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丛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亭臺部 > 臺名 > 叢臺2 叢臺2 cóngtái 臺名。座落於河南商水縣。戰國時楚國所築。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十·陳州》:“此臺蓋襄王所築也,非趙之叢臺,名同事異。按,郎蔚之《陳州舊圖》云:‘楚王遊觀弋釣地,或税駕於此,往往有嘉禾叢生,因以爲名也。’”參閲《嘉慶重修一統志·陳州府·古蹟》。 叢臺1 丛台 丛台战国时赵武灵王 (前325-前299年) 为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而建,又名武灵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当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设计奇特。台名最早见于《汉书》。台在历史上久享盛名,名人题咏很多。历代续有建筑增添。台高七米,台东有如意轩,西汉初建。北有赵王宫,又名武灵馆,西有回澜亭,东有门楼,进门沿阶往南盘旋而上,可登台顶。顶呈圆形,直径十九米,高十三米。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亭于台上,名据胜亭。台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诸榭,因战国燕将乐毅号望诸君而命名。湖东北有七贤祠,祀蔺相如、廉颇等燕赵先贤。丛台现已扩建为公园。 ☚ 姑苏台 上林苑 ☛ 丛台 丛台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宫城(今河北邯郸) 中的台。位于邯郸古城“大北城”东北部。《汉书·高后纪》记载,高后元年 (前187) “夏王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颜师古注云: “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 《邯郸县志·名胜条》也载: 丛台在县城东北隅,世传赵武灵王所筑,其上有雪洞天桥、花苑、妆阁诸景……明代白南金诗句: “天桥雪洞倚云霄,妆阁名花照罗绮; 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橐鞬耀武士。” 丛台应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为赵武灵王观看军事操演和歌舞的地方,故又称武灵丛台。丛台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毁坏,也进行了多次重修。现在的丛台分上、中、下三层。中间以夯土筑成,外面用青砖砌造。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外有明代石碑一块,上刻 “赵武灵丛台遗址”。第二层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40米,有坐北朝南的五大间建筑,原名武灵宫。台顶呈圆形,径19米,距地表13. 5米。顶部原为平台,即丛台所在地。 ☚ 桓公台 姑苏台 ☛ 丛台 丛台位于市内人民公园内。相传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前325—前299)时期。赵武灵王为观看歌舞演出和军队操练,建筑一系列相连的高台,故名丛台,亦称武灵丛台。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等景。现存为一高20余米的二层高台,东西长59米、南北宽22米,向南突出一段长50米、宽10米,外部砖砌,内部土筑,南北两侧建有登台阶梯。台顶原为平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亭其上,名“据胜亭”。下层东有如意轩,北建赵王宫,西立回澜亭,北门和南门各有碑一座,分别刻清乾隆皇帝和现代学者郭沫若的题诗。历代文人亦多有题咏。乾隆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登台题诗《登丛台极目》:“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 学步桥 蔺相如回车巷 ☛ 丛台相传为赵武灵王筑,故址在今河北邯郸市城区东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