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丝绸之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丝绸之路SikenRoad

道路名。公元前后千年左右因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转运欧洲,故称丝绸之路,亦称丝路。其主要路线是:东端自中国陕西始,向西通过河西走廊至敦煌,然后或从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道,经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葱岭,再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从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道,经莎车西越葱岭,更经阿姆河中上游西行。以上两条路线会合于木鹿城(今土库曼境内马里),再继续向西经和椟(今里海东南的达姆甘)、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附近)等地,最后沿幼发拉底河,到达地中海东岸塞琉西王国的安条克城(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全程达7000余公里,为古代最长的一条陆路商道。此外,尚有海、陆支线。通过这一商道,中国丝绸大量输往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

 指中国古代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陆上丝绸之路自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开辟。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再向西分为南北两条通道:南路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于阗(今新疆和田)到莎车(今新疆莎车),然后翻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康居、奄蔡等国;南北两路会合于木鹿城(今苏联马里),再经和椟城(今伊朗达姆甘)、阿蛮(今伊朗哈马丹)、斯宾(今伊拉克巴格达东南),到地中海东岸,转达大秦(罗马)。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另有海上丝绸之路,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约自公元前2世纪以后的1千多年间,大量中国丝绸经上述各路不断销售到中亚、西亚,转运到欧洲,故称“丝绸之路”。它沟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近年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古发掘,出土许多汉唐丝织品,这是古代中西贸易发达的见证。

丝绸之路 - 历史大事 - 可可诗词网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结亚、非、欧三大州的陆路通道。因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张骞通西域后,往来于这条道上的有各国的商人、使臣、学者、艺术家及僧侣,流通在这条道路上的商品有各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及珍奇特产,其中最受各国喜爱的是我国精美的丝绸,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联结各文明古国,诸如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大食、罗马的纽带。古代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如我国的丝绸、造纸、印刷、火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世界三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丝绸之路”对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起了巨大影响。

丝绸之路

指古代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及欧洲的陆路通道。起点在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到达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全长7 000多公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辖地域属丝绸之路中段。这段地区的丝路,在汉代即以天山以南的南北两道著称,以后天山以北的一条丝路繁荣起来,故称为新北道。隋唐时期依次把这三条路线称为南道、中道、北道。丝绸之路南道从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敦煌向西南行,出阳关,至楼兰(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然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昆仑山北坡向西,经若羌、且末、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到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岸)、身毒(今印度)、安息(今伊朗)。在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与中道、北道会合,继续西达条支(今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大秦(罗马帝国)等国。丝绸之路中道在南北朝以前天山以北的“北新道”未形成时称北道。从长安到达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敦煌以后,再西北行,出玉门关,至车师(今吐鲁番地区),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侧、天山南坡向西,经龟兹(库车县)、姑墨(阿克苏)、疏勒(喀什)、乌恰等地,到达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在撒马尔罕与北道汇合,再进入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与南道汇合,然后,继续西至西亚各地,最后过地中海,直达丝绸之路的终点——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丝绸之路北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所以又称北新道,以示与原北道(中道)之别。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由长安(今西安市)沿河西走廊到达安西以后,经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县)、轮台(今米泉市)、张堡守捉(今昌吉市)、石漆河(今精河)、弓月城(今霍城县东)、伊丽河(今伊犁河)、碎叶城(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城)等地,在撒马尔罕与中道(老北道)汇合,继续西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

古代我国向亚洲中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通道。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连接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交通路线。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益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交往也日渐繁盛。通过新疆的中西陆路交通有南北两条大道。南路自长安出发,经敦煌、鄯善、于阗、沙车等地越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敦煌、在师前国、龟兹、疏勒等,越葱岭、到达大宛、康居、奄蔡,由奄蔡南下抵安息,再由安息到达地中海东岸,转达大秦(即罗马)。这两条通路不仅是当时中西经济交流的两大动脉,而且是民族迂集,宗教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孔道。由于当时至以后的千余年间通过两条道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享誉国际的中国丝绸,因而这两条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命名为“丝绸之路。”

