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朝北盟会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朝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作者徐梦莘,字商老,南宋监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本书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46年间有关宋金关系的材料汇编,所谓“三朝”,即指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北盟”指与北方金朝的和战。《会编》成书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后来作者又把新搜集到的补充材料编为《北盟集补》50卷,但未能流传下来。 此书上起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朝派人赴金商议夹攻辽朝,下迄高亮三十二年(1162)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失败。全书分三帙,上帙25卷,记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事;中帙75卷,记钦宗靖康年间事:下帙150卷,记高宗建炎、绍兴年间事。此书为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关材料,但《四库提要》则把此书归入纪事本末体,这是从它备述宋金关系始末这一点来着眼的。关于此书的取材,作者在自序中曾说:“取诸家所说及诏敕、制诰、书疏、奏议、纪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书中征引的官私著述总计在200种以上,搜罗极为宏富,而且它所引用的材料,其原书大都已失传。此书尤为可贵的一点,是书中所引用的资料全都不予改动,作者在自序中说明了他引用材料的原则:“其辞则因原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这种办法保存了原始材料的本来面目,使此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此书成书以来直到清末,一直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光绪四年才有了第一个刻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苑人许涵度又采用《四库全书》的底本予以重刻,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朝北盟会编》,即据此本影印,这是目前一个较好的本子。但今存《会编》各本均无绍兴三十年记事,疑是传本有所亡佚。陈乐素著有《三朝北盟会编考》,对研究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朝北盟会编 编年体史书。二百五十卷。南宋徐梦莘编。成书于宋绍熙五年(1194年)。 徐梦莘,字商老。生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卒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绍兴进士。历任南安军教授、知湘阴县,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知宾州时,因以议盐法不合,罢归。他幼年经历“靖康之难”,母亲背负他南逃,方幸免于难。国难、家仇铭于心间,他立志搞清靖康之变的原由,遂乘宦游四方之机,搜罗野史及其它文书,编成此书。徐梦莘博学多闻,著述很多,除该书外,还著有《北盟集补》、《会录》、《读书记忘》等,皆已失传。 《三朝北盟会编》是一部编年体宋史,按年编排又以事分类,每事立纲,下面摘录有关史料,按时间先后排列。该书采用某人某事的材料,一般不加删节地全载,如果材料太长,人们容易见到的则摘其大纲,如卷一百零七引李纲札子便是如此,有些不好编年又很重要的,则称之“诸录杂记”(第九十六——一百卷)。对于一些不能完全由史料讲清的问题,作者则加“注”。另外,作者在一些称谓上是以宋为正统的,如宋金国书往来,无论时间先后,总是宋在前、金在后,且宋的国书称《朝廷国书》,金则称“金人国书”;宋皇帝、皇后死称为“崩”,金帝后死亡则称“殂”;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权一律称“伪”。 《三朝北盟汇编》分上、中、下三帙,分别为二十五、七十五、一百五十卷,记宋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至宋绍兴三十二年完颜亮之死,前后三朝六十四年的宋金战和史事。《会编》的内容是以宋金关系为主线,详述有关史实。本书以大量篇幅记录宋金之间的战争,有战必记,不仅对那些象李纲、岳飞、韩世忠、刘錡这样的大英雄详加记载,而且对一些英勇作战的小英雄也详细论述。本书用了两卷的篇幅来记述王若水拒绝金人立之为傀儡。对人民抗金爱国行动也极力宣扬,如卷六十六记靖康二年京城人民游行请求朝廷起用李纲。对于王彦领导八字军抗金的史料,本书记述最为详尽。《会编》中保留了大量群臣上书,反映了宋的朝政,这些上书的内容从指斥时政、提建议到宋金外交等,内容广泛,重要者全文引用,如卷三十五张柄上书乞罢奸臣蔡懋、请复用李纲、钟师道,以救国家之危;卷三十九录诸臣上书述童贯十大罪状。对于误国叛国之贼,如谢克家、汪伯彦、张邦昌、刘豫等也用大量资料予以贬斥。宋金之间使节往来、互递国书等书中也是大量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宋朝政及宋金关系的详细资料。