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着56个民族。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属主体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各民族人口多少不一,既有百万人以上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民族,也有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赫哲、塔塔尔、独龙、鄂伦春、珞巴、门巴、高山等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这里人口稀少,但面积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不但以其勤劳的双手开垦和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而且以其聪颖和智慧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息、相互依存的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统一和睦的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远在神话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就与当时在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的东夷、长江流域的三苗、西北和湟水流域的羌族以及北方的荤粥等民族有过交往和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商族和周族,与周边地区的东夷、岛夷、肃慎、南蛮、氐、羌、狄等民族交往密切,不断吸收了羌、戎、狄、蛮、苗等民族的成分,演变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虽说当时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如北部的匈奴,西北的乌孙,西方的羌,东北的鲜卑、肃慎、夫余等民族割据一方,但各民族仍在相互影响和交往中共同发展。到元明时代,祖国的统一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地区的领属关系已基本确定。蒙古帝国作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统辖了高昌、回、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当时较有势力的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清朝时期,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交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先后治理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及我国南部、东部的广大地区,使各民族统属在我国的版图之内。
 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口众多的汉民族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各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增添了光彩,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自古至今,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汉族农耕文化区、以东南沿海为主的百越稻作文化区和以北方和西北丛林草原为主的游猎游牧文化区。其中以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影响最大,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然而,周边各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也被汉民族广为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经济文化的特色。
 早在殷商时期,周族就引进了北狄的骑术,之后,匈奴的养马技术以及驴、骡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耕业、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域(今新疆一带)各族,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很高的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技术,今天内地的不少瓜果品种是从西域陆续传入的。元代著名的汉族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习纺织术的。
 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重大的。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所著的天文著作《万年历》,被元朝颁行。他创造了浑天仪等多种科学仪器,还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元代回回人亦黑迭尔丁领导和设计了元大都宫阙的工程,对后来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城区的建筑规划产生了影响。历史上,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增添了光彩。早在汉代,西域的焉耆、龟兹、于阗等民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之后的藏、满、蒙古等民族文字,也是拼音文字。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老性和先进性。在文学艺术方面,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明代的《蒙古秘史》,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默罕穆德·喀什喀尔的《突厥语辞典》,11世纪以后产生的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及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已传入中原。唐朝时“契丹之服”已受到中原汉族的青睐。满族统一全国后其妇女旗袍在广大汉族地区盛行,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妇女服饰的标志。至今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笛子、琵琶、箜篌、胡琴等民族乐器,均是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等原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十分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各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均有发展其文字、保持和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为了发掘、保护和宏扬各民族的文化,为了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这些调查,为后来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真实可贵的资料,也为后来民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在遭到十年浩劫后开始复苏。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和新建了不少民族研究的专门机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还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研究的专门人才,壮大了研究队伍。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批研究和介绍民族文化的图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编写了这部五卷本共约500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如果她起到了宣传和宏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当然,编写如此大型的辞书并非易事,我们先后组织了数百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作为主编,我要感谢为本书付出了心血的全体作者,感谢民族出版社的同志,感谢资助出版本书的各位企业家。
 本书的出版,正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6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就让我们把本书作为礼物,献给我们敬爱的党,献给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同胞吧。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凡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吃“鱼刨花”(赫哲族)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着56个民族。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属主体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 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各民族人口多少不一,既有百万人以上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民族,也有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赫哲、塔塔尔、独龙、鄂伦春、珞巴、门巴、高山等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这里人口稀少,但面积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不但以其勤劳的双手开垦和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而且以其聪颖和智慧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息、相互依存的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统一和睦的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 可谓源远流长。远在神话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就与当时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的东夷、长江流域的三苗、西北和湟水流域的羌族以及北方的荤粥等民族有过交往和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居住黄河流域的商族和周族,与周边地区的东夷、岛夷、肃慎、南蛮、氐、羌、狄等民族交往密切,不断吸收了羌、戎、狄、蛮、苗等民族的成分,演变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虽说当时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如北部的匈奴,西北的乌孙,西方的羌,东北的鲜卑、肃慎、夫余等民族割剧一方,但各民族仍在相互影响和交往中共同发展。到元明时代,祖国的统一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地区的领属关系已基本确定。蒙古帝国作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统辖了高昌、回、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当时较有势力的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清朝时期,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交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先后治理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及我国南部东部的广大地区,使各民族统属在我国的版图之内。