☚ 儒学圣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从汉、唐时代中国的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开始,经过中亚、南亚、西南亚各地,横贯亚洲联结欧洲、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陆路交通线的总称。因以中国的丝绸输出为先导,故后人名之为丝绸之路。最早使用丝绸之路这一词汇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ichthofter 1833~1905)。近代把丝绸从海上运往南亚和欧洲的道路(即南海的航路),叫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蚕业发展至汉代,生产水平已较高,除国内普遍用丝绸之外,还有不少储存丝织品,得以输出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西汉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至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与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一些国家建立联系;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他第2次出使,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随带“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用作馈赠沿途国家,实为官方商队。丝绸受到各国的欢迎。此后,在中西交通大道上,中国便不断有大量的丝绸向外输出,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
中国汉代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在新疆境内主要有南、北两路。南、北路的划分,是因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横隔,只能沿昆仑山侧或天山南侧西行的缘故。南路从敦煌经楼兰(即鄯善、今若羌东北)。于阗(今和田县)、莎车县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大月氏主要地区在今阿富汗境内)、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今伊拉克或阿拉伯)、大秦(即罗马帝国、今地中海东岸一带)等国。北路从敦煌经车师前王庭(即高昌,今吐鲁番县)、龟兹(今库车县)、疏勒(今喀什市)等地,越葱岭到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康居(即康国,今苏联撒马尔罕),再往西南经安息西达大秦。
此外,又有由长安、咸阳经四川的成都、云南的大理、保山(古永昌郡)到印度,再转而至于大秦的道路,名之为永昌路。
唐代,经吐番入印度的丝绸之路,即由西安经兴平、天水、陇西、临洮、临夏出鄂拉山口和巴颜喀拉山口至拉萨,再通往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丝绸之路主要路线示意图


海上丝绸之路有南、北航线。南方航线从广东徐闻、广西合浦两县出发,沿北部湾、绕过越南南端,经暹罗湾,顺马来半岛南下,入马六甲海峡,达都元国(今苏门答腊巴赛河附近)。或沿马来半岛西岸北上,到邑卢设国(今缅甸南部的直通)、湛离国(今缅甸的悉利)、再经黄支国(今印度东南的康耶弗仑),抵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北方航线从登州(今山东蓬莱县)出发,东航至朝鲜和日本,一从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直接到日本博多津。

丝绸之路

简称“丝路”。指经由中亚连结中国与西方的古代通路。自汉迄唐因我国丝绸主要经此路输往西方而得名。1877年,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首先使用此称,后逐渐广泛使用。主要有三条:西汉时,自我国长安(今西安市)出发西行,经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进入西域后,由鄯善分为南、北两道:南道从鄯善沿昆仑山(又称西域南山)北麓西行, 经且末(今且末南)、于阗(今和田)至莎车(今莎车),逾葱岭,出大月氏、安息西行;北道,自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县西交河古城遗址)沿天山南麓,经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市),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西行。以上两条西行的路线会于木鹿城(今马里), 然后向西经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以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东汉时, 在上述北道以北另辟一道,称北新道。此道出玉门关西北行,过莫贺延碛至伊吾(今哈密), 沿天山北麓经蒲类(今巴里坤)、北庭(今吉木萨尔)、乌苏、弓月城(今霍城一带)而至碎叶,现通称之为北道, 而将汉代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大道称为中道, 与塔里木盆地南的南道,合称新疆的南、中、北三道。

丝绸之路

古代中、西方交通大通道。4500年之前,中西方已有交通往来。《史记》载,公元前2550年,黄帝遣伶伦越葱岭西访。公元前2297~前2180年,尧帝派使西涉流沙,访西王母。公元前2179~前2141年,舜帝时西王母回访。公元前1054年,泥离之国(古埃及)来朝。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在洛邑举办成周之会,西方诸国使节与会,贡献方物。公元前964年,周穆王“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西巡西王母之邦。公元前960年,西王母随周王来朝,宾于昭宫。公元前400年,印度史书《考铁利亚》记载,中国丝绸传至印度。公元前138年,汉廷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5年,张骞返回长安,开通西域之道。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身毒、梨轩,乌荪国遣使随张骞来朝。公元73年,东汉司马班超出使西域。公元97年,司马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条支。自汉凿空通西域,2000余年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连绵不断。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探险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著作里,将公元前114~127年中国通向河中地区(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印度地区的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道路,称之为丝绸之路,被后人广为引用。丝绸之路分东、中、西3段:❶东段自长安、洛阳,过黄河,入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
❷中段出关后,分为南北两道,南道经塔里木盆地东端鄯善(古楼兰国),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距长安4154km,北道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距长安3403km,再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距长安3904km。
❸西段越葱岭至大宛,距长安5073km,再向西至地中海沿岸,向南至印度 ,全长7000~7400km。

