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唤起人民群众,使之集合在党的旗帜下,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的经常性任务。中共的宣传工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重视宣传工作。十月革命以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党在初创时期(1921—1923),就根据当时的政治任务,规定在工人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为此建立了中央宣传部门,由李达任宣传主任;“二大”后,由蔡和森接任部长;中央决定把陈独秀等人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转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还创办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刊物《劳动周刊》,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先驱》杂志。1922年9月,党又创办了《向导》,着重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同时,各地党组织办起了业余学校、夜校、补习班、俱乐部等,把宣传工作和帮助工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3—1927),党在宣传战线的主要任务是号召和鼓动工农群众积极投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为此,党加强了对宣传工作的领导。1923年6月召开“三大”,选举罗章龙任宣传部长。同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由蔡和森任该委员会的书记,主管“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兼《向导》主编;瞿秋白任《新青年》主编;恽代英任《中国青年》主编;高君宇担任《向导》编辑。1925年1月召开“四大”,选举彭述之为中央宣传部主任,蔡和森和瞿秋白为中宣部委员。1927年4月召开“五大”,选举蔡和森为中宣部长。与此同时,党还派了大批精干力量到国民党中任职做宣传鼓动工作。如派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派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廖乾五、林伯渠分别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或副党代表,负责宣传鼓动工作。此时,党又新创办了一些宣传刊物。如1923年7月创办机关刊物《前锋》、10月创办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同时开设“上海书店”、“长江书店”等,出版和发行革命书刊。党通过宣传工作,把国民革命的道理普及于广大城乡,把反对“西山会议派”和批驳戴季陶主义的斗争推广到南北大地。从“三大”到“五大”的4年间,党中央讨论宣传工作的会议有7次之多,形成并下发有关宣传问题的文件有十几个。这一时期,党内涌现了一批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如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恽代英等。恽代英在戍马倥偬中十分注意总结宣传工作的经验,写了《农村运动》、《怎样做一个宣传家?》、《我们的战略》等文章。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党的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和号召民众用革命的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地主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中央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先是瞿秋白(1927年8月至11月),后来分别是罗绮园(1927年11月至1928年7月)、蔡和森(1928年7月至11月)、李立三(1928年11月至1931年1月)、沈泽民(1931年1月至1月)、张闻天(1935年4月至1941年1月)、其间潘汉年也任过职。1927年8月决定由中央主编出版《中央通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要求省以下各级党委也出版相应的内部刊物,有条件的省委还应办一份对外宣传鼓动的日报。1928年6月,党中央又要求各地党组织出版一些“灰色”刊物,以加强对中间阶级的宣传和争取工作。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专门对宣传工作做出决议。这一时期党的宣传部门主要进行了关于坚定革命信念,发动贫苦农民进行土改,关于红军长征和关于抗日救亡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缺点方面,主要是宣传了“左”倾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了损失。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党围绕“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这一中心任务,加强了宣传工作。在领导力量方面,先后确定张闻天(1937年7月至1942年12月)、陆定一(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中宣部长(其间,凯丰代理过部长职务)。1943年3月,成立了“中央宣传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王稼祥任副书记,秦邦宪、凯丰为委员。在宣传内容方面,主要是说明进行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分化瓦解日伪军、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以及争取国际支援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1949),党在宣传工作方面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大决战,力争光明的前途,避免黑暗的结局。这时中宣部仍由陆定一领导,各级宣传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和他的虚弱本质,鼓舞人民战而胜之的勇气和信心;动员解放区以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保证每战必胜;开展“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军宣传鼓动工作,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反内战的宣传,使反动派处在全民包围之中。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今)党的宣传工作是以执政党的地位和以全国规模进行的,这是最显著的特点。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第一阶段。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目标,是这一阶段全党的政治任务,也是宣传战线的中心工作。为适应宣传工作的需要,党加强了中宣部的组织建设。除陆定一仍任部长(1953年后一小段由习仲勋担任)外,又配备了三位副部长,他们是徐特立、陈伯达、胡乔木。1951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要求各级宣传部选拔一批精干的宣传员,在全国城乡普遍建立宣传网,加强对群众进行时事政策教育。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总路线的热潮。从1957年到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1956年9月召开党的“八大”,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这阶段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八大”路线服务。陆定一仍为中宣部长。各级宣传部门围绕“八大”路线做了大量工作,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宣传了“共产风”、“浮夸风”,夸大了阶级斗争,为各次政治运动造了舆论。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宣传工作是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服务的。中共中央宣传部被作为“阎王殿”砸烂,中宣部长陆定一被作为“大阎王”打倒,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把持和篡夺了宣传大权。他们大肆宣扬“斗争哲学”,掀起了全面“大批判”热潮;宣传个人迷信,搞“大树特树”,“三忠于”、“四无限”。实际是打倒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树他们自己,为他们篡党夺权大造舆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全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党的宣传工作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抓紧为拨乱反正做好舆论工作;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开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普法教育;在党员中开展从严治党的教育;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批评僵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宣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行国情教育。这一段,党中央对宣传工作更加重视,1978年重新组建中宣部,先由张平化任部长,以后胡耀邦、王任重、邓力群、朱厚泽,王忍之相继担任部长职务。197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理论务虚会,总结了两年来理论宣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会上,邓小平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1987年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阐明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以及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关系。1989年春夏风波后,各级宣传部门加强了反对和平演变以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教育。
从以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宣传工作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一)宣传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只有这样,宣传工作才有正确的方向,卓有成效。反之,背离中心工作,各行其是,不仅会走偏方向,妨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而且将失去它应有的地位。(二)宣传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针,切忌千篇一律,公式化、“一刀切”、“一锅煮”的作法。毛泽东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93—794页)(三)要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而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原则。(四)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宣传艺术。(五)要以实践为标准,注重实际效果;不要做表面文章,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六)抓好宣传队伍的建设,提高宣传工作者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