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富国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使封建国家富强的理论和主张。它是随着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逐步形成而产生的。战国时期,荀子(约前313—前238)在《富国》中提出“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他认为富国要以富民为基础。法家商鞅(约前390—前338)和韩非(前280—前233)都把粮食、布、帛等农产品视为一国的主要财富,因此要富国就必须发展农业,强调“富国以农”;为了大力发展农业,要求对工商业采取禁抑的政策,以便驱使更多劳动力去开发土地。汉代桑弘羊(前152—前80)提出“富国非一道”,“开本末之途”(《盐铁论·本议》),认为官营工商业也能充裕国家财政收入。宋代李觏(1009—1059)在《富国策》中提倡驱游民归农,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主张“一切通商”,变官营工商业为民营工商业,突破了桑弘羊的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标的狭义富国论。王安石(1021—1086)提出“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认识到富国的基础在于增加社会财富。清代唐甄(1630—1704)提出:“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潜书》),强调富国要以富民为基础,这是对荀子富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