丝绸之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张骞率300余人的使团出使乌孙国。张骞分遣副使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一年后诸国使者皆回谢至长安,西域各国开始和汉朝通好。不久,中国商人带着丝绸、瓷器等沿着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西行。这条道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南路经塔里木,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越葱岭至大月氏,或从大月氏南下身毒;北路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疏勒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达今天中亚、西亚及欧洲地中海东岸。这条通道全长7000多公里,从西汉到明中叶一千五百年间,成为联结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纽带。当时由丝绸之路传往西方的中国商品有蚕丝、丝绸、铁器及铸铁、凿井技术,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有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正是这条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表明汉唐王朝恢弘博大的开放胸怀。

  • (一)道路
  • (二)驿站
  • (三)关隘、渡口、桥梁
☚ 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   (一)道路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并联结非洲、欧洲的陆上商路之总称。为以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为内涵的重要交通路线。因其开始主要以丝绸贸易为媒介,故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该名,后被广泛使用。此路在西汉以前即已逐渐沟通并初步形成,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及元狩四年(前11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它的完善和发展。隋唐时期,其范围更趋扩大,达到鼎盛。此后各代仍持续发展,元代以后渐衰。其主要路线: 由长安出发,在陇右可经三道入河西: 一路沿泾水谷地西北行,经今泾川、平凉、固原、景泰等地至武威; 一路沿渭水谷地西行,经今宝鸡、陇县、通渭、临洮至兰州; 另一路由临洮岔往今临夏、西宁至扁都口,再至张掖,诸路汇于河西道抵敦煌。由此再分三道: 南道自玉门关、阳关至鄯善,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越过*葱岭,经*大月氏西行; 中道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越葱岭,经*大宛和*康居南部西行,与南道会于*木鹿城,然后向西经*和椟城、*阿蛮、斯宾等地,抵地中海东岸,再转至罗马等地。北道则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西行至碎叶城,过里海北,经黑海至欧洲。该路沿途又有多条支线互相连接,如回中道、羌中道、六盘道,敦煌遗书中记载的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银山道以及经青海、西藏到印度的吐蕃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东西交通贸易的需要,又逐步出现了穿越蒙古高原至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及自中国东南沿海至日本、东南亚、南亚以至欧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及冶铁、水利灌溉技术等都由此路传向西亚及欧洲; 而西方的植物新品种、毛皮、珍禽异兽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宗教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因此它既是沟通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友谊之路,又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 (一)道路   凿空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5号 邮编:730070
电话:86-931-8766821-567

☚ 中国沙漠   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网 ☛
丝绸之路

145 丝绸之路

见08032条。

☚ 贸易通道与港口   丝路 ☛

丝绸之路

032 丝绸之路

我国古代与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陆海交通路线的统称。我国传统的精美丝绸由此路线出口,故称。陆路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大致分为三段:长安至武威(今甘肃凉州)为东段,由武威西入河西走廓为中段,新疆境内为西段;西段又分为北疆道和南疆道。北疆道、南疆道汇交于木鹿城,然后西经和椟城、阿蛮、斯宾等地抵地中海东岸,再转罗马各地。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千余年,东西方文化及丝绸、物品的交流都经过此通道。宋代后海上丝绸之路兴旺起来,由番禺 (今广州)到印度、锡兰至安息或经红海达开罗,进而到叙利亚泰尔、黎巴嫩的贝鲁特等地。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我国和欧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这条道路在世界道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公路运输   川藏公路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Sichou zhilu

