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印刷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印刷术

中国印刷术

中国最早发明机械复制信息样本的技术,包括印、刷、术三个组成部分。所谓印,是指通过必备的技术手段,将文字、图象、表格等印在一定规格的纸张上;所谓刷,是将纸张在印板上通过技术措施以均匀的压力,使各个部分达到印成的效果;术是指刻字、制板、调墨、铺纸、着色、揭页、折页、装帧等全部印刷中的技术过程。印刷术的孕育包括文字、纸张、松墨等的发明和成熟。远者可以上溯到几千年以前,如文字的创造、纸的产生等印刷术发明的物质条件。公元前二世纪,我国西汉时已有关于纸的文字纪录,当时的纸为丝质纤维纸和麻质纤维纸,多为宫廷所用。同印刷术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个物质条件是墨的产生。墨,在我国已经很早使用。《说文解字》云:“墨,书墨也”,按照这个解释,古代书写竹简木牍、缣帛等,当用墨。“书”同印刷也有渊源的关系。这里的书是指古老的金石刻本、简牍、和绢帛等手抄本。
中国印刷术先从雕版印刷起步,然后走向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是我国印刷术正式产生后的第一个阶段,据文献资料记载,雕版印刷术始于唐初,在公元七世纪,唐朝已采用刻版印刷,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从八世纪到九世纪,雕版印刷术更加兴旺,元稹于穆宗长庆四年为《白氏长庆集》作序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有人将他们两人的诗“缮于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指刊刻,因为当时印本数量多,得者易,故可街卖和交换茶酒。现存世界最早的记载了确切年代的印刷品实物是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卷轴书籍《金刚经》,此经卷后被英国人斯坦因所窃。这部经卷长一丈六尺,是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的长卷,图文镂刻精美,浑朴凝重,墨色均匀,清晰醒目,说明这时的雕版印刷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宋代是雕版印书大盛时期,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都成了雕版印书的中心。到北宋时,封建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它在全国各地已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且日益商业化,加之文化教育不断增长的需要,它已不能适应需要了。原因是雕版速度慢,每印一部书就得雕一次版,这样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大,对官营、私营都不利。
雕版是一字字的雕刻造成单个的活字,北宋初年已用铜版印刷纸币和仿单,是用六颗带花纹的印章拼合印成的。这种用多块小印版合并印成整张印刷品的技术,是我国古代印刷术一次新的革命,它与走向活字印刷术的距离不远了。据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所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正是运用了“每字为一印”的原理,将各个单字按书稿内容检排在预制的铁板上,满范为一版。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1041—1048年),比德国人古登堡于1440年发明活字印刷术整整早四百年。毕昇的发明,使我国印刷术走上了科学化的阶段。元成宗大德初年(1297—1298年),著名科学家王祯又改用木活字取得了成功,制作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在大德二年,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印成了他自己编篡的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一百部。后来,王祯还写了《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这是最早论述活字版印刷术的著作。他还发明了转盘排字架等,成为世界首创。从元至明清,木活字印刷很盛行,曾用以印制长达一千多卷的《太平御览》和长达两千多卷的《武英殿聚珍版全书》等巨著。明代崇祯年间的《邸报》和清代乾隆年间的《京报》,都用木活字排印。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第一次印行,也是木活字本。从元代起,已开始用金属活字,锡活字就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活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比德国开始用金属活字要早一、二百年。到了明代,我国最通行的是铜活字,同时也开始用铅活字。铅活字的记载,见于明代陆深的《金台纪闻》一书。15世纪末,江苏常州一带曾用铅字印过书,但因不易附着水墨,未能流行沿用下来。清康熙年间江西泰安人徐志定,改泥活字烧成磁活字,印出了《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两部磁版书,至今保存于北京图书馆。中国印刷术通过经商和对外文化交往,先后传播到朝鲜、日本、波斯和欧洲。

☚ 无铅字排版机   内参 ☛

中国印刷术

Chinese printing techniqu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