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集校】: 洪兴祖: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校语:古本“盛”皆作晟。 朱熹:窃美申包胥之气晟兮,恐时世之不固。 校语:晟,一作盛。 固,当作同,叶通、从、诵、容韵。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陆侃如:固,当作同,因字形相似,而写错了。 同字与上文通、从、诵、容等字叶音。 。【集释】:王逸:申包胥,楚大夫也。 昔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于吴,见申包胥,谓曰:“我必亡郢。”申包胥答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遂出奔吴,爲吴王阖闾臣。兴兵而伐楚,破郢。 昭王出奔,于是申包胥乃之秦,请救兵,鹤立于秦庭,啼呼悲泣,七日七夜不絶声,勺饮不入于口。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 故言气盛也。俗人执誓,多不坚也。 朱熹:申包胥,楚大夫也。 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吴,见申包胥,谓曰:“我必亡郢。”申包胥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子胥奔吴,爲吴王阖闾臣,兴兵而伐楚,破郢,昭王出奔。 于是申包胥乃之秦请救兵,鹤立于秦庭,啼呼悲泣,七日七夜不絶声,勺饮不入于口,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此言己能爲包胥之事,但恐时世不同,不爲人所信耳。 陈第:楚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吴,见申包胥而谓之曰:“我必亡郢。”申包胥答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及子胥爲吴王阖闾臣,兴兵伐楚破郢,昭王出奔,于是申包胥乃之秦,请救,哭于秦庭,七日七夜不絶声,勺饮不入口。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此言申包胥气晟必践其言者,所以愧后人之不固言也。 周拱辰:气晟,晟满也。 言申胥、秦伯乎?秦之爲德于楚厚矣。又曰“恐时势不固”。 何时秦虽救楚,岂能一日往楚者哉?其后诳楚絶齐,合方伐楚,既又割汉中和楚,又絶婚诱楚。秦伯与张仪日夜谋楚,视楚直几上肉耳。 时势故岌岌,而楚君臣不悟。原曾遗书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而悔已无及。 原直以三年泽畔之愁吟,当申胥秦庭七日之哭,复楚者秦,而灭楚者亦秦。原师弟已窥之早,已可知天上霰雪即原之命。 真千古苦语也。 王夫之:时世,当时之国势也。包胥存楚,必死之气壮也,以国之不固爲忧,故忘其死。今屈子慕其风而同其情,洞见国事之非,而早爲之虑。 屈复:申包胥,楚大夫,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吴,见申包胥,谓曰:“我必亡郢。”申包胥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子胥奔吴,爲吴王阖闾臣,兴兵伐楚,破郢,昭王出奔。于是申包胥乃之秦救兵,鹤立于秦庭,啼呼悲泣,七日夜不絶声,勺饮不入于口。 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言愿不待价绍而游君之所,则路已壅絶,无由而诵,欲循正道平行,又不知何所从入,或迷惑自抑止,而但学其诵言,著书明志也。 然性甚愚浅,信未通达从容之道,己虽能爲包胥之事,便恐时世不同耳。〇二段,言楚亡而己不能如古人之能存也。 王闿运:屈原欲合齐摈秦,王以爲无成,故谏其不固也。 胡念贻:“固”当释爲“如故”。《礼记·典礼》:“客固辞。”孔颖达疏:“固,如故也。”《礼记·曲礼》又云:“主人固辞。”郑玄注:“再辞曰固辞”(通行本作“再辞曰固”,依一本改)。则“固”有“再”义,也是“如故”的意思。“恐时世之不固”,言恐时世不和以前一样。 汤炳正:不固,指不坚守誓约。二句谓己赞美申包胥之能坚守誓约,而忧心如今不守誓约的世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