汉代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通往中亚西亚各国的贸易通道, 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此西运, 故称为丝绸之路。汉以前, 中国丝绸已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西汉初年, 河西走廊曾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 西域地区各小国亦为匈奴所控制, 汉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以后,西汉政府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率汉军收复河套以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狩二年(前121), 霍去病率军西征,大败河西匈奴军。匈奴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建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以后又从敦煌到盐泽筑造了很多烽燧亭障,以防御匈奴南侵。前77年汉兵攻克当道的楼兰国,更其名为鄯善,将其国都迁至以南的扜泥城。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 屯田于乌垒城, 以保西域通道。至此丝绸之路日益畅通, 大量丝绸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 同时西域各国的 “珍奇异物”也输入了中国。此后, 王莽当政和东汉期间, 西域曾几度因政局波动暂与汉廷短时中断联系, 但商业往来并未受到很大影响。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与欧、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达300年。这条丝绸之路, 大致说, 东起汉长安, 西行上陇坂, 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出玉门关或阳关, 穿过白龙堆, 先到楼兰。由楼兰分南北两道。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乌垒、轮台, 再往西经龟兹、姑墨 (今新疆阿克苏) 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 致使南路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扜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路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73), 东汉明帝派窦宪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卢 (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南侵西域。此后, 汉与匈奴曾互争伊吾卢而多次交战, 终于迫使北匈奴西迁, 汉政府遂开辟了新北道, 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卢, 然后西经枊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 经焉耆, 越天山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

☚ 昭君墓   王莽改制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是从长安通往葱岭(帕米尔)以西各国的道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 (今费尔干纳盆地) 和康居南部(今散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两条西行的路线会于木鹿城(今马里),然后向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以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约自公元前第2世纪以后千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的,亦有取道海上的,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丝路壁画

☚ 交通路线   北道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Sichou zhilu

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道路。因古代由此道西运的大多是中国的丝或丝织品,故名。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穿河西走廊至敦煌。汉代时,丝绸之路自敦煌以西被分为南北二道,北道由玉门穿入今新疆境内,进入帕米尔高原,到撒马尔罕,然后往西北可至咸海,向南至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地区),向西南可至安息(今伊郎),再往西可达罗马;南道出阳关,沿阿尔金山西行入今阿富汗境内,南行可到印度北部。南、北两大商道在木鹿城(今苏联土库曼共和国马雷市东)处汇合为一。丝绸之路是自汉以来1000多年间中国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 马王堆汉墓   绿林赤眉起义 ☛

丝绸之路

又称“丝路”。古代横贯亚洲大陆,通往欧洲的国际通道。自中国汉、唐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行,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分为南北两道,再西行两道会于今土库曼境内的马里、里海东南达姆甘、哈马丹、巴格达等地,至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和罗马各地。全程14000多里。约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千余年间,中国蚕丝和丝织品都经过此路西运。古希腊、罗马亦称中国为“赛里斯”(Serice),意为“丝国”。唐以来,中国政治中心南移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为海运所替代,逐渐衰落。但在历史上对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

横贯亚洲大陆的古代贸易通道。东起中国长安(今西安),向西过甘肃新疆境内,经中亚西亚诸国(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抵地中海乃至欧洲。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此道,以后千余年间,大量中国丝绸皆经此路西运,对促进中国桑蚕丝绸技术西传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各国间的友好往来起过巨大作用。


丝绸之路

见“地理”中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创由中国经中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商,文化交流的通道。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简称“丝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而得名。起自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往西经兰州、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至楼兰。由楼兰开始,因历代西去的目的地不同,分成了北、中、南三道:沿天山山脉北侧的是天山北路,沿天山山脉南侧的是天山南路,沿昆仑山脉的是西域南道。这三条路的具体位置是:
❶北道:楼兰、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伊宁、伊犁,西至罗马。
❷中道:楼兰、库车、阿克苏、喀什,西至伊朗并沿地中海沿岸至罗马。
❸南道:楼兰、且末、于阗、莎车,南至印度,西至阿富汗。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也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上述路线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对外贸易道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故后来又将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云南至缅甸的滇缅公路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它们都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

☚ 中国公路学会   赵州桥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通向地中海的交通道路。约自公元前2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它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其主要路线: 东端起自中国陕西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廓,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 (今喀什布) 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和康居南部 (今撒马尔罕附近) 西行,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今莎车县) 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 (今阿姆河上、中游) 西行,以上两条西行路线会于木鹿城 (今马里),然后向西经和椟城 (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 (今巴格达东南) 等地,最后沿幼发拉底河,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全程7,000余公里,为古代最长的陆路商道。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 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国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 对马海峡   幼发拉底河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东起长安或洛阳,向西通过陇西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至敦煌分为二路,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两缘,汇积并越过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经大宛、康居,或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会于木鹿城(今马里Mapbl)再西经和椟城(达木干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达地中海沿岸,再转运罗马各地。由于从公元前二百年以后千余年间,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运欧洲,所以德国人李希霍芬最早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其他商品和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传播,在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的支线或因政治原因改道的线路在中国境内,有从新疆沿天山北麓西行,经伊犁河流域西至里海;有从今青海,经柴达木盆地到新疆的昆仑山北麓;亦有取道海上经印度洋至地中海的。丝绸之路是古代和中世纪欧、亚、非三大洲各民族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

