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礼》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史记·礼书》


 周官经六篇。师古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
 

《汉书·艺文志》


 是以《马融传》云: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
 

唐·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周礼废兴》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


 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
 

汉·郑玄《周礼注》


 《周礼》其出最后,……实有可疑者。
 

宋·欧阳修《问进士策》(《欧阳文忠公全集·居士集》卷四八)


 言周公之所以治周者,莫详于《周礼》,然以吾观之,秦汉诸儒以意损益之者,众矣。非周公之完书也。
 

宋·苏辙《历代论·周公》(《栾城后集》卷七)


 故郑氏《传》曰:玄以为括囊六典,网罗众家,是以《周礼》大行后王之法。《易》曰:神而化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
 

唐·贾公彦《周礼正义·序周礼废兴》


 《周礼》一书,上自河间献王。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惟横渠(宋·张载——引注)《语录》曰:《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郑《注》,《隋志》作十二卷,贾《疏》文繁,乃析为五十卷,新、旧《唐志》并同。今本四十二卷,不知何人所并。元于《三礼》之学,本为专门,故所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然《纬书》不尽可据;亦非尽不可据,在审别其是非而已,不必窜易古书也。又好改经字,亦其一失。然所注但曰:“当作某耳”,尚不似北宋以后,连篇累牍,动称错简,则亦不必苛责於元矣。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盖宋儒惟朱子深于礼,故能知郑贾之善云。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周礼注疏》


 【评】所谓《三礼》,是指三部不同源流学统的古代有关礼的书,即《周礼》、《仪礼》、《礼记》。东汉的郑玄把这三部书都作了注,自是人们把《三礼》作为一体来进行治学。其间亦有持不同见解,到唐代孔颖达、贾公彦又对《三礼》注疏,这是《三礼》统一的第二时期。宋代朱熹撰《仪礼经解通传》索性把三书揉合来治,虽较详博,但对郑学颇多门户之见。清代孙诒让所撰《周礼正义》,有很高学术价值。
 至於《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为本。本则难明,末则易晓,是以《周礼》注者,则有多门;《仪礼》所注,后郑而已。
 唐·贾公彦《仪礼疏·序》
 言《礼》,自鲁高堂生……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即诵)。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常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史记·儒林传》


 “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 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非汉初之所有也。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仪礼》出残阙之馀,汉代所传,凡有三本:一曰戴德本……一曰戴圣本……一曰刘向别录本,即郑氏所注。贾公彦《疏》谓:《别录》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也。其经文亦有二本:高堂生所传者谓之: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宅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以篆书之,谓之:古文。元(玄)注参用二本。……盖由《仪礼》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写刻有讹,猝不能校,故纰漏至於如是也。今参考诸本,一一厘正,著于录焉。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仪礼注疏》


 【评】《仪礼》自郑玄注把古文今文交互采用,后世的今文派古文派亦无从再分,由此《仪礼》自成一书即郑注贾疏的本子。近世的研究,以清代凌廷堪《礼经释例》、胡培翚《仪礼正义》较好。
 周公著《尔雅》一篇,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
 

魏·张揖《上广雅表》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拜充侍中,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馀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后汉书·曹褒传》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号曰:桥君学。
 

《后汉书·桥玄传》


 今四十九篇,实戴圣之原书,《隋志》误也。元,延祐中(《元史》选举志作皇庆三年,即1314——引者)行科举法,定《礼记》用郑元注,故元儒说礼,率有根据。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始废郑注,改用陈澔《集说》,礼学遂荒。然研思古义之事,好之者终不绝也。为之疏义者,唐初尚存“皇侃”“熊安生”二家。贞观中敕孔颖达等修《正义》乃以皇氏为本,以熊氏补所未备。颖达《序》称:熊则违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疾而去愈远;又欲释经文,惟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皇氏虽章句详正,微稍繁广。又既遵郑氏,乃时乖郑义,此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邱,此皆二家之弊,未为得也。故其书,务伸郑注,未免有附会之处。然采摭旧文,词富理博,说礼之家,钻研莫尽,譬诸依山铸铜;煮海为盐,即卫湜之书,尚不能窥其涯涘,陈澔之流,益如莛与楹矣!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记正义》