 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口众多的汉民族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各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增添了光彩,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自古至今,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汉族农耕文化区、以东南沿海为主的百越稻作文化区和以北方和西北丛林草原为主的游猎游牧文化区。其中以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影响最大,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然而,周边各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也被汉民族广为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经济文化的特色。
 早在殷商时期,周族就引进了北狄的骑术,之后,匈奴的养马技术以及驴、骡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耕业、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域(今新疆一带)各族,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很高的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技术,今天内地的不少瓜果品种是从西域陆续传入的。元代著名的汉族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习纺织术的。
 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重大的。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所著的天文著作《万年历》,被元朝颁行。他创造了浑天仪等多种科学仪器,还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元代回回人亦黑迭尔丁领导和设计了元大都宫阙的工程,对后来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城区的建设规划产生了影响。历史上,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增添了光彩。早在汉代,西域的焉耆、龟兹、于阗等地的民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之后的藏、满、蒙古等民族文字,也是拼音文字。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老性和先进性。在文学艺术方面,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明代的《蒙古秘史》,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 《泣红亭》,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喀尔的《突厥语辞典》,11世纪以后产生的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及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已传入中原。唐朝时“契丹之服”已受到中原汉族的青睐。满族统一全国后其妇女旗袍在广大汉族地区盛行,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妇女服饰的标志。至今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笛子、琵琶、箜篌、胡琴等民族乐器,均是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
 然而,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等原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十分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各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均有发展其文字、保持和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为了发掘、保护和宏扬各民族的文化,为了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法规,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这些调查,为后来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真实可贵的资料,也为后来民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在遭到十年浩劫后开始复苏。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和新建了不少民族研究的专门机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还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研究的专门人才,壮大了研究队伍。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现了一批研究和介绍民族文化的图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编写了这部五卷本共约500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如果她起到了宣传和宏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当然,编写如此大型的辞书并非易事,我们先后组织了数百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作为主编,我要感谢为本书付出心血的全体作者,感谢民族出版社的同志,感谢资助出版本书的各位企业家。
 这部书的首卷出版,正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6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就让我们把她作为礼物,献给我们敬爱的党,献给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同胞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铁木尔·达瓦买提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凡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藏族地毯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着56个民族。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属主体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 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各民族人口多少不一,既有百万人以上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民族,也有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赫哲、塔塔尔、独龙、鄂伦春、珞巴、门巴、高山等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这里人口稀少,但面积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不但以其勤劳的双手开垦和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而且以其聪颖和智慧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息、相互依存的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统一和睦的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远在神话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就与当时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的东夷、长江流域的三苗、西北和湟水流域的羌族以及北方的荤粥等民族有过交往和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居住黄河流域的商族和周族,与周边地区的东夷、岛夷、肃慎、南蛮、氐、羌、狄等民族交往密切,不断吸收了羌、戎、狄、蛮、苗等民族的成分,演变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虽说当时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如北部的匈奴,西北的乌孙,西方的羌,东北的鲜卑、肃慎、夫余等民族割剧一方,但各民族仍在相互影响和交往中共同发展。到元明时代,祖国的统一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地区的领属关系已基本确定。蒙古帝国作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统辖了高昌、回、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当时较有势力的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清朝时期,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交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先后治理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及我国南部东部的广大地区,使各民族统属在我国的版图之内。
 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口众多的汉民族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各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增添了光彩,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自古至今,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汉族农耕文化区、以东南沿海为主的百越稻作文化区和以北方和西北丛林草原为主的游猎游牧文化区。其中以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影响最大,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然而,周边各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也被汉民族广为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经济文化的特色。
 早在殷商时期,周族就引进了北狄的骑术,之后,匈奴的养马技术以及驴、骡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耕业、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域(今新疆一带)各族,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很高的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技术,今天内地的不少瓜果品种是从西域陆续传入的。元代著名的汉族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习纺织术的。
 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重大的。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所著的天文著作《万年历》,被元朝颁行。他创造了浑天仪等多种科学仪器,还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元代回回人亦黑迭尔丁领导和设计了元大都宫阙的工程,对后来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城区的建设规划产生了影响。历史上,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增添了光彩。早在汉代,西域的焉耆、龟兹、于阗等地的民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之后的藏、满、蒙古等民族文字,也是拼音文字。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老性和先进性。在文学艺术方面,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明代的《蒙古秘史》,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 《泣红亭》,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喀尔的《突厥语辞典》,11世纪以后产生的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及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已传入中原。唐朝时“契丹之服”已受到中原汉族的青睐。满族统一全国后其妇女旗袍在广大汉族地区盛行,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妇女服饰的标志。至今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笛子、琵琶、箜篌、胡琴等民族乐器,均是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