☚ 骆谷   渭河水运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打通的中西交通要道。它分南北两条大道,史称“南路”和“北路”。“南路”从长安出发,经由敦煌、鄯善、于阗和莎车等地,翻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由敦煌、车师前国、龟兹和疏勒等地,翻越葱岭,再经大宛,康居,奄蔡,安息直到大秦(罗马帝国)。中西交通要道打通以后,汉族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绢帛在西方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因为当时中国经由南北两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中,绝大部分是丝织品,故称这两条通道为 “丝绸之路”。

☚ 张骞   董仲舒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双月刊。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甘肃省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西北民族学院、甘肃省博物馆等11个单位协办。1992年8月创刊, 1993年定为双月刊, 同年6月公开发行。原为16开本, 1994年起改为大16开本, 主要栏目有重镇今昔、文博工作、文物大观、考古考察、历史人物、人物专访、民俗民风、宗教文化、西部风景线、艺术天地、学术论坛、大视野等。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一级期刊。

☚ 科学·经济 ·社会   老人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参见“长城关隘”类“丝绸之路”条。

☚ 甘肃纳怜站道   金城关 ☛

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北非、欧洲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因中国的丝织品从这条通道大量西运,所以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
丝绸之路一名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 1877年出版的 《中国》 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原指两汉间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在 《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 (柏林,1910年)一书中,通过对文献记载的进一步考察,把 “丝路” 延伸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确定了 “丝路” 的基本范围。同时,因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外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中国与亚欧交往的遗迹、遗物,用事实进一步证实和说明了 “丝路”的存在和发展,与 “丝路” 有关的历史、考古、地理等问题,遂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并陆续著书立说,使 “丝路” 本身的内容愈来愈丰富和明确,“丝路” 的研究,也就成为一种具有自己体系的学问。
丝绸之路一名虽然晚出,但这条通道却早已存在。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缫丝、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中国生产丝织品的技术,就有了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的丝绸经中国西北古代各民族之手,已经辗转贩运到中亚、南亚等地。由于河西走廊、西域等地民族林立,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丝路” 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很大限制。
汉初,匈奴控制了河西、西域等地,并成为汉朝政权的最大威胁。汉武帝时期,一方面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中亚各地,联络月氏、乌孙等族共抗匈奴,另一方面连年派出大军进攻匈奴,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等降汉,汉朝在河西陆续设立四郡,修筑了河西至罗布泊一带的长城、亭障,并在轮台、渠犁等地设西域使者校尉(后改为护鄯善以西校尉),驻兵屯田,以维护 “丝路” 的安全,“丝路” 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前60年,匈奴驻西域的日逐王降汉,汉朝在乌垒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各地,自河西至西域的 “丝路”通道,均置于汉朝的管辖之下,“丝路” 遂更加畅通。东汉时期,“丝路” 因政治原因,曾几度中断,但在班超、班勇、西域各地王侯的努力下,仍是一片繁荣,所谓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正是当时 “丝路” 繁荣的记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登上中原地区的政治舞台,由于他们与中亚各地早有密切关系,所以 “丝路” 贸易和交通,呈现出异常的繁荣。中亚的粟特商人,大量进入中国,成为 “丝路” 上的重要商客。洛阳这时成为 “丝路”上的一个新的国际都市。南北朝后期,突厥族兴起,他们从中原得到大量丝绸,与粟特人一起向东罗马帝国各地直接贩运,这引起曾一度控制“丝路”贸易的波斯国的不满,最终引发了波斯与东罗马帝国之间长达20年之久的战争。