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编辑说明 编辑说明 本辞典从1980年着手进行, 至1995年5月定稿, 历时十五年。 1980年, 我在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 一些上访的人到省城告状找不到 “衙门”。我当时萌生了要写几篇有关国家管理方面的文章, 既然要写文章, 就要横竖看一看进行比较。 横着的就要与外国比较, 这不行。 竖着的就要与历史比较, 尽管是小时候尿床,现在懂事不尿床是自然规律, 总还是有些抓手。 当我拿起史书的时候才发现, 我们的前人在国家管理方面倒比我们聪明的多。 于是, 这部辞书的构想有了零的突破。 本辞书着眼于古为今用。 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 实际上就是一部国家管理史。 国家统治集团通过所辖地域及所辖地域生活居住的人民体现其统治意识。 于是, 出现了行政区划、 行政管理机构和体现统治集团意识并组织其具体实施的官吏, 及其对反抗者实行镇压的军队。 每一个朝代的更换, 就在于其国家体制是否科学, 官吏是否清廉, 统治者的法律、 法令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因此, 这部辞书是国家高级官员和作具体管理工作的立法、 行政、 司法等部门职员了解中国历史, 做好本职工作的一面镜子。 是从事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者的必备工具书。 本辞书在编撰过程中本照严紧、 客观、 科学、 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 对每一个词条都进行反复的筛选, 在注释时力求准确无误, 不加个人观点, 客观实在地反映每一个词条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为了防止出现错误, 每一个词条的出处及其引证, 采用了《二十五史》 1987年影印本及1992年标点本进行对照。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尚书》 等书均采用标点本。 本辞书以下列书目为参考及引证书目: 《二十五史》 无标点影印本、 二十五史标点本、《国语》、 《战国策》、 《礼记》、 《周礼》、 《左传纪事本末》、 《春秋左传注释》、 《北周六典》、 《大唐六典》、 《十国春秋》、 《风俗通义》、 《韩非子》、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广雅》、 《尔雅》、 《尚书》、 《康熙字典》、《通典》、 《历代官制概略》等史书。 本 《辞典》上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起, 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的1911年止, 共收录二万一千三百多词条, 二百六十多万字。 本《辞典》在词条注释定意的用语上采用简捷、 明快、 准确的方法。 对涉及到行政机构、行政区划、 职官的词条一般都注明始设年代及终止年代。 凡注明始设年代及终止年代的均有引证说明。对史无记载, 无法进行引证说明的, 采用一般的注释定义, 不作引证说明及始止年代。 本《辞典》纠正了 《辞海》 中涉及国家管理方面的错误词条一百多条。 如 “大法”条, 本是处以死刑的代称或指刑法中应处死刑的有关条款, 而 《辞海》却解释为 “重要法则”。再如 “府尹”条, 本始置于唐代, 而 《辞海》却解释为 “官署名”; “仪曹” 本官署内设机构名, 而《辞海》却解释为 “官名” 等等。 本《辞典》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工具书, 本 《辞典》在编撰过程充分注意了每一个词条产生、 发展的全过程, 并就其出处依据都有完整的引证。 本 《辞典》是一部从事文学及剧作家的工具书。 文学及剧作家凡写中国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可减少许多因不懂历史而出现的笑话。 如电视剧 《包青天》 中竟将 “府尹”误为 “知府”。 《包青天》本是宋朝历史剧。 “知府” 官是明朝始设, 清代沿置, 掌一府政令的官员。 再如 “三国演义” 电视剧中三国鼎立之时, 刘备称帝后, 其国家名号本为“汉”, 其称 “蜀” 本是历史学家在学术上为别于西汉、 东汉而起, 并非客观上的存在,而在剧中则出现了 “蜀” 字旗号。 小说及影视剧虽为娱乐, 但其影响深远是教科书所不能及的, 一但出现错误将会产生 “误人子弟” 的社会后果。 1991年, 初稿完成, 并送吉林大学赵锡元教授等人审阅。 他们对本 《辞典》 给了很高的评价, 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此, 仅表深深的谢意。 对在编撰过程中给以我支持的赵登举、 任毅馥等同志表示感谢。 本辞书之所以能出版没有杜永杰同志的推荐和资助是不可能的, 在此亦表衷心感谢。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 我仅向那些创造历史的先人们告慰: 没有你们辉煌的过去,便没有我这部辞书。王俊良 二○○一年八月 |
☚ 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生字表 中国历代座右铭 ☛ 00005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