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音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音戏

五音戏

山东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济南、章丘、淄博等地。在清代由民间秧歌、花鼓发展而成。因其每班演员只有五人,故称“五音戏”,又称“五人戏”。其曲调仍具民歌、劳动号子的特色,主要唱腔曲调有悠板、散板、二板、快板等。伴奏最初由一人敲击锣鼓,后发展到用弦乐器。传统剧目有《姐妹易嫁》、《王小赶脚》等。

☚ 太平天国传说   五更调 ☛
五音戏

五音戏

流行于山东济南、淄博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当地民间花鼓、秧歌及“肘鼓子”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最初是由五人扮演,所以又叫“五人戏”、“秧歌腔”或“肘鼓子”。主要腔调有悠板、二不应(二板)、散板、快板等,传统剧目约160余出,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优秀剧目有《王小二赶脚》、《探亲家》、《姐妹易嫁》、《墙头记》等。

☚ 柳子戏   沪剧 ☛
五音戏

五音戏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作“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五人戏”。它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地区较广: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北路肘鼓子也叫“花鼓灯腔”,简称“灯腔”。后来,东、西两路合在一起,不仅专业班社有了发展,民间业余剧团也大为增加。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等。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唱腔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咬字清楚,腔调旋律变化较多,用本嗓唱,女腔尾音长、旋律长,后尾用假嗓翻高,曲调优美质朴,适于抒发多种感情。

☚ 莱芜梆子   风景名胜/度假区 ☛
五音戏

五音戏

又名“秧歌腔”、“五人戏”。戏曲剧种。是在民间演唱“肘鼓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演员手臂摇鼓,边扭边唱,故称肘鼓子。流行于淄博和济南一带,与惠民、济阳一带的灯腔,临朐、沂源一带的东路肘鼓子,都有历史渊源。因最早有5个人就能演出,其中1人操几件打击乐器,故称“五人戏”。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为邓洪山(鲜樱桃)灌制唱片时,赠“五音泰斗”锦旗,以后相沿为“五音戏”。传统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的《王小赶脚》、《拐磨子》、《乡里妈妈》、《安安送米》、《松林会》等为主,也有部分历史故事戏。板式有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等,另外还有〔娃娃〕、〔莲花落〕等不少曲牌。早期只用锣鼓,没有弦乐伴奏,1952年增加二胡等伴奏乐器。曾到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演出。1954年邓洪山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彩楼记》及《王小赶脚》,获演员一等奖。

☚ 五花马   五字开门 ☛
000021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