此外,《会编》对于我们研究金史也有很大参考价值,如卷三、四、十八保留了有关女真的早期史料,卷二十引钟帮直《宣和乙已奉使行程录》,卷二百四十四载张棣《金虏图经》,是研究宋金交通及满洲地理的重要资料,书中还有关于金京邑、宫室、冠服、用兵、取士、屯田等的记载。 徐梦莘是当朝人叙当朝事,他博采官私记载,所引资料既有官方的诏、敕、奏议、国史长编等档案资料,也有私人的著述、传记、文集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引书有一百零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全国诸录十种,共一百九十六种,而文集之类,尚不数焉。”其价值很高,宋时修《高宗实录》曾把它列为主要参考书。该书所引史书,今天大多都已失传,所以此书的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两宋之际史事,尤其是宋金关系史的基本史料,也为研究宋代抗金斗争和金人的制度和风俗习惯等提供了丰富资料。因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徽、钦两朝全佚,此书尤为珍贵。只是其有关金人事迹的记述往往传闻失实。 《会编》历来只有抄本流传,大多抄本已佚,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本五种,其中四部残缺。最早的刊本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越东活字排印本,该本所据非较佳之抄本,脱误之处很多。清宣统二年(1910年)经过三年刊刻的许涵度校刊本问世,附校勘记,优于袁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海天书店铅排校点本出现,附大事年表,凡是重要的制敕、诏诰、国书、奏议等,按年登载,下系页码,便于查阅,使用比较方便。但其依据的是光绪四年本,误漏之处亦多,有待进一步整理。 三朝北盟会编书名。南宋徐梦莘 (1126—1207)撰。250卷。约30万字。书成于绍熙五年 (1194)。以1939年海天书店铅印、史学研究社校点本通行。编年体史书。专载宋金和战之事。内容详于宋金军事与外交活动,对当时政治、经济、地理、人物及特殊事件等亦多所反映。唯所用资料于金人事迹往往传闻失实。 《三朝北盟会编》杂史类史书。宋徐梦莘编撰,成书于1194年,当时他69岁。全书共250卷,分上中下3帙,上帙25卷,中帙75卷,下帙150卷,年经月纬,按日记事。该书记1117年至1161年徽、钦、高宗3朝45年之史事。靖康为时不到1年半,却占75卷,几乎占全书的1/3,可见此书重近事。此书史料价值大,引书达200多种。徐梦莘后又撰《北盟集补》50卷,已佚。其通行版本有3种。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编年体宋、金关系史料汇编。二百五十卷。南宋徐梦莘编撰。徐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今江西清江)人。绍兴进士,授左迪功郎、洪州新建县尉。绍兴二十七年(1157)调郁林州司户参军,开始收集有关《三朝北盟会编》资料,并着手编撰,至绍熙五年(1194)完成。 ☚ 名臣碑传琬琰集 通鉴纲目 ☛ 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书名。南宋徐梦莘编撰。徐梦莘 (1126—1207),字商老。临江 (今江西清江)人。绍兴二十四年 (1154) 进士。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 编成是书。所记为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国交涉的史事,故题此书名。全书250卷,分上、中、下三帙。叙事始自政和七年 (1117) 宋与金海上通好之日,下迄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完颜亮犯淮败亡之时。其中上帙25卷,叙政和、宣和、重和时事。中帙75卷,叙靖康时事,帙末附有诸录、杂记5卷。下帙150卷,叙建炎、绍兴时事。全书收辑勅、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等各类文牍,详细记载了宋金通和及用兵之事,对宋、金两国于宫中的决策也多有涉及,为研究宋、辽、金之间外交和军事关系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对考察金国历史,也颇有参考价值。是书所引官修史书、杂考私书、金国诸录、各种文集达200多种,其编次方法为: 年经月纬,每年先立一纲,以下录诸家之说,不作删削、不加论断,使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采择。故是书虽依编年体例,实为专叙宋、金交涉的史料汇编。不过,是书所记金人事迹也有传闻失实之处,一些夸张失据的臣僚札奏不加选择的一概收录。是书长期以来只有抄本流传,清代始有刊刻,如: 光绪五年 (1879)如皋袁氏排印本,三十四年许氏校刊本等。1939年,上海海天书店曾将是书重排出版。 ☚ 续资治通鉴长编 皇宋十朝纲要 ☛ 三朝北盟会编书名,南宋徐梦苹撰。全书共250卷。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编成。起自政和七年(1117年),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引用官私著述200余种,专叙宋金交涉史事。每年先为一纲,以下取诸家之说,都全录原文,不加论断。对宋代抗金战争和金人的制度风俗等,提供了丰富资料。本书长期只有抄本流传,光绪年间有刊本。