一生中总消费价值不能超过他一生的总收入价值,因此消费者在任何年龄所能支配的总收入,不是取决于他的现行收入,而是取决于他的整个一生的收入。消费者的储蓄动机主要是为了实现效用极大化,以获得一生中的最大满足。储蓄生命周期假说的原始提法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储蓄行为理论,但莫迪利亚尼已经扩展了假说的意义,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讨论了由这个理论得出的关于总量家庭储蓄的结论: ❶储蓄并不是和先前所说的那样由家庭收入水平来决定,而是由收入水平的增加来决定; ❷储蓄同时受人口增长率和人口的年龄结构的影响; ❸储蓄既受总量财富的影响,也受利率的影响; ❹一个自主支出增加的乘数效应接近于边际赋税率的倒数值。通过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亚尼创造了一整套新的家庭储蓄理论。(3)他和米勒在1958年发表的 “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 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分析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见解,即假定金融市场运行完美并处在均衡状态之中,那么一个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资本成本 (定义为股本和它的借入资本的市场价值总和) 同它的债务大小和结构无关,即资本成本不受为该投资进行的筹资方式的影响。该定理被称之为莫迪利亚尼-米勒第一定理。他们又在1961年发表的 “红利政策、股份的价值与增长”一文中提出,对于给定的投资政策,一个公司的价值同它的红利政策无关。该定理即为莫迪利亚尼-米勒第二定理。当然,这两个定理是在高度简化的假设下推导出来的,即他们假定经济中既无赋税又无破产成本。他们所提出的这一关于资本成本的定理目前已成为西方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