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医妇科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医妇科学❶学科名。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 阐述妇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历史悠久。《内经》、 《金匮要略》均有专篇论述,《史记》载扁鹊曾为带下医,历代以来,名医辈出,专著甚丰。 内容以经、带、胎、产四大类病证为中心,兼有癥瘕、脏躁等妇人杂病。近年,我国各地中医院多有将妇科在专科专病的方向上建设发展。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学关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妇女特有疾病诊疗规律的专门学科。由于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过程,因而在病理上就产生了经、带、胎、产、乳及妇科杂病等特有疾病,不同于男子。因此中医妇科学的内容,除了以上关于妇女解剖特点、生理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论述外,着重阐述妇科病因病机特点、诊法与防治规律,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的诊治方法。此外,为满足妇女防治疾病和育儿的需要,对于中老年妇女及婴幼儿常见疾病的诊治知识,也做一般介绍。中医妇科学的起源甚远。殷商甲骨文就有妇女特有疾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秦越人曾从事“带下医”(妇科医生)。著于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妇女的发育阶段、生殖机能盛衰,以及月经、胎孕生理进行了深刻论述,并记载了多种妇科疾病的诊治方法,为中医妇科学奠定了基础。其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医著均列专章论妇科疾病。及至唐代昝殷第一部产科专著《产宝》、宋代陈自明集妇科大成之作《妇人良方大全》后,妇产科著作相继问世,逐渐形成理论和疾病诊疗的完整系统。此外,宋代太医局将产科列为临证专科,并设有产科教授,但妇科其他疾病仍包括在大方脉(内科)内,延至清代才合为“妇人科”,又称“女科”。建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中医妇科学,不仅有其完整理论,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妇女的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数十年来,对中医妇科学的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引起国内外的重视;中医妇科学也必然以其卓越疗效和理论研究突破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 13.1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名著 ☛ 中医妇科学中医学分支学科,以中医理论及方法研究妇女特殊生理和特有疾病防治的临床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该专业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省级重点学科。有月经周期调节机理与月经疾病、产后生理及产后疾病、卵巢功能早衰及老年妇女疾病、不孕症等主要研究方向。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出版大型参考书 《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刘敏如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主要责任者: 尤昭玲,袁家麟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305 千字 页码: 1-730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71.11 装帧: 精 语种:中 定价:74.00 出版时间:2005-03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之一,共收录115条词条。 被引频次:281 中医妇科学/月经/经行宜忌/月经病/经病诊法/经病治疗大法/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痛经/经闭/崩漏/经行吐衄/经行乳胀/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前泄水/经行发热/经行浮肿/经行身痛/经行便血/经行风疹块/经行音哑/经行呕吐/经行口糜/经断前后诸证/老年经断复行/带下/带下病/带下病诊法/带下病治疗大法/白带下/黄带下/赤带下/赤白带下/青带下/黑带下/五色带下/嗣育/不孕/断产/下胎/妊娠/妊娠诊法/妊娠调理/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妊娠病/妊娠病治疗大法/恶阻/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堕胎和小产/滑胎/妊娠胎不长/半产/胞阻/妊娠腰痛/子肿/子满/子悬/子烦/子嗽/子淋/子晕/子痫/子瘖/子鸣/转胞/妊娠遗尿/妊娠下痢/妊娠大便不通/妊娠怔忡/妊娠感冒/妊娠泄泻/妊娠中暑/妊娠疟疾/孕痈/伪胎/胎死不下/乳泣/临产/临产调护/试水/杨子建十产论/过期不产/难产/闷气生/临产血晕/胞衣不下/产后/产后调护/产后病/产后病诊法/产后病治疗大法/产后三冲/产后三急/产后呕吐/产后泄泻/产后盗汗/新产三病/产后痉症/产后郁冒/产后大便难/产门不闭/产后三冲/产后三急/产后呕吐/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妄言发狂/产后惊悸恍惚/新产感冒/产后中暑/产后痢/产后咳嗽/产后气喘/产后自汗/产后虚羸/产后蓐劳/产后浮肿/产后尿血/产后小便频数/产后小便淋漓/产后遗尿/产后小便不通/产后遗粪/产后风痿/产后腰痛/产后遍身疼痛/产后乳汁不行/产后乳汁自出/断乳/产后痈/热入血室/脏躁/癥瘕/梅核气/梦交/足跟痛/花癫/交接出血/阴挺/阴痒/阴吹/阴肿/阴冷/阴疮/阴痛/宫外孕/宫颈癌/盆腔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跁子病 中医妇科学 ☛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是研究防治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专门学科。 由于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女子胞), 在生理上有月经、妊娠、产褥、哺乳等过程,故在病理变化上就产生经病、带下、胎前、产后以及妇科杂病、前阴诸疾等不同于男子的疾患。 对这类疾病的处理则有别于内科。如《万氏女科》云: “男女者,均禀天地之气以生。 有生之后,男则气血俱足,女则气有余而血不足也。 至于受病,外感内伤之症,未尝不同。 但女则别有调经、胎前、产后之治,此所以更立一科也。”阐明了另立本科的重要意义。 而经、孕、产、乳均以血用事。 《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血之生成,乃由饮食五味,水谷精气,通过脏腑经脉输注,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脏腑中最主要者为肾、肝、心、脾(胃),经脉中最主要者为冲、任、督、带。 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通盛,月事应时而下;二者相资,阴阳和,故能有子。 督脉主一身之阳,任脉主一身之阴,二脉同出会阴,循环往复,调节着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 带脉环腰一周,约束诸经,从而维持着女性的正常生理功能。 反之, 则生病变。 妇女发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 外感常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则常以七情、房室、饮食不节者居多。 上述病因皆能导致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而发生经、带、胎、产等疾患。 但妇科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整体密切相关,故在研究妇科学的同时,必须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全面掌握。 ☚ 中医妇科学 月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