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妇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妇科学

❶学科名。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 阐述妇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历史悠久。《内经》、 《金匮要略》均有专篇论述,《史记》载扁鹊曾为带下医,历代以来,名医辈出,专著甚丰。 内容以经、带、胎、产四大类病证为中心,兼有癥瘕、脏躁等妇人杂病。近年,我国各地中医院多有将妇科在专科专病的方向上建设发展。
❷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学关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妇女特有疾病诊疗规律的专门学科。由于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过程,因而在病理上就产生了经、带、胎、产、乳及妇科杂病等特有疾病,不同于男子。因此中医妇科学的内容,除了以上关于妇女解剖特点、生理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论述外,着重阐述妇科病因病机特点、诊法与防治规律,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的诊治方法。此外,为满足妇女防治疾病和育儿的需要,对于中老年妇女及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诊治知识,也做一般介绍。中医妇科学的起源甚远。殷商甲骨文就有妇女特有疾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秦越人曾从事“带下医”(妇科医生)。著于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妇女的发育阶段、生殖机能盛衰,以及月经、胎孕生理进行了深刻论述,并记载了多种妇科疾病的诊治方法,为中医妇科学奠定了基础。其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医著均列专章论妇科疾病。及至唐代昝殷第一部产科专著《产宝》、宋代陈自明集妇科大成之作《妇人良方大全》后,妇产科著作相继问世,逐渐形成理论和疾病诊疗的完整系统。此外,宋代太医局将产科列为临证专科,并设有产科教授,但妇科其他疾病仍包括在大方脉(内科)内,延至清代才合为“妇人科”,又称“女科”。建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中医妇科学,不仅有其完整理论,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妇女的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数十年来,对中医妇科学的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引起国内外的重视;中医妇科学也必然以其卓越疗效和理论研究突破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 13.1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名著 ☛

中医妇科学

中医学分支学科,以中医理论及方法研究妇女特殊生理和特有疾病防治的临床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该专业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省级重点学科。有月经周期调节机理与月经疾病、产后生理及产后疾病、卵巢功能早衰及老年妇女疾病、不孕症等主要研究方向。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出版大型参考书 《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刘敏如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医妇科学
主要责任者: 尤昭玲,袁家麟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305 千字
页码: 1-730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71.11
装帧: 精
语种:中
定价:74.00
出版时间:2005-03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之一,共收录115条词条。
被引频次:281