 【评】《礼记》郑注孔疏,为《四库提要》所推重。宋元明研究者。虽不乏人,但出色者少,陈澔的《礼记集说》虽称深入浅出,然纪昀仍有微词。清人杭世骏著《礼记集说》集辑广博,于参考多有见助。

三礼

(一) 祭天神、地祇、人鬼之礼。《尚书·尧典下》:“帝曰:‘咨; 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孙星衍疏:“马融曰:‘三礼,天神、地祇人鬼之礼。’郑康成曰:‘天事、地事、人事之礼也。’”《全唐诗》七九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棘寺游三礼, 蓬山簉八儒。”又二五八蒋涣《故太常卿赠礼部尚书李公及夫人挽歌二首》之一:“典秩崇三礼,临戎振五兵。” (二)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后汉书·儒林下·董钧传》:“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玄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全唐诗》三八五张籍《寄陆浑赵明府》:“新作陆浑山县长,早知《三礼》甲科名。”

三礼

儒家经典 《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考察儒家思想和战国器物制度的重要典籍。 参见“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

(1)古代的三种祭祀之礼。《尚书·舜典》载:“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隋唐礼仪志》释义说:“唐虞之世,祭天为天礼,祭地为地礼,祭宗庙为人礼。”历代封建王朝,都把祭祀天、地、宗庙的礼仪,作为法律加以规定,其条文十分繁琐。清朝又制订了专门的礼规《礼部则礼》,由三礼发展为五礼。(2)三种礼仪著作,仪礼、周礼、礼记的通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所谓礼,据《五经通论》说:“郎今十七篇之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前两部原为儒家的学术经典之作,周礼则是西周的行政法律规范《吏典》,系统地规定了设置六典职官的内容。(3)唐开科举考试,特设三礼科,《唐会要》载:“德宗正元五年五月五日,置三礼科、唐百官志则云,二月,勑置三礼开元礼科。”首次明确规定仪礼、礼记和周礼为一科的考试内容。

三礼

❶科举考试内容之一。指《礼记》、《周礼》、《仪礼》。
❷为“三礼科”的简称。

三礼

067 三礼

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典籍。《周礼》原名《周官》,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内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汉时补以“考工记”,称“冬官考工记”。本书旧传周公作,其实是战国中叶的著作,但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的史料。通行本有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还有清末孙诒让《周礼正义》。《仪礼》简称《礼》,又名《礼经》,17篇,记载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冠、昏、丧、祭、朝、聘、射、乡诸礼仪。可借以考证我国古代亲族关系、宗教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生活情形,注本有清朝培翚《仪礼正义》。《礼记》是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概是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记。当时的传抄本文字不一。戴德的选辑本叫《大戴礼记》,今存39篇;戴圣的选辑本叫《小戴礼记》,49篇,为现在的通行本,内容为解释礼经、考证和记载礼仪制度、记录孔门言论和杂事等,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各种礼仪制度以及儒家各派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通行注本有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汉以后将这三部书合称 “三礼”。

☚ 三易   四书 ☛
三礼

三礼

中国古代专门记述典章制度和礼仪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即 《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书成书于先秦到西汉、但合称为 “三礼” 则是东汉以后的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分别为 《周礼》、《仪礼》和《礼记》作注,并撰写了 《三札目录》一卷。后世学者研究这三部书大多数采用郑注,所以这三部书便被冠以 “三礼” 之名。

☚ 礼   周礼 ☛
三礼

三礼

指《仪礼》、《周礼》、《礼记》。东汉郑玄兼注“三礼”,均很有影响,故合而称之。

☚ 三乐   三戒 ☛

《三礼》san li

Three Ritual Texts→Unknown

三礼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汉代郑玄并注“三礼”,唐代试明经,有“三礼”一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