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丛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丛报 时称《澳门月报》,又译为《中国文库》。英文报纸。1832年(道光十二年) 5月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月刊。主要向英、美等西方国家提供有关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气象、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及中外关系等方面情况。尤其注意报道中国的时事和对英交涉评述,并译载中国的官方文书(如上谕、奏折等),为英、美资产阶级对华侵略服务。共出二十卷,1851年(咸丰元年) 12月停刊。 中国丛报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时称《澳门月报》,又译为 《中国文库》、《中华丛报》。季刊。1830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与马礼逊等在广州成立广州基督教联合会。马礼逊倡议出版该报,裨治文担任编务,出版经费由美国商人所办奥利芬洋行承担。1832年5月,在广州发刊。初为月刊,后改为季刊。1839年,迫于清朝政府禁烟的形势,一度迁至澳门出版。在澳门出版几期后又迁回广州。1851年12月停刊。共出版20卷,每卷五六百页,终刊号刊有总索引。该报的主旨是向西方人提供“有关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消息”,以英文印行。鸦片战争前,每期设有 “宗教新闻”、“文化情报”和 “时闻”等栏目,鸦片战争后前两栏取消。报纸内容涉及到地理、中国政府与政治、财经、商业、船运、鸦片、中国对外关系、军事、中英战争、香港、日本、韩国、南洋群岛、其他亚洲诸国、修改圣经、传教活动等,特别重视报道中国的政情时事,译载清朝上谕、大臣奏折以及英美商人对这些文件的评价,并为西方侵华活动出谋献策等。因此,该报颇受当时西方人士的高度评价,其包含的史料价值迄今仍受到中外史学界的重视。该报的主要撰稿人有:裨治文、卫三畏、郭士立、马儒翰、马礼逊、麦都思、林赛、奥利芬、斯蒂文思、巴驾等。中国作者梁进德等也曾为之撰稿。 ☚ 广州纪录报 中国隐士报 ☛ 中国丛报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一译《中国文库》,外人鸦片战争前在华创办的英文月刊。1832年5月在广州创刊,系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美国商人、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赞助创办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主编,美传教士卫三畏和巴驾也参加编撰工作。1847年后,改由莱奇文、卫三畏先后主编。马礼逊、郭士立、麦都思、奥立芬、马儒翰、胡夏米等在华外国人亦为其撰稿。每期四五十页,以文章为主,有论文游记、书刊评介、大事记、文件资料、通讯、书信、消息等。创刊目的在于多方面搜集中国情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山川地理、军队武备、矿藏物产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和介绍,也报道中外贸易、外人在华活动和讨论对华侵略政策。1851年底停刊。以在华外人为读者对象,也向美英一些城市发行,初印400册,后增至1000册,受到西方人士高度评价。因其内容丰富,为历史学家留下了大量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情况和西方侵华的史料。 ☚ 中国古代报纸探源 中国白话报 ☛ 中国丛报见“澳门月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