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 ☚ 从实守分 太妃 ☛ 下定xiàdìng❶下聘,旧指男方给女方送聘礼,订下婚事。 ❷预付定金。 下定;下碇◉ 下定xià // dìnɡ 动 ❶旧时订婚时男方给女方送聘礼。〈例〉亲事尚未~/ 这门亲事已下了定。〈近〉下聘。 ❷购买或租赁时预付定金。〈例〉你先~,我就把这房子给你留着。 ◉ 下碇xià // dìnɡ 动 把系船的石墩放到水底或岸上,使船停下来。借指抛锚停船。〈例〉~停船/ 船到码头~/ 船已下了碇,今天不走了。〈近〉抛锚。 下定xià dìng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了。(五七·1360) 送聘礼 送聘礼男方向女家送聘礼:下礼 过茶 致聘 订婚时男家向女家赠送财礼:送聘 纳礼下财礼 下彩礼 旧式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下定 下聘(下聘礼) 委禽 放定 古代定亲时男方送聘礼给女方:纳采 结婚前男家把彩礼送往女家:过礼 旧式婚姻中的铺房、过礼:铺过 古代定婚﹑亲迎时,男子须向女家献雁为礼:雁奠 ☚ 赠送礼物 施舍 ☛ 下定 下定即定亲,为古代六礼中的纳征礼,民间又称过礼、放定、过定、割彩礼等。《礼记·婚仪》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纳征,在周代已成婚俗。《仪礼·士昏礼》说,士大夫以玄纁(黑色的缯帛)束帛(帛五匹为束)俪皮(成对的鹿皮)为聘礼,天子加以穀圭(又称穀璧,玉制礼器),诸侯加以大璋(玉器)。以后历代沿袭发展,至晋,婚礼纳征,大婚用玄𫅪束帛,加珪,马二驷;王侯用玄𫅪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𫅪束帛,加羊。到宋代,礼物不再遵循周制,金银绫绢,各依等级而定。明代提倡节俭,《明史·志三十一》品官婚礼:“纳征如纳吉仪,加玄𫅪、束帛、函书,不用雁。”仪式则因袭宋制。近、现代,一方面“纳征”的涵义扩大,兼有“纳䌽”之意;一方面无“纳征”之名,而有送礼之实。 下定是确定婚姻的必须礼仪,所以安徽各地都有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 在休宁,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便填好红帖(俗称“下定书”),根据女方要求送上衣料、首饰、礼银等,作为定亲依据。在黟县,下定又称“批书”,即在选定的吉日,男方备下红帖(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右边先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新毛笔和新墨各一,连同“头节礼”(或称定礼、聘金,民国期间,一般是108块银元,视家庭贫富而多少不等,但尾数都是8,每枚银元上要用朱笔写上双喜字)放入红皮“批书匣”内,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女方收下礼物,点烛焚香,打开“鸳鸯礼书”,由父亲或哥哥用匣中的新笔舔墨,在“鸳鸯礼书”内页左边填下女子的生辰八字,然后在封面上写“亲允大吉”4字,送回男方,至此批书典礼就告完成,双方正式定亲。批书后,男女本人不能见面,不论对亲事是否愿意,也不许更改。“鸳鸯礼书”是旧时缔结婚姻的凭征。在嘉山又称传庚礼,即把男的生日写在庚帖上,连同给女方的4套衣服、4色礼品、鲤鱼和猪腿、酒等,由媒人送到女方家。然后女方家把女儿的生日填在同一庚帖上,回送些礼物,便算订婚。在固镇,确定联姻后,男方即备两段红布(富家买丝织品,穷家买麻织品或棉织品)和银质首饰,与女的庚帖一同送给女方,称为“还庚”。女方若同意订婚,一般买顶礼帽、两本书、两支笔和墨之类送给男方。接着男方要送鸡、鲤鱼及果子、猪后腿等,以图“吉(鸡)利(鲤)”。自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男女双方不准见面;若男人在场时,女的应赶快回避,以免被人“评头论足”。在濉溪,男女双方经家长同意联姻后,男方即向女方“过启”。启上写“白玉种良田,千年合好;红丝牵绣幕,百世良缘”联语,以示诚意,并遣媒人择定吉日带丝带2副、针2包、红布6尺、银耳坠2副及酒、鱼、肉、鸡、糕点等聘礼送女家。女家收下聘礼,除回送男家笔、帽等物外,另写“回启”。启帖上写“兰桂同荣,山河永固;阴阳定位.天长地久”语句,以示允诺。 ☚ 说媒 迎亲 ☛ 下定义同〖下茶〗。男方送聘礼给女方,表示订婚。 《醒》三七: 连夫人亦甚喜欢,就托了程乐宇作伐。薛教授喜不自胜,择日~。 《聊·琴》: 半夜三更做一梦,梦见人家来~: 两担喜酒两牵羊,吹笛打鼓好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