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经济史学。 中国工业经济史以中国工业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关系及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和现代工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其地位、作用,研究和探讨中国工业发展历史中的经济史实,生产力水平、经济活动规律,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工业经济史按历史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中国近代工业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两部分; 按部门或专题,可分为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史、中国机械工业经济史、中国煤炭工业经济史、中国纺织工业经济史、中国手工业经济史等分支。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对中国纺织工业经济史、中国手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有一定基础。 纺织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在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纺纱织布,但宋、元以前,纺织的原料主要是丝和麻。棉花成为纺织的原料是宋、元以后的事情。这以后,植棉与棉纺织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极为迅速。到明代末年,棉纺织业已经成为中国农家不可缺少的家庭手工业了,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纺织业从原料到生产工艺以及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演变情况,纺织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期,旧中国纺织业的兴衰原因及新中国纺织工业蓬勃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中国纺织工业经济史的研究领域。严中平在这一方面作了些开拓性的工作,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棉纺织史稿》。 中国手工业是从农民的家庭副业中独立出来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手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生产部门。直至建国前,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条件下,手工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仍然占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中国手工业史,对研究和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的历史,对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特点,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清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无论在经营规模或生产技术上,都远比以往历史时期为进步。这个时期,出现了清朝封建官府经营的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工场,确立了个体经营的手工业和手工业行会制度。手工业商品生产也普遍发展起来,如纺织、冶铁、陶瓷、制盐、制糖、酿酒、造纸、造船等,比之过去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五口通商后,外国商品的入侵和国内战争使中国手工业经济受到影响和破坏。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商品市场扩大和中国境内资本主义大工厂工业兴起的影响下,中国手工业处于日趋解体的境地。 十九世纪末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手工业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市场需要,作为半殖民地经济的附庸而存在,手工业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又得以初步发展。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末,是中国手工业经济在日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榨下趋于崩溃的时期。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对中国手工业肆意实行控制和掠夺。战后美帝国主义和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对中国手工业经济加以摧残,又一次使中国手工业临于崩溃瓦解的局面。 由于中国手工业历史悠久且发展曲折,各地各种手工业行业繁多,手工业经济内部和外部的问题非常复杂,过去很少有人写出专著。尚见的有《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2卷)彭泽益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4卷) 彭泽益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经历了一百多年,新兴的民族工业,是在鸦片战争列强商品势力侵入之后开始形成的。1862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成为中国官僚资本兴办工业的起点。从这以后,清朝政府在封建统治基础上,创办了许多新兴工业,这些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工业,后因经营不力,虽已相继归于失败,但是官僚资本在中国新兴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上,从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为我国工业资本留下了落后和脆弱的根子。 中国国内资本家创办的工业,虽日渐有所增加,但因为列强商品的大量倾销,民族工业发展大受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黄金时代”,使我国的新兴工业得以飞速发展。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不久,列强侵华势力变本加厉,同时,中国的国民经济,也因国内政局动荡不定,封建残余的层层束缚,致使民族工业日趋衰落。另一方面,口岸都市的假态繁荣,却因洋货进口的频繁,投机买卖的盛行,使得国内资金不能投资工业。这样,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民族工业在表面上看来,虽已大有进步,但实际上不论产业资金构成,以及各厂矿的组织规模,依然极度落后。 抗战以后,我国工业集中的沿海沿江各都市先后沦陷,中国工业又相继损失大约80%以上。中国民族工业的致命危机,尚不在战时,而是抗战胜利以后,这是因为当时国内市场物价猛涨,工业生产由于成本太高而失去再生产能力,致使一切军用民需生产的工业更感困难,更显每况愈下。国民党统治时期,不但没有什么 “工业化”,而且连原有的一点点民族工业,也陷于总破产的边缘。 历史情况表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个迟到的落伍者。中国近代工业在其兴起发展时,就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帝国主义依靠种种在华特权,挟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通过官僚资本、封建势力,用强占、巧取豪夺的办法,不断打击吞并中国民族工业。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工业史,就是帝国主义在华工业上的垄断史。 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搜集、整理出版了多种工业史资料集,为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 阅读书目: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4辑)陈真等编,三联书店1957~1961年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孙毓棠编,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汪敬虞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国棉纺织史稿》严中平著,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近代邮电史》邮电史编写组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