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决定分阶段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又称农民改革。 ☚ 德国产业革命经过了三个阶段 日本明治维新 ☛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Крепостн-ая реформа 1861 в России沙俄解除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强制农民赎买份地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俄国的发展,农民对农奴制日益强烈的反抗,再加上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的失败,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Ⅱ ,1855~1881)对农民作出让步,于1861年2月19日签署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法令和“解放农奴”的宣言。根据法令,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支配自己财产、进行诉讼和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在地主仍保留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通过村社分到一块供长期使用的份地;只要向地主交足高额赎金,农民亦可把份地变为自己的财产。在交足赎金之前,农民须继续对地主履行“暂时义务”——劳役租和代役租。法令对农民份地数量规定有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超过最高标准的部分须割给地主。通过这一手段,地主割去了农民原有份地的1/5以上。对份地低于最低标准的农民,并不一定给予补足,而是以所谓减轻农民义务的办法解决。如果双方同意,地主也可将份地的1/4无偿“赠与”农民,而将其余3/4收归自己。因此,改革后农民份地的数量大大少于改革之前。此外,地主还把改革前共用的水塘、牧场、森林等攫为己有。根据法令,有1000万地主农奴获得“解放”。按照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则,又于1863年和1866年分别制定有关法令,先后“解放”了100多万皇族农奴和950万国家农奴。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改革后,封建主仍然占有大部土地,农奴制残余仍然严重存在。但是,这毕竟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加速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加速了农民的阶级分化,推动了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转化。总之,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以废除农奴制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度严重束缚工农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农奴起义此起彼伏,俄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农奴制度的腐朽。1861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和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这些法令只适用于大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 宣布农民有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自由; 地主不得把农民作为牲畜和器物进行买卖或交换; 农民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与不动产。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人身和财产的自由权利。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可以领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 份地面积按不同地区规定最高和最低数额; 当现有份地超过最高额时,超过部分割归地主,称为割地; 低于最低额者,则不予添补。改革后,每一农奴平均得到3.3俄亩土地。农民承领份地,须向地主缴付赎金; 由农民先付20—25%,余下的部分先由国库垫付,农民在49年内以“赎地费”形式按年偿还本息。份地的价格,不是实际价格,而是把每年的代役租比作一个年利率为6%的资本的利息来计算,如每年代役租为6卢布,则赎金为100卢布。这高出市价很多。如果农民同意将份地的3/4交还地主,可以不用赎买而获得其余1/4作为私有土地,即所谓“恩赐地”。法令保留了地主对农民的一些封建特权: 在农民和地主签订赎地契约之前,农民要负担“临时义务”,继续向地主交纳代役租或服劳役。地主以割地形式夺取农民20—40%的份地,原来公有的牧场、水塘、森林等被地主霸占。地主从农民手中得到巨额赎金。农民因赎买份地所付的钱,到1905年时已达20亿卢布。这次改革,为农民转化为自由雇佣劳动者创造了条件,为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货币资金,为国内市场的扩大,同时加速农民经济的分化,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成为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 阿里经济改革 庆安告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