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文化辞典︱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文化辞典︱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华文化辞典

 近20年来,随着文化讨论的展开和文化研究向纵深拓殖,文化哲学、文化史学(包括文化通史、断代文化史、区域文化史)及专题文化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之传媒的播散之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等议题不胫而走。至于“神农文化节”、“荷花文化节”之类标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亦风行一时。“文化”这一概念以空前张力,挺进社会各阶层的话语系统,庙堂之上、沙龙之内自不待言,即使芸芸众生的日常言谈也常有“文化”二字现身。1999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上,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作的小品,便不时冒出下里巴人颇富文化况味的佳句,令闻者发出会心之笑。“文化”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被冷落多年,竟在20世纪后期变得如此热络,实在是先前未曾料及的。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应邀参加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次小型文化研讨会(这可能是新时期国内较早探讨文化学、文化史学的学术聚谈之一),主持人报告说,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各大专院校基本都未开设文化学和文化史课程,以“文化”命名的出版物,仅寥寥两三种,与同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云兴霞蔚的文化研究大不相称,也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颇有声色的文化论战和文化史研究形成落差。会上,年逾八十的周谷城先生即席讲话。鉴于那时人们于文化学、文化史都隔膜已久,对“文化”概念也只限于“被政治、经济所决定,又服务于政治、经济”这么一种认识,周谷老的谈话便侧重于界定“文化”。他操着浓郁的湖南乡音说,文化有点像“泥鳅”,难以抓住,只有边研究边把握,轮廓才会逐渐清晰起来,所谓“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周谷老又说,什么是文化?一块天然的石头不是文化,而是自然,经过有意识的人类对它加工,就变成了文化。
 时间逝去十多年,周谷老也作古数载,而他那风趣的神态和举重若轻的说词,至今仍历历于眼前耳际。20年来,我在研习文化史的过程中,为着把握“文化”概念,参酌过多种论著,涉猎过不少学说,但得益真切的,还是周谷老那深入浅出的一席谈。以诸君案头的这部文化辞典而论,将文化界定为“自然的人化”,除取义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外,也受启迪于周谷老当年的“石头之喻”。
 文化作为“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的内在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心智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絪缊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形成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上就是习语所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介乎二者之间或二者之外的,还有文化的制度层面和文化的行为层面。前者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表现为种种规约、体制和机构,诸如国家模式、法律体系、赋役制度等;后者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尚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器用、制度、行为、心智,是本辞典所涉及文化的四个层面,而心智文化记录着累代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涵,是不停流逝的广义文化的摹本,也是本辞典的展开部。心智文化又可分作文化心理和文化观念两个级次。前者约指不定型的、作为潜意识存在的“俗文化”,后者约指经由文化专门家加工过的、定型了的“雅文化”。器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跃动着心智文化的灵魂,反过来,器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又提供着心智文化的源头活水,并成为心智文化的物化形态和实践形式。本辞典力图从文化四个层面及其互动关系来拟定条目、阐释条目,并兼顾心智文化的“雅”与“俗”两层面。
 本辞典还是一部中华文化辞典,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历史的辞典,这就需要进而界定“中华”。
 “中华”是一个有着漫长演变过程的词汇,我们有必要把握其古义和经过时代转换后的现代义。
 古代华夏—汉族立国,多建都中原(黄河中下游),处于四夷之中,故称之“中华”,意谓“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与先秦常用的“中国”、 “中土”等词相近似。“中华”一词,先秦、秦汉尚未出现,直至汉胡交织、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中华”一词方开始使用。《魏书·礼志》称,“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居中华,德祚微浅”。《晋书·陈頵传》记陈頵与王导书曰:“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以取才失所。”《北齐·高昂传》称, “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这些文献所用“中华”,或指中原发达的文化,或指拥有礼乐传统的华夏族。
 如果说,“中国”与“中华”原先都是地理概念,而“中国”后来逐渐转化并定格为政权、国家性专用名词,那么, “中华”则更多地被发挥其文化内蕴,《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 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这段释文在指出“中华”本与“中国”词意略同之后,进而开掘“中华”特定的文化含义。近人章太炎对于“中国”与“中华”两词的区别更有明晰的分疏: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既然“中华”是一个富于“文化”底蕴的词汇,故本文化词典没有冠以“中国”,却选定“中华”二字。
 应当指出的是,20世纪初叶正执著于“排满革命”、 “光复旧物”的章太炎所说的“中华”,指的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族拥有发达的文化。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逐步以“中华”称谓中国诸民族联合体,并在推翻清朝后,定国名为“中华民国”,还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实指中国诸族共和,从而赋予“中华民族”以中国各族共同体的内涵。
 纵观历史,中国各族得“中华”之共名虽在晚近,其实,诸族文化的交往融会已久历岁月,而一部中国的文化史,正是这个诸族共同体在悠久年代间共同创造的。本辞典并非汉族文化的辞典,而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族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辞典。这便是本辞典冠以“中华文化”的意蕴所在。应当指出的是,中华文化自发端之日起,即不断与外域文化发生着交互影响,这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异彩纷呈的动力之一。本辞典各断代多设“文化交流”专节,便是此种历史真实的反映。
 本辞典除第一部分为文化学条目外,其他诸部分均竖分横写,即按历史时序归章,章内按文化诸门类分列条目。条目释文,力图从“文化”角度发掘内涵,以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辞典相区别。
 本辞典成自众手,各条目后注明作者,以示各位的劳绩与文责。常务副主编何晓明教授为编写组织工作付出巨大辛劳,他又与笔者勉力通览全稿。但撰稿人及主编者限于学力,难免疏误,还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冯天瑜
 2001年4月25日于武汉大学珞珈山麓寓所

☚ 中华文化辞典   中华文化辞典︱编写人员 ☛
000003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