中医妇科学/月经/经行宜忌/月经病/经病诊法/经病治疗大法/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痛经/经闭/崩漏/经行吐衄/经行乳胀/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前泄水/经行发热/经行浮肿/经行身痛/经行便血/经行风疹块/经行音哑/经行呕吐/经行口糜/经断前后诸证/老年经断复行/带下/带下病/带下病诊法/带下病治疗大法/白带下/黄带下/赤带下/赤白带下/青带下/黑带下/五色带下/嗣育/不孕/断产/下胎/妊娠/妊娠诊法/妊娠调理/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妊娠病/妊娠病治疗大法/恶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堕胎和小产/滑胎/妊娠胎不长/半产/胞阻/妊娠腰痛/子肿/子满/子悬/子烦/子嗽/子淋/子晕/子痫/子瘖/子鸣/转胞/妊娠遗尿/妊娠下痢/妊娠大便不通/妊娠怔忡/妊娠感冒/妊娠泄泻/妊娠中暑/妊娠疟疾/孕痈/伪胎/胎死不下/乳泣/临产/临产调护/试水/杨子建十产论/过期不产/难产/闷气生/临产血晕/胞衣不下/产后/产后调护/产后病/产后病诊法/产后病治疗大法/产后三冲/产后三急/产后呕吐/产后泄泻/产后盗汗/新产三病/产后痉症/产后郁冒/产后大便难/产门不闭/产后三冲/产后三急/产后呕吐/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妄言发狂/产后惊悸恍惚/新产感冒/产后中暑/产后痢/产后咳嗽/产后气喘/产后自汗/产后虚羸/产后蓐劳/产后浮肿/产后尿血/产后小便频数/产后小便淋漓/产后遗尿/产后小便不通/产后遗粪/产后风痿/产后腰痛/产后遍身疼痛/产后乳汁不行/产后乳汁自出/断乳/产后痈/热入血室/脏躁/癥瘕/梅核气/梦交/足跟痛/花癫/交接出血/阴挺/阴痒/阴吹/阴肿/阴冷/阴疮/阴痛/宫外孕/宫颈癌/盆腔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跁子病   中医妇科学 ☛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防治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专门学科。 由于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女子胞), 在生理上有月经、妊娠、产褥、哺乳等过程,故在病理变化上就产生经病、带下、胎前、产后以及妇科杂病、前阴诸疾等不同于男子的疾患。 对这类疾病的处理则有别于内科。如《万氏女科》云: “男女者,均禀天地之气以生。 有生之后,男则气血俱足,女则气有余而血不足也。 至于受病,外感内伤之症,未尝不同。 但女则别有调经、胎前、产后之治,此所以更立一科也。”阐明了另立本科的重要意义。 而经、孕、产、乳均以血用事。 《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血之生成,乃由饮食五味,水谷精气,通过脏腑经脉输注,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脏腑中最主要者为肾、肝、心、脾(胃),经脉中最主要者为冲、任、督、带。 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通盛,月事应时而下;二者相资,阴阳和,故能有子。 督脉主一身之阳,任脉主一身之阴,二脉同出会阴,循环往复,调节着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 带脉环腰一周,约束诸经,从而维持着女性的正常生理功能。 反之, 则生病变。 妇女发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 外感常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则常以七情、房室、饮食不节者居多。 上述病因皆能导致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而发生经、带、胎、产等疾患。 但妇科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整体密切相关,故在研究妇科学的同时,必须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全面掌握。
中医妇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远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纪。殷代甲骨文中便有“疾育”的记载,周初《诗经》中即有“茹”(茜草),“蓷”(益母草)、 “芣苢”(车前草)等妇科常用药物的采集, 战国时期即有善治妇科病的“带下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迄至《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经验,比较具体地按年龄增长的不同阶段,阐述了女子生长、发育、盛衰的过程,以及女子“不月”的病理和妊娠脉象等,为研究女性的生理、病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记述了妇科的第一个方剂——“四乌鲗骨一藘茹丸” (《素问·腹中论》)。 中医未分科前, 妇科均包括在内科范围内,现存文献专篇论述妇科的,首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它将妇科病证分为妊娠、产后、杂病等三类,分篇论述,这是中医妇科疾病分类的开端。 晋·王叔和的《脉经》,继承仲景《伤寒》、《金匮》之学理,结合他个人临床观察的经验,提出“居经”、“避年”之说,并提出“新产离经脉”,这对后世结合孕妇临产脉象的变化,来观察产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迨至隋·巢元方等编著《诸病源候论》,列有妇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诸候共八卷,二百八十三论,始初步形成中医妇科专论。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学说的不断发展, 医学逐步趋向专科化,唐代大中初年,昝殷所著的第一部产科专著——《产宝》行世,即现存的《经效产宝》,为中医产科开创了先导。 它专门论述了妊娠、临产、产后疾病的治法和方药。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把妇产科一门列于卷首,他在本书序言中指出“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则是崇本之义也,”足证他对妇幼健康的重视。 至宋代, 太医局将产科列为专科, 并设有产科教授, 当时的产科专籍,有李师圣,郭稽中的《产育宝庆集》和杨子建的《十产论》。 其中尤以《十产论》为最著,它阐述了导致难产的各种因素, 以及转正胎位的一些手法。 以上书籍大多偏于胎产方面, 而其他妇科疾病却包括在大方脉内。 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 堪称当时妇产科的代表作。 他广搜各家的理论及个人经验而写成此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疾病,坐月、难产、产后、疮疡等门, 为后世妇产科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 此书仍是一部较有参考价值的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继唐宋医学的余绪,对妇科亦有研究。 其贡献较大者,当推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载有受胎、难产、胎自坠等论述,对胎前病的治疗主张以清热养血为主。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根据女性生理的不同阶段,分别重视肾、肝、脾三脏的作用,为现今研究女性青春、育龄,更年期生理的特点,从中医理论方面提供了一条探索途径。 在医政方面,元代分设了妇人杂病和产科,将妇、产分别列为独立专科。 明代有些医家, 继承了陈自明和金元各家的理论和经验,博采众长,结合各人临床体会著书立说。 当时流传的医籍,有《广嗣纪要》、武之望的《济阴纲目》、《景岳全书·妇人规》、《女科撮要》、《女科准绳》等。 这些著作对妇科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清一代, 更将妇人杂病科与产科合并,统称“妇人科”,又称“女科”。妇科专著则有《傅青主女科》,它继承了东垣、丹溪等人的学说,治疗妇人病着重照顾脾胃、肝肾、气血,即使在病邪盛时,亦主张攻补兼施。 这一学说和方法, 为清以后的妇科医生所采用。其他如肖慎斋的《女科经纶》,沈尧封的《女科辑要》等, 对妇科病证论述也较详尽。 还有由吴谦等编著的官修医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论理简要明晰,便于学者阅读记诵,对妇科辨证及普及妇科知识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产科方面则有亟斋居士所著的《达生篇》, 给后世影响较大, 尤其是临产六字真言, 即“睡、忍痛、慢临盆”,对指导临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医妇科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有些致力于祖国医学事业的医家。 在妇科著作方面, 有张山雷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王慎轩的《女科医学实验录》, 恽铁樵的《妇科大略》以及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妇科部分等,其论理和处方用药均有独到之处。 自1949年以来, 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中医药也有新的进展,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大都先后办起了中医院(校)。从事中医妇科医疗,教学,科研的人员不断增加,名医辈出。如:朱小南继承其父朱南山之业,悉得其传,对妇科奇经八脉,特别是对冲、任、督、带颇有研究。 李斡卿老中医创“活血化淤”法治疗宫外孕, 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 刘奉五根据自己数十年之临床经验,著《刘奉五妇科经验医案选》,且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热入血室”提出了新的认识。 目前,临床研究方面,如:中医中药治疗“月经病”、“盆腔炎”,中药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和“花粉素”在妇科的临床运用等,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总之, 中医妇科学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还须继续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发掘祖国医学,并在实践中加以整理提高。 要不断学习新的诊疗技术, 坚持中西医团结协作, 共同努力,对目前妇产科领域中某些疾病的防治,如: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以及中医中药在计划生育中的运用等,均待深入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 中医妇科学   月经 ☛
000189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