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地锦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地锦草 【名称出处】:《嘉祐本草》 【概况】: 异名 地锦(《本草拾遗》),血见愁(华北、东北、西北),红茎草(江苏、浙江),铺地锦,奶汁草(福建),斑鸠窝(贵州),地瓣草(贵州草药)。 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和斑地锦的全草。 原植物 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斑地锦Euphorbia supina Raf. 历史 地锦草始载于宋《嘉祐本草》,掌禹锡云:“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开红花,结细实,取苗子用之。”《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有类似上述的记载。 《纲目》将地锦列入草部,李时珍曰:“赤茎祐地,故曰地锦。专治血病故俗称血竭、血见愁。 ”又说:“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茎有汁。 ”结合《证类本草》和《纲目》的附图来看,可以认为历代本草所记载的地锦草与现在所用的中药地锦草基本一致。已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纤细匍匐,基部多分枝,带红紫色,无毛。单叶对生,叶无柄;叶片长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略偏斜,长5~10mm,宽4~6mm,边缘有细锯齿,绿色或带淡红色,两面无毛或疏生短柔毛。 杯状花序单考于叶腋;总苞到圆锥形,浅红色,先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横长圆形,具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长约1.2mm,宽约0.7mm。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1页.图297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原野荒地、路旁石缝、草地及田间,为习见杂草。除广东、广西外,分布几遍中国各地。日本也有分布。 斑地锦极似地锦草,但茎密被白色细柔毛,叶上面中央有长线状暗紫红色斑纹。 叶和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种子灰红色。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生药】: 栽培 宜于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土壤都能栽培。 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30cm开沟点播,深约3cm,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播下,每亩用种量150~200g。幼苗生长较慢,苗高4cm以上时进行除草松土,每穴留苗1~2株,并行追肥1次。生长旺盛时,再结合中耕施肥1次。为经济利用土地,可与其他高秆农作物间作。 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草,除去根及泥土,晒干。药材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鉴别 性状 根细小。茎细,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无,味微涩。 以叶绿色、茎紫红者为佳。 显微 地锦草茎(直径1mm)横切面:呈长圆形有4个棱角,其中两个明显。表皮细胞1列;棱角有厚角组织。 皮层部散有多数乳汁管,直径7~15μm。中柱鞘纤维呈断续的环状排列。韧皮部狭窄。 形成层环不明显。木层部较宽,导管呈放射状排列。 髓部较大,中央呈空洞。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起,下表皮细胞呈乳头状。 栅栏组织为1列柱状细胞,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叶脉维管束细小,有维管束鞘。 表面观:非腺毛一般4~8个细胞组成,长约400~900μm,表面不光滑,有较密而细小的突起。气孔不等式,下表皮垂周壁波状弯曲。粉末:绿褐色,其主要显微特征;叶脉周围细胞正面观,细胞类长圆形,整齐紧密地排列在叶脉两侧;细脉末端周围细胞放射状排列成圆形。叶脉周围细胞横断面观,可见叶脉维管束周围有5~8个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成圆形的维管束鞘。 种皮细胞多成片存在,黄棕色,其正面观细胞呈多角形.直径约13.6μm,壁极厚,胞腔小。分枝状无节乳汁管,内含颗粒状物质,茎中乳汁管较粗,直径约16μm,叶中乳汁管较细,直径6~9μm。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21~324) 理化 取地锦草和斑地锦样品粉末5g,加50ml甲醇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用石油醚提3次,浓缩甲醇至5ml。点于聚酰胺-6薄膜,以丙酮-无水乙醇-水甲酸(2 1 1.5∶0.5)为展开剂以槲皮素、芦丁为对照。 展开后,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斑点显亮黄色荧光。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17)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及时切短段,干燥。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1]。 山柰素及其葡萄糖甙、槲皮素[1]及其葡萄糖甙[2]。叶含鞣质12.89%[1]。 还含具黄酮反应的地锦素[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27 [2]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3;15(1增刊):72 [3] 中草药通讯 1972;(1):45。 【药理】: ❶ 抗菌解毒作用 地锦草鲜汁,水煎剂,醇提物、水煎醇提物具广谱抗菌作用。 体外对多种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杀灭作用[1~7]。地锦草去鞣质制剂与不去鞣者抗菌效力无明显差异,表明其主要抗菌成分不是鞣质[5]。地锦草成分没食子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肠道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槲皮素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弱的抑菌作用。没食子酸可能为地锦草的主要抗菌成分之一[8]。地锦素(黄酮反应阳性)浓度为0.002~0.63mg/ml时对20种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0.005~1.25mg/ml时呈杀菌作用;体内实验表明,地锦素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并无明显疗效;小鼠全血、兔红血球或血清能使地锦素的抗菌作用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其体内无治疗细菌感染的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但sc地锦素的小鼠尿液仍有抗菌作用,表明它通过血液后并没完全失效[7]。此外,地锦素对鸡胚流感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9]。地锦草不仅能抑制白喉杆菌生长,而且对白喉杆菌外毒素也有明显的中和作用,能降低白喉杆菌外毒素所致豚鼠死亡[10,11]。 毒性 地锦草毒性很低。家兔ig地锦草水煎醇提物1次20g/kg,观察1wk,或大鼠15g/kg,ig,每天2次,共16d,停药后观察1wk,均无异常表现[4]。 小鼠长期喂饲地锦草,未发现有明显毒副作用[13]。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60;8(2):57 [2] 福建中医药 1960;5(7):38 [3] 福建中医药 1963;8(3):31 [4] 中草药通讯 1970;(4):40 [5] 济宁医专学报 1980;(1):40 [6] 科研资料汇编.第二辑.成都中医学院,1972:71 [7] 中草药通讯 1972;(1):45 [8]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79;(4):49 [9] 新医实践(江西医学院) 1973;(2):63 [10] 福建医刊 1958;2(4):4 [11] 福建中医药 1964(4):1 [12]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347 [13] 现代应用药学 1987;(5):6。【药性】: 性味 辛,平。 ❶ 《别录》:“苦,平。” 归经 入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痢疾,肠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湿热黄疸,痈肿疔疮,跌打肿痛。 ❶ 《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0g(鲜品30~60g);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如圣丸(《乾坤生意秘韫》)治脾劳黄疸: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术各30g,甘草15g。 为末,先以陈醋400ml入锅,下皂矾120g,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1块,丸和小豆大,每服30~50丸,空腹醋汤下,1日3服。 ” 水煎浓缩乙醇提取,制成18片(1日量)分3次服。 单方应用 ❶ 《经验方》:“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3g。” ” 食疗 江西《民间草药》:“治乳汁不通:地锦草21g,用公猪前蹄1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60g,温服。” 倪朱谟《本草汇言》:“地锦草,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