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阳白发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阳白发人 上阳白发人唐诗篇名。七古。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三。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之一。题一作《上阳人》。上阳,唐宫名,在东都洛阳皇城西南。诗前小序云:“愍怨旷也”。“怨旷”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题下自注云:“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此诗叙写一个一生被禁闭幽宫女子的寂寞凄怨生活,表现对妇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全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心理刻画细致入神。诗中“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等句,以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极富艺术感染力。清沈德潜曰:“只‘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唐诗别裁》卷八)施补华评此诗云:“长于讽谕,颇得风人之旨。”(《岘傭说诗》)是唐代宫怨诗中的佳作。 ☚ 新乐府五十首 新丰折臂翁 ☛ 《上阳白发人》《上阳白发人》
诗歌篇名。唐白居易作。《新乐府》五十首之七,作者自注说:“愍怨旷也。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宋洪迈《容斋随笔》: “白乐天《长恨歌》、《上阳人歌》、元微之《连昌宫词》,道开元间宫禁事最为深切矣。”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只‘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而杨妃之嫉妒专宠,足以致乱矣。女祸之戒,千古昭然。”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乐天诗咏宫女,故用宫中俗语也。依唐人作诗通则,俗语限用于近体如七绝之类,而古题则用典雅之词,此《新乐府》虽为摹拟古诗之体,但‘大家’一词既用于古典有征,而又合于当时宫廷习俗,则乐天下笔时煞费苦心,端可见矣。又女尚书之号,古已有之。……唐代沿袭前代,宫中亦有女尚书之号也。此老宫女身在洛阳之上阳宫,当时皇帝从长安授以此衔,即所谓‘遥赐’也。噫!以数十年幽闭之苦,至垂死之年,始博得此虚名,聊以快意,实可哀悯,而诗人言外之旨抑可见矣。……微之《行宫》五绝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可与此篇参互并观,盖二者即同咏白头宫女,可藉以窥见二公作品关系之密切也。”今人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的淫欲和供他们役使,常大量强选民间的女子入宫,不让她们婚配,老死在宫里。唐高祖时,曾放出宫人三千余人;太宗时后宫宫人共有数万;玄宗、宪宗时宫人也都很多。元和四年三月,白居易有《请拣放后宫内人》奏,这首诗,当为同时的作品。通过上阳宫一个老宫女的遭遇,典型地描写了宫廷的黑暗、残酷,宫女们的痛苦。”“上阳”,唐宫名,在东都(今河南洛阳)皇城西南,洛水、谷水之间,唐高宗上元间建。此诗通过上阳宫人的悲惨遭遇,反映出在深宫幽闭的岁月里,葬送了无数妇女的青春和幸福,从而揭露了封建宫廷广选妃嫔这一制度的残酷与罪恶。末段赐号一节,加入了窄衣细眉、天宝旧妆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女‘尚书”的空衔,是以四十余年死水枯泉般的生命的耗磨为代价的,与初入宫时的青春容华遥相对照,尤其深刻地揭穿了帝王的虚伪。全诗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精警。采用‘三三七”的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句式错落有致,语言通俗浅易而爱憎强烈,很有感染力量。 上阳白发人白居易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各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敢笑。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本篇选自《新乐府》,《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其写作主张是:首句标其目(作题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本篇就实践了这些主张,读者尝一脔肉可知一鼎之调。“上阳”是唐代洛阳的行宫。题下原序云:“愍怨旷也”,怨旷即怨女、旷夫,二词出《孟子·梁惠王下》,分指成年而不得婚配的男女,此偏义于怨。本篇通过一个上阳宫人的遭遇,对不人道的选妃制度进行讽刺,可分四段。 前八句篇首标其目,为一段,总括上阳人的遭遇:一是入时十六今六十,二是同时百人剩一人。 继二十句为二段,以“忆昔”领起,写上阳人入宫四十五年的幽怨,第一场面是吞悲辞亲。《红楼梦》元春形容入宫是“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辞亲的一幕是当事人永远难以忘怀的。不过当时命运尚有许多未知,所有的亲人熟人都用同样的话来安慰她,无非是脸儿这样俊俏,胸部如此丰满,人见人爱呀,这一入宫,不怕不能承恩呀。秀女入宫,唯一的希望就是得到皇帝的恩幸。不料唐玄宗偏偏情有独钟,而杨贵妃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于是宫中有殊色的美人都被远调上阳,成了一辈子除非太监,见不到真正男人的清洁女工。诗人从春往秋来四十五年中,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具体展示上阳人被幽禁的凄怨生活。主要运用了形象烘托的手法。秋雨打窗,是正面烘托凄清的气氛;梁燕双栖,是反面烘托宫人的寂寞。四十五年合五百四十月,除了雨天阴天,大约就是四、五百回圆了——好难熬啊。 继六句为三段,以“今日”为标记,写宫人年老的寂寞。不耐幽怨的宫人大多早死,而进入老年的上阳宫人,赢得的是深深的寂寞和一个女尚书的虚衔,这虚衔还是皇帝(大家)遥赐的,抵赏得她一生的幸福?诗中细写与世隔绝的老宫女的化妆,四十五年如一日,还是天宝末年的时妆,殊不知外边早已不穿小鞋窄袖,而衣尚宽大,早已不兴细长眉样、而兴短阔眉样,时代潮流更新复更新,上阳人早已跟不上趟,成了活的出土文物。几笔淡淡的嘲谑,饱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泪。 最后七句卒章显其志,直抒感喟。吕向是作者的老前辈,其《美人赋》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因作赋以讽之。诗人表明本篇的主题,与吕赋一脉相承,是为宫女请命的。 