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林铜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林铜鉴

 1961年底,西安西郊阿房宫遗址附近的高窑村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批西汉时的铜器,计有鉴10件,鼎五件(有盖的三件), 钟五件, 钫和𫔴各一件,共22件,除一件外,其它都带有铭文,这是西汉铜器的一次重大发现。一至八号鉴,直口、双耳、圈底,腹部有突横一周,断面半圆形,双耳直立微外偏,上有孔,器形大小略不同。铭文都刻在双耳中间迎口沿处的外壁上。行文程式相同,但内容略异。二号鉴高45厘米,口径63厘米,腹深37.7厘米,底径34厘米。铭文四行29字曰: “上林铜鉴容五石重百𠦜四斤阳朔四年五月工李骏造二百册枚第廿四。”铭文记器名、容量、重量、制造年月、工师名等。成帝阳朔四年是公元前21年,当为铸鉴年代。李骏当为上林苑中铸造铜器的名工。铜鉴为西汉宫廷夏季冷藏食物之用。从铭文字体的外貌和笔调来看,书体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用笔方折,将秦篆的圆角处改成方角,形成了汉代篆书笔画平直劲挺、体方结密的特点,尤其是笔画平直方折乃是秦篆过渡到汉篆以至汉隶的重大发展。铭文瘦硬匀称,字形宽窄相近,但因字画的繁简而伸缩其长短,因而字形长短不一,排列错落有致。从整体布白来看,直行排列整齐挺直,这种布局,形成了西汉篆隶相间的特有体裁(“五”、“百”、“四”、“月”“李”等字都是隶书形体)。上林铜鉴、铜鼎、铜钟铭文与稍晚的成帝元延二年(前11年)寿成室铜鼎铭文体势相同,惟后者布白行间稍疏。上林铜铭前承秦权诏版的遗风,下启东汉《乘舆御水铜钟》、《祀三公山碑》的风范,与汉印文字体势亦相一致,是当时通行的官方文书字体,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铜器上使用。铜器上铸铭的汉篆与用于摹刻、印章的缪(音谋)篆体势相同,如此铭的“上”、“林”、“阳”、“朔”、“骏”、“造”、“年”、“斤”等字,在汉印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颜师古注: “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所以摹印章也。”汉印印文线条平直,形体方正,字画屈曲,填满印面。不过,有些印文比铜铭文字更加屈曲缠绕而已。

上林铜鉴

上林铜鉴

汉代铜器。1961年在西安市三桥镇高窑村西北隅发现。共10件。器形可分两种。第一种8件。直口,双耳,圈底,腹部有突棱一周,断面半圆形。双耳直立微外偏,上有孔。最大的高48厘米,口径65厘米,腹深37.7厘米,底径37.5厘米。铭文均刻在双耳中间近口沿处的外壁上,内容各异,但均有“上林铜鉴”四字。第二种2件。造型与第一种略同。亦作双耳、圈底,但口沿平向外折,腹部带纹一周,带纹中间有突棱,上有对称的鼻梁两个,均有孔。其中一件双耳中间有铭文一行二十二字:“上林豫章观铜鉴容五石重九十九斤初元三年受东郡”。另一件铭文残缺。

☚ 高窑铜钟   金错泥筩 ☛

上林铜鉴

1961年12月西安西郊高窑村发现的西汉上林苑铜器群中,有铜鉴10件。按器形可分两种。第一种8件,作直口、双耳、圈底、腹部有突棱一周,断面半圆形,双耳直立微外偏,上有孔,器形大小略有不同。皆有铭文,都刻在双耳中间近口沿处的外壁上,但内容各异。字数从25至30不等。铭文都有“上林铜鉴”字样。第二种2件,造型与前一种略同,亦作双耳、圈底,但口沿作平向外折,腹部带纹一周,带纹中间有突棱,其上有对称的鼻梁两个,均有孔。都有铭文,一个20字、一个28字。这两种器形铭文内容基本相似,不外乎器名、容量、重量、制造年月、制造者,编号等。这批铜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西汉铸工工艺及度量衡制度,上林苑等有关的问题提供了方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