隋朝,炀帝对“丝路”贸易十分重视,曾派裴矩到张掖专管接待“丝路”商客事务。炀帝还曾亲赴张掖,会见“丝路”一些地区的首领,为“丝路”贸易招徕客商。唐朝,由于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国内经济发达,“丝路”交通畅通,中外人员来往频繁,遂使通过“丝路”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全面发展,是“丝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从9世纪开始,由于中国西北地区政局长期紊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沿海一带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航海技术的发达,东南海上交通兴盛起来,“丝路”贸易渐趋衰落。到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的直接统治以及中国的再次统一,又使“丝路”交通和贸易活动一度繁荣起来,中外使者商人来往十分频繁,其中如马可波罗等都是这时期“丝路”上的著名人物。明朝前期,“丝路”又曾有复兴之势。当时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帖木儿帝国以及西域许多地方的首领,与明朝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明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待“丝路”商贾和使者,双方人员来往频繁,使“丝路”“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但后来由于中亚及西域的动乱,厄鲁特蒙古的阻隔,以及明朝政府的错误政策,遂使“丝路”更加衰落。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其全线大体可分三段,即东段、中段、西段。东段一般以汉代长安为起点,西行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或出玉门关,或出阳关,进入西域。9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丝路”起点应在洛阳。这段“丝路”上的敦煌,曾长期是“丝路”的咽喉要镇,是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保存至今的莫高窟壁画,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集中表现。中段即西域境内的“丝路”,汉代时被分为南道和北道。南道是指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东西道路,这条通道东自阳关,西至葱岭,中间经过白龙堆沙漠、楼兰(后改名鄯善)、且末、于田,越葱岭西行或南行。这条“丝路”在今公路线以北,其遗迹多已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所湮没。北道是指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由玉门关西行至中亚的道路,中间经过高昌、轮台、龟兹,或经姑墨、温宿至中亚,或经疏勒越葱岭至中亚。东汉时期,由于匈奴势力衰落,又开辟了由敦煌向西北到伊吾,经北庭、弓月,渡伊犁河到中亚的路线,这条路东汉时称新北道,到隋唐时期,称北道,汉代时的北道遂被称为中道。“丝路”的西段即中亚至地中海沿岸以及由中段南至古代印度的道路。这段“丝路”也有儿条通道:与中段的南道相接,西南至大夏,再南至今巴基斯坦,沿印度河南下,或经今印度南下至印度洋;与中段中道相接,经昭武九姓诸国、波斯至地中海沿岸;与中段北道相接,经汉代康居,沿锡尔河、里海北部、黑海北部到达地中海沿岸。全程路线选择崇山峻岭间的山口,戈壁沙漠间绿洲而蜿蜒伸展,全长10000余千米。
以上道路只是两汉时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随着沿“丝路”各国、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丝路”在不同时期的走向、路线和通阻情况,是有很大变动的,而且“丝路”的各道,“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所以,丝绸之路实际上是由若干条道路东西相联,南北沟通的网状结构。其贸易运行方式,也主要是一种接力赛式的中转贸易和运输。正因为如此,所以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中更扩大了“丝路”的内涵和范围,除上述基本范围和路线外,又提出了“吐谷浑道”或“青海道”、“唐蕃古道”、“南方道”或“川滇道”等等;通过西域的“丝路”又被称为“绿洲道”,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被称为“草原道”,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称“南海道”。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欧洲进行贸易的通道,而且是中国与亚欧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的音乐、舞蹈、杂技、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历算、天文、医药等科学知识,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丝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养蚕、缫丝、纺织、造纸、印刷、火药、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思想等,也通过“丝路”传入西方,对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丝路”,中国与西方相互交换了众多的动、植物品种,丰富了沿“丝路”各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至今,丝绸之路仍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象征。