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肉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肉桂 中药名。 见《唐本草》。别名:牡桂、紫桂、大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皮及枝皮。常绿乔木,高12~17米。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厘米,宽3.5~6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可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被管长约2毫米,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毫米,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 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本植物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实(桂丁)亦供药用,见专条。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 ❸ 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 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盆内,密闭保存。官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细胞群,断续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 企边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板桂: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神农本草经》名之“牡桂”,谓:“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草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痫。”内服:煎汤,1.5~4.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 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❸ 治打扑伤破,腹中有瘀血:桂心、当归各60克,蒲黄1升。上3味,治下筛。 以酒服方寸匕,日3,夜1(《千金方》)。 不宜饮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药通报》1∶19,1957)。本品含挥发油1%~2%,并含鞣质、粘液、碳水化合物等。油中主要成分含桂皮醛约85%及醋酸桂皮酯,另含少量的苯甲醛等。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另报道从桂皮中分得香豆精、反式桂皮酸、β-谷甾醇、胆碱、原儿茶酸、香草酸等。尚含微量丁香酸和D葡萄糖等。药理实验表明❶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有明显镇静、解热作用。 小鼠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为13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为610毫克/公斤、口服为2225毫克/公斤。临床报道治疗支气管哮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