 然而,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等原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十分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各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均有发展其文字、保持和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为了发掘、保护和宏扬各民族的文化,为了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法规,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这些调查,为后来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真实可贵的资料,也为后来民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在遭到十年浩劫后开始复苏。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和新建了不少民族研究的专门机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还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研究的专门人才,壮大了研究队伍。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现了一批研究和介绍民族文化的图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编写了这部五卷本共约500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如果她起到了宣传和宏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当然,编写如此大型的辞书并非易事,我们先后组织了数百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作为主编,我要感谢为本书付出心血的全体作者,感谢民族出版社的同志,感谢资助出版本书的各位企业家。
 这部书的首卷出版,正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6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就让我们把她作为礼物,献给我们敬爱的党,献给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同胞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铁木尔·达瓦买提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凡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北京中华民族风情百乐艺术节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前言

铁木尔·达瓦买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着56个民族。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属主体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 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55个少数民族中, 各民族人口多少不一,既有百万人以上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民族,也有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赫哲、塔塔尔、独龙、鄂伦春、珞巴、门巴、高山等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这里人口稀少,但面积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不但以其勤劳的双手开垦和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而且以其聪颖和智慧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息、相互依存的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统一和睦的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远在神话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就与当时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的东夷、长江流域的三苗、西北和湟水流域的羌族以及北方的荤粥等民族有过交往和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居住黄河流域的商族和周族,与周边地区的东夷、岛夷、肃慎、南蛮、氐、羌、狄等民族交往密切, 不断吸收了羌、戎、狄、蛮、苗等民族的成分,演变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虽说当时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如北部的匈奴,西北的乌孙,西方的羌,东北的鲜卑、肃慎、夫余等民族割剧一方,但各民族仍在相互影响和交往中共同发展。到元明时代,祖国的统一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地区的领属关系已基本确定。蒙古帝国作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统辖了高昌、回、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当时较有势力的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清朝时期,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交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先后治理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及我国南部东部的广大地区,使各民族统属在我国的版图之内。
 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口众多的汉民族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各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增添了光彩, 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自古至今, 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 地域环境差异较大, 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汉族农耕文化区、 以东南沿海为主的百越稻作文化区和以北方和西北丛林草原为主的游猎游牧文化区。 其中以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影响最大, 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 然而, 周边各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 也被汉民族广为吸收,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经济文化的特色。
 早在殷商时期, 周族就引进了北狄的骑术, 之后, 匈奴的养马技术以及驴、 骡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耕业、 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西域 (今新疆一带) 各族,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很高的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技术, 今天内地的不少瓜果品种是从西域陆续传入的。 元代著名的汉族纺织家黄道婆, 就是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习纺织术的。
 历史上,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重大的。 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所著的天文著作 《万年历》, 被元朝颁行。 他创造了浑天仪等多种科学仪器, 还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元代回回人亦黑迭尔丁领导和设计了元大都宫阙的工程, 对后来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城区的建设规划产生了影响。 历史上, 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也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增添了光彩。 早在汉代, 西域的焉耆、 龟兹、 于阗等地的民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 之后的藏、 满、 蒙古等民族文字, 也是拼音文字。 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老性和先进性。 在文学艺术方面, 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明代的 《蒙古秘史》, 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 《一层楼》、 《泣红亭》, 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喀尔的《突厥语辞典》, 11世纪以后产生的维吾尔族叙事长诗 《福乐智慧》, 藏族史诗 《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 《玛纳斯》 及蒙古族史诗 《格斯尔》 等,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时, 北方少数民族的 “胡服” 已传入中原。 唐朝时 “契丹之服” 已受到中原汉族的青睐。 满族统一全国后其妇女旗袍在广大汉族地区盛行, 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妇女服饰的标志。 至今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笛子、 琵琶、 箜篌、 胡琴等民族乐器, 均是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