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要商品,通往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的贸易通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19世纪70年代首先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Ferdinand Paul Wilhelm,1833—1905)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丝和丝绸就已经通过少数民族商人贩运到印度和欧洲一些地区。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时,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前114)曾经两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正式建立了联系,从此正常的商业贸易非常活跃,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相望于道”。这是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的第一个高潮。隋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战乱与割据状态,使丝绸之路进一步畅通,中外商人间的贸易活跃。隋炀帝(杨广,569—618)曾经前去张掖主持由多国和多民族参加的“互市”,推动了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贸易活动。唐朝时,国都长安、东都洛阳及其他城市都有大量的外籍商人,他们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唐的。丝绸之路以丝绸产地为出发点,经过长安和河西走廊直达地中海和欧洲、非洲。由东向西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自长安至玉门关。东段在黄河以东的路段,即陇西道;黄河以西则沿着河西走廊方向前进,即河西道。丝绸之路的中段从玉门关至葱岭(今帕米尔)。这一段有沙漠和雪山横亘其中,行走非常困难。丝绸之路的西段是指葱岭以西的路段。西段有不同的几条路线。一条从帕米尔进入阿富汗境内,向南到巴基斯坦和印度;一条翻越帕米尔后,辗转至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乃至地中海,最后进入欧洲或非洲;一条由中亚西北行后,进入到咸海、里海、黑海以北的草原地区,再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经济联系的窗口,是连接中外的纽带。中国的造纸术、丝绸、茶叶等传到西方,西域、中亚和西方的棉花、葡萄、石榴、核桃、芝麻、菠菜、蚕豆、芫荽、西瓜、胡椒、胡萝卜等物产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唐代称“景教”)等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一般指上述线路。除此之外,还有从蒙古高原到中亚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宋元之后从中国东海岸到南亚、西亚和非洲、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亦称“丝路” 。中西贸易古道。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 开辟了中国和西域的交通, 导致了频繁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这条经过使节、商人、各民族酋长和人民的探寻、发展起来的欧亚交通要道, 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西陲重镇敦煌, 然后分南北两路西行, 北路由敦煌、车师(今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 疏勒(今喀什)以西,越葱岭至中亚之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 南路由敦煌、楼兰(今罗布泊)于阗(今和田)、莎车以西越葱岭至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两路在木鹿城(今马里)会合, 再向西经里海南缘、两河流域之斯宾(今巴格达东南), 向西北(沿幼发拉底河西侧)抵地中海东岸, 联结通往罗马的海路。汉唐以来这条交通道路成为中国和西域、中亚、阿拉伯以及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丝绸是输往西域、中亚、阿拉伯和欧洲的主要商品。公元六世纪时,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蚕种和育蚕法也传入东罗马帝国,又通过东罗马帝国传入东、西欧。因此,这条欧亚陆上交通大道被誉为丝绸之路,它的名声为世人所知。除了丝绸之外,中国的冶铁和水利灌溉技术、漆树和漆器生产方法以及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的西传都和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西方和中亚、西域的玻璃制品、玛瑙、琥珀、植物(棉花、葡萄、菠菜等)、毛皮和毛织品以及佛教经典、音乐美术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入国内。因此,丝绸之路是名垂青史的联结中西各国的陆上纽带。

