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集。阿英编。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4月出版。收报告文学29篇,均选自上海报刊上反映“一·二八”淞沪战役的大量作品。其中有淞沪战役中几次大战的全景式报道,有的反映后方民众的支援、救护和慰劳,有的歌颂火线上的战士战斗的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作品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文字朴实,简洁明快。编者在序中指出:该书“有毫不歪曲报告的意志,强烈的社会感情,以及企图和被压迫者紧密的联结的努力的三个条件”(《从上海事变说到报告文学》)。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集体创作的报告文学集。 ☚ 一个伟大的印象 流民图 ☛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集。南强编辑部编,实际上是阿英一人编辑。1932年4月上海南强书局初版。编者作《代序》2篇。内分“几番大战”、“火线以内”、“士兵生活”、“战区印象”、“十字旗下”、“新线印象”等6辑,收《曹家桥之役》、《炮火线下战士的生活》。《前线插曲》等通讯报告26篇。 ☚ 黄海环游记 斋夫自由谈 ☛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现代报告文学选集。南强编辑部编。上海南强书局1932年4月出版。本书是从当时上海出版的《烽火》、《读书生活》、《时事新报》、《大晚报》、《大美晚报》、《社会与教育》等几十个报刊上刊载的关于“一·二八”淞沪战役的文章中选编成书。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正式冠以“报告文学”名称的报告文学集。书前有阿英作的《代序一·从上海事变说到报告文学》,《代序二·上海事变的经过》(原题:《一·二八之夜》)。作品分为6辑:第1辑“几番大战”,收作品4篇;第2辑“火线以内”,收作品5篇;第3辑“士兵生活”,收作品5篇;第4辑“战区印象”,收作品6篇;第5辑“十字旗下”,收作品4篇;第6辑“新线印象及其他”,收作品4篇。共收报告文学28篇。 这些作品反映了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的英勇抗战,同时,也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表示了极大的愤概。阿英在《代序一》指出本书作者们“应用了适应于这一事变的断片叙述的报告文学的形式”,“传达了关于一·二八以后各方面的事实”,使全国人民感奋起来,振作起来抗争,因而使“中华民族复活了!”还指出:“报告文学最大的力点,是在于事实的报告。它必然的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倾向。”本书所收集的作品正是“具有着无限的鼓动效果”。它帮助人们去认识敌人的凶残和每个中华民族公民的历史使命。这些作品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经验。阿英的《从上海事变说到报告文学》,也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理论开拓期的重要论文。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我国第一部明确冠以报告文学称谓的文集。1932年上海南强书局出版,钱杏邨主编。全书共收入反映一· 二八淞沪抗战的报告文学29篇,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书前附有《从上海事变说到报告文学》一文,介绍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性质、特点,对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和研究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 工作通讯 专访报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