本篇写作上的优长一是以个别见一般。诗人不是概括叙述罗列宫女的共同遭遇,而是通过一个来表现一般,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个”的水平,尚属类型化的典型,但其中有具体的环境、人物外貌衣著及心理的描写,给人的感受是生动形象的。二是以景物烘托心情。诗用力于环境气氛的渲染,如用绵绵秋雨、双双春燕来烘托主人公的凄清和孤单,增强了形象表现力。三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对老宫女早不入时的衣著服饰的具体描写,形象地暗示出其幽禁的时间之长,恍如隔世。 上阳白发人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 《美人赋》 ;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这是白居易 《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白居易的《新乐府》上继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用通俗乐章歌曲的形式,来咏当代的时事,“篇无空句,句无空字,系于意,不系于文”(《新乐府序》)是一组有名的政治讽谕诗。 在这首诗的标题下,作者注曰:“愍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的女子为怨女,成年而无妻的男子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际写的只是怨女,也并不是一般的怨女,而是指当时被幽禁在宫廷的女子。原诗前又另附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即上阳宫,在东都洛阳。可知这首诗是一首“事核而实”的纪实诗,是完全针对当时朝廷中的一项极不人道的措施而发。 当然,所谓纪实诗,也并不是平铺直叙地、毫无选择地抄袭生活现象就可以写好的,它仍需要艺术的提炼、集中、剪裁,需要写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才能达到真实、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这首诗中,并没有一般化地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的这样一个终生被禁锢的宫人做为典型,通过对她一生境遇的描写,极形象而又富有概括力地显示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摧残无辜女性的极不人道的行为。 全诗的发端是:“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这一发端,统挈全篇,概括全文所要吟咏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以无限忧郁、哀叹的调子,弹出了全篇作品的主旋律。“红颜暗老”句,表现了上阳女子大好青春年华的被销磨;“一闭上阳”句,表现了长期的残酷无情的被监禁。合起来看,其哀怨愤激之情,深透纸背。 下面“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是写这个上阳女子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在深宫内院已被幽闭了四十四年。当时一起被采择来的同命运的女子,如今都已春华秋草般地被摧折而凋零殆尽了,活在世上的只剩有自己一人。从“残此身”的“残”字中,透露了一种十分悲苦之情。按常理说,长命对人来说是好事,但这里却表现得非常凄苦。诗人曾在一首题为《感旧》的诗中写过:“人生莫羡苦长命,命长感旧多悲辛。”这虽是诗人的自咏,但这一凄苦的生活体验,也正可拿来帮我们体会这里的“零落年深残此身”的感情。对于一个一生倍受摧折的人,无论是回忆往事,还是面对残余的有限生命,都是一杯苦酒而已。 “忆昔”以下八句,是对往事的追忆。从前四句的描写中,我们似乎形象地看到一个年十六的如花少女,在被胁迫离家入宫时,那种与亲人告别的悲恸场面。据记载,唐天宝末年,朝廷专门设有所谓“花鸟使”,而所干的却是到民间专为皇帝密采美女。这个上阳女,当正是这样被无情地掠进宫的。临行时亲族的话,是对她的劝导、安慰,而在她自己当也不失为是一种希望,但其结果如何呢?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连君王的面也未得见,就被打入冷宫了。“潜配”,是指被当时专宠、嫉妒的杨妃,瞒着皇帝就把她们暗地里驱送走了。附带需要说一下的是,这里把上阳女的命运完全归之于杨妃的相妒。今天看来这当然还不是本质原因,最本质的还是封建社会那种摧残女性的宫闱制度,是荒淫纵欲的统治者的罪恶。总之,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一生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秋夜长”、“春日迟”两节,极写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残灯壁影,暗雨打窗,写出了夜深无眠时的孤寂、痛楚,宫莺愁闻,梁燕休妒,写出了愁苦、绝望的心情。特别是最后两句,非常委婉含蓄而又深刻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春日黄莺百啭,发出各种动人的鸣叫,本会引起人们的欣喜、高兴,可是她却“愁厌闻”;梁燕成双成对地同飞同栖,会引起一个年轻女子的羡慕、向往,可是对于这位已经年老的宫人,已经再也惹动不起这种感情了。这是十分深刻的心理描写。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是说在无休止的幽禁生活中,只觉得春去秋来年复一年的过去,究竟流去了多少岁月,已经恍惚难记了。“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既写被幽禁的长久,又回应前边所写的夜长无寐的情景。月华东升西落,只有彻夜不眠的人,才会见到这种情景。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大家”是内宫对皇帝的习称。“遥赐”,是指皇帝从当时京都长安发旨到上阳宫。“尚书”,指宫中女官的称号。这两句是说,因为自己年纪已属最年老的了,所以皇帝赐给个尚书号来褒扬。以垂死之年,荣膺一个所谓“尚书号”的虚名,这能抵偿一个人一生被幽禁的悲哀吗? 这样的“皇恩”,不过十足证明它的虚伪。诗人这样选材来写,正是最有力的揭露和讽刺。“小头鞋履”几句,是说上阳人的打扮还是四十年前天宝末年的样子,装饰的落伍,说明与世悬隔的可怜。这几句是用一种自我嘲笑的口气写的,而这一嘲笑,无异是含泪的。 白居易的《新乐府》作品,一般都带有一个概括性的、揭示主题思想的结尾。据他自己称这是为了“卒章显其志”,实际上,这正是与他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创作意图分不开的。这首诗的尾声部分,用感叹的情调和讽喻的语气,写出了诗人的一片恻隐胸怀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用心的良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