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徐梦莘撰。徐梦莘 (1124—1205年),字商老,临江 (今江西清江)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1154年)进士,历官南安军教授、知湘阴县、知宾州。后以议盐法不合,罢归。每念靖康之乱,备尝颠沛之苦,思究其始末,“乃网罗旧闻,会粹同异”,纂成《三朝北盟会编》,记录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之事。光宗绍熙五年 (1194年) 书成,宁宗庆元二年 (1196年) 录进,授官直秘阁。其书因记宋金和战始末,故视其为纪事本末体史籍。然其所录宋金通使和谈、用兵交战,皆按年、月、日顺序铨次始末。全书起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宋金海上之盟,迄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完颜亮侵宋败盟,共计四十六年。上帙二十五卷,为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事;中帙七十五卷,为钦宗靖康年间事;下帙一百五十卷,为高宗建炎、绍兴年间事。唯其中帙末五卷,为“诸录杂记”,无年月可系。其书取材广泛,“凡曰敕、曰制、诰、诏、图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宋史·儒林八·徐梦莘传》)据统计,引书一百零二种,杂考、私书八十四种,金国诸录十种,共计一百九十六种,文集尚不在其列。其征引全录原文,无所去取,无所论断,故以是非并见,同异互存,尤备史家采择。编纂之中,对于诸家之说,注意“参考折中,其实自见,使忠臣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淹没也。”(《自序》)卷三整篇记述女真族的发展史,首尾俱备,条理井然,采集多为亲身到过女真或熟悉女真情况者的记录,如采洪皓《松漠纪闻》约占全篇五分之一。又如钟邦直于宣和七年奉旨出使全国,为管押礼物官,撰有《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记其行程及见闻,后因辗转传抄,脱漏讹误颇多。《会编》卷十七引录《行程录》约九百字,卷二十整篇引《行程录》原文,这两处征引虽非《行程录》全貌,却保存了其原文的主要部分,成为关于当时金国境内历史地理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大金国志》卷四十虽也有转引,价值却远在《会编》引录之下,两书引录可作互校。该书纂集完成之后,徐梦莘又以其书未尽,续纂《北盟集补》五十卷。据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称 《北盟集补》以“靖康、炎 (建炎)兴 (绍兴)各为二十五卷”,惜其不传。《会编》在当时至少有三个写本,一是徐梦莘原稿本,二是实录院的复抄本,三是徐梦莘死后由其子徐简抄赠楼钥本,但都未刊刻。现存诸本中,以明末清初泰兴人季振宜旧藏的明抄本为最佳,大抵抄自宋本,但脱误不少。通行的刊刻本,为光绪四年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的校刊本。其中,以许涵度本较优,《四库全书》本即以此为底本详校过。 三朝北盟会编书名。编年纪事本末类史书。南宋徐梦莘撰。250卷。成书于绍熙五年(1194)。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对金和战事,故名。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仕官。每念生逢靖康之乱,欲求亡国之由,乃撰此书。起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下46年,分上中下三秩,上为政和、宣和25卷,中为靖康75卷(末五卷为无年月可系之杂记),下为建炎、绍兴150卷。对宋、金通和、用兵之事,按年月日,悉为铨次本末。取材极宏富,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等,皆录载无遗。引用宋代官私书记杂考共286种,金国诸录10种,征引皆注明出处。全录原文,无所去取和论断,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之采择,故以《会编》命名。详于宋金军事、外交活动,对当时政治、经济、地理、人物等亦多有反映。汴都丧败、南渡立国、治乱得失,循文考证,比事推求,皆可见其所以然。是研究宋、金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有光绪四年(1878)袁祖安木活字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许涵度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许涵度刻本。 三朝北盟会编书名。二百五十卷。宋徐梦莘撰。此书专记徽、钦、高三朝宋、金通和及用兵史事,起政和七年(1117)宋、金海上之盟,终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之毙,上下四十五年。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等无不赅载,引书多达一百九十六种,文集之类尚不计。全书分政、宣上帙、靖康中帙及炎、兴下帙三部分,记事皆依时间顺序,年经月纬,按日记载,并集诸家之说,不加论断。梦莘另有《北盟集补》五十卷,今已亡佚。(参考图43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