☚ 地契   互市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中国汉唐时期通往西方的陆路交通要道。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其主要路线: 东起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再向西,分为两条通道: 其一,经鄯善 (新疆罗布淖尔南面的石城镇)、于阗 (新疆和田)、莎车 (新疆叶尔羌)等地,越过葱岭 (帕米尔),到大月氏 (今阿姆河上、中游)、安息等国。其二,经车师前王庭 (高昌,今吐鲁番附近)、龟兹 (库车)、疏勒 (喀什)等地,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 由奄蔡南下,可达安息,由安息向西到达大秦 (罗马帝国)。从西汉中叶以后千余年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 茶马法   放盘 ☛

丝绸之路si chou zhi lu

【历史】Silk Road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王朝与西域诸国经济交流的贸易通路。简称丝路。据史籍载,远在张骞通西域前,中国内地丝绸,即循此通道远销国外。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骞自西域返归后,横贯亚洲的丝绸贸易通道自是进一步发展。不仅仅通西域使者“相望于道”,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东罗马帝国东来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亦络绎不绝。匈奴败走后,汉政府为保障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先后于河西走廊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及西域使者校尉、西域都护,以保护此路的畅通。自是,经魏、晋、隋、唐、宋、元、明各朝,其间虽曾因战争、时局变迁而有所间断,但直至明代海上航运繁荣之前,仍一直是联结中西的陆上纽带。初分南、北二道:南道自阳关出发,沿昆仑山北麓,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精绝(今民丰县北)、扜弥(今于田东)、于阗(今和田南)、莎车等地,越帕米尔高原,抵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安息(今伊朗境内);北道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焉耆(今焉耆西南)、乌垒(今轮台东境)、龟兹(今库车)、姑墨(今温宿)、疏勒(今喀什),越葱岭,直至地中海东岸地区。隋唐时(一说东汉),又出现一条沿天山北路行走的新北道:自敦煌出玉门关,经伊吾(今哈密西)、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车师后王庭(准噶尔盆地东南),渡伊犁河、楚河、过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附近),抵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北道出现后,原有老北道称中路。通过上述道路,古代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互相联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国的绸缎、漆器、造纸及印刷术、火药、指南车、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养蚕织绢技术等逐渐西传,天文学、医药学、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等也相继为各国融化吸收。而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东罗马各国的宗教、音乐、舞蹈、各种手工业制品、植物新品种也不断输入中国,予中国封建经济、文化以巨大影响。唐代为中西贸易文化交流盛世,至今在河西走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仍有许多记录当年往来盛况的文化古迹。如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库木吐拉千佛洞等,都是这些胜迹中举世瞩目的灿烂明珠。除以上三条道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亦称“丝路”。泛指穿越中国新疆的山岭、草原和沙漠通往南亚、西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国际商路。始于西汉,张骞为开拓者。19世纪末叶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命名。张骞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和元狩四年(前119)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到了中亚、西亚若干国家和地区。其后,汉武帝又派使节继续往西探行,从而开通了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道。分南北两路,均起自西安。南路经甘肃敦煌,沿昆仑山北侧的楼兰(即鄯善,今若羌东北)、于阗(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中部)、大夏(苏联土库曼共和国国境一带)、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大秦(即指罗马)等国和地区。北路经敦煌,沿天山南麓的车师前王庭(即高昌,今吐鲁番)、龟兹(库车)、疏勒(喀什)等地,越葱岭北部,到大宛(苏联费尔干纳等地)、康居(康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再往西南经安息,而西达大秦。后世屡有扩展,并形成许多支道。总长达七千余公里。此路把中国古老的中原文化、印度的恒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波斯文化联系起来;中国的养蚕、织丝、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了西方,而佛教、景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亦输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

古代联结亚、非、欧三洲的陆路通道。东端起自我国的渭水流域。横贯亚洲,达于地中海东岸。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前,联通亚、非、欧三大洲文明古国的这条通道就已略具雏形。公元前二世纪后期,汉武帝令张骞两次通西域,嗣后,往来于这条通道上的有各国的商人、使臣、学者、艺术家及僧侣,流通在这条通道上的商品有各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及珍奇特产,其中最受各国喜爱的是我国精美的丝绸。因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它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是中国联结各文明古国,诸如印度、埃及、巴比伦、波斯、大食、罗马等国的纽带。古代许多划时代的创造发明,如我国的丝绸、造纸、印刷、火药等技术即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的。世界三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亦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它对古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起有巨大的影响。唐中叶后,随着海运的兴起和发展,海路逐渐取代这条陆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在十几个世纪中,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由于政局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变化等原因,经行地区屡有变迁,分支甚多,最主要的有南道、北道和中道三条。南道、北道名称出现最早,始见于《汉书·西域传》,中道名称出现略晚,始见于《魏略·西域传》。三道均以长安为始发点,越陇山,渡黄河。顺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甘肃敦煌西)。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西进越葱岭的道路,经大月氏入阿富汗、印度和阿拉伯湾,称南道。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达于葱岭,称中道。焉耆(新疆焉耆西南)是中道上的枢纽站,若由此西南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达于阗(新疆和田),踏上丝路南道;若由此西行经龟兹、姑墨(新疆阿克苏)、温宿(新疆乌什)等地越葱岭,到大宛(苏联塔吉克共和国),经康国(塔拉斯河下游至咸海间)、石国(塔什干)、安国(布哈拉)等昭武九姓统治区,进入波斯,终端可达罗马帝国。北道西出玉门关(甘肃敦煌西)后,沿莫贺延碛沙漠到达伊吾(新疆哈密),经蒲类(新疆巴里坤)、北庭(新疆吉木萨尔)、弓月城(新疆霍城附近),渡伊犁河, 至碎叶(唐安西四镇之一,今为苏联托克马克)、怛罗斯(苏联江布尔),沿锡尔河东岸,旁咸海东北岸西行,先后穿越厄姆河、乌拉尔河、伏尔加河、顿河,沿黑海北、西岸西进,最后达于君士坦丁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