 然而,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 民族歧视等原因, 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引起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十分重视。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 就明确指出: 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民族间的歧视; 各民族聚居地区, 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均有发展其文字、 保持和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为了发掘、 保护和宏扬各民族的文化, 为了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 文化发展的政治法规, 50年代, 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 这些调查, 为后来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真实可贵的资料, 也为后来民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 70年代末,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在遭到十年浩劫后开始复苏。 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和新建了不少民族研究的专门机构, 少数民族的经济、 历史、 宗教、 语言文字、 文学艺术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 还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 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研究的专门人才, 壮大了研究队伍。 到90年代, 对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出现了一批研究和介绍民族文化的图书, 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 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编写了这部五卷本共约500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如果她起到了宣传和宏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当然,编写如此大型的辞书并非易事,我们先后组织了数百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作为主编,我要感谢为本书付出心血的全体作者,感谢民族出版社的同志,感谢资助出版本书的各位企业家。
 这部书的首卷出版,正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6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就让我们把她作为礼物,献给我们敬爱的党,献给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同胞吧。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制作哈萨克族马鞍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北京牛街清真寺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着56个民族。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众多,属主体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55个少数民族中,各民族人口多少不一,既有百万人以上的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民族,也有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赫哲、塔塔尔、独龙、鄂伦春、珞巴、门巴、高山等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这里人口稀少,但面积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不但以其勤劳的双手开垦和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而且以其聪颖和智慧创造了灿烂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息、相互依存的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统一和睦的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远在神话传说时代,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夏族,就与当时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的东夷、长江流域的三苗、西北和湟水流域的羌族以及北方的荤粥等民族有过交往和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居住黄河流域的商族和周族,与周边地区的东夷、岛夷、肃慎、南蛮、氐、羌、狄等民族交往密切,不断吸收了羌、戎、狄、蛮、苗等民族的成分,演变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诞生了。虽说当时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如北部的匈奴,西北的乌孙,西方的羌,东北的鲜卑、肃慎、夫余等民族割剧一方,但各民族仍在相互影响和交往中共同发展。到元明时代,祖国的统一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央王朝与各民族地区的领属关系已基本确定。蒙古帝国作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统辖了高昌、回、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当时较有势力的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大统一的局面。清朝时期,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交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先后治理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及我国南部东部的广大地区,使各民族统属在我国的版图之内。
 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口众多的汉民族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各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各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增添了光彩,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自古至今,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环境差异较大,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夏汉族农耕文化区、以东南沿海为主的百越稻作文化区和以北方和西北丛林草原为主的游猎游牧文化区。其中以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影响最大,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吸收。然而,周边各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也被汉民族广为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经济文化的特色。
 早在殷商时期,周族就引进了北狄的骑术,之后,匈奴的养马技术以及驴、骡传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耕业、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域(今新疆一带)各族,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很高的种植各种瓜果蔬菜的技术,今天内地的不少瓜果品种是从西域陆续传入的。元代著名的汉族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海南黎族那里学习纺织术的。
 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重大的。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所著的天文著作《万年历》,被元朝颁行。他创造了浑天仪等多种科学仪器,还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元代回回人亦黑迭尔丁领导和设计了元大都宫阙的工程,对后来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城区的建设规划产生了影响。历史上,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宝库增添了光彩。早在汉代,西域的焉耆、龟兹、于阗等地的民族就创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之后的藏、满、蒙古等民族文字,也是拼音文字。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古老性和先进性。在文学艺术方面,少数民族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明代的《蒙古秘史》,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 《泣红亭》,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喀尔的《突厥语辞典》,11世纪以后产生的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及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胡服”已传入中原。唐朝时“契丹之服”已受到中原汉族的青睐。满族统一全国后其妇女旗袍在广大汉族地区盛行,乃至成为中华民族妇女服饰的标志。至今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笛子、琵琶、箜篌、胡琴等民族乐器,均是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
 然而,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等原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没有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十分重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制定的具有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各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均有发展其文字、保持和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为了发掘、保护和宏扬各民族的文化,为了制定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法规,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这些调查,为后来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真实可贵的资料,也为后来民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在遭到十年浩劫后开始复苏。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和新建了不少民族研究的专门机构,少数民族的经济、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成立,还有了专门的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研究的专门人才,壮大了研究队伍。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现了一批研究和介绍民族文化的图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编写了这部五卷本共约500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如果她起到了宣传和宏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慰藉。当然,编写如此大型的辞书并非易事,我们先后组织了数百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作为主编,我要感谢为本书付出心血的全体作者,感谢民族出版社的同志,感谢资助出版本书的各位企业家。
 这部书的首卷出版,正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76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就让我们把她作为礼物,献给我们敬爱的党,献给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同胞吧。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凡例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参加三月三盛会的黎族姑娘 ☛
000074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