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湖湘文化大辞典︱附录二: 湖南两院院士录 附录二: 湖南两院院士录 湘籍中国科学院院士 (60人) 丁夏畦 (1928— )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益阳 (今桃江)人。1951年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数学学会、武汉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应用数学学报》主编,《数学物理学报》副主编。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涉及偏微分方程、函数空间 (即泛函分析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数论、数理统计、调和分析和数值分析等,尤专于偏微分方程和函数空间研究。与合作者共同取得了等熵气流整体解研究的重大成果,使用Lax-Friedrichs差分格式对气体动力学方程组的收敛性进行分析,解决了非线性双曲线型守恒律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有关函数空间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等熵气流整体解”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可微函数与偏微分方程》、《Theory of BaSpaces and It’ s App lication》(合作) 等; 与人合撰有《Chaplygin方程Tricomi问题的唯一性》、《某些幂权不等式》等论文90多篇。 邓起东 (1938— )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双峰人。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 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 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 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 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 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丑纪范 (1934— ) 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毕业,后到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1971年后历任兰州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大气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后历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院长,兼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名誉系主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其有关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1962年首先将泛函分析引入数值预报问题中,提出了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证明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料反求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具有创新性的方法。80年代从全局观点研究大气渐近行为,揭示出大气方程算子的特性和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理论及其描述的自由度的缩减方法。著有《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及其预测理论》等; 撰有《天气数值预报中使用过去资料的问题》 《经验正交函数在气候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Predictability of the Atmosphere》等论文50多篇。 田奇㻪 (1899—1975) 地质学家。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字秀瑜。土家族。湖南永定人。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曾任北京地质调查所实习员、技佐。1927年后,任湖南省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主任、所长,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大学矿冶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部中南局副局长兼特级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早年致力于中国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地层和化石研究,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类化石的研究尤为深入系统,涉及地层的全面划分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古地理的阐述等,在地质学界被誉为 “田泥盆”。20世纪50年代以后,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参与制订数十种矿产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矿产储量勘探报告。著有 《湖南泥盆纪之腕足类》《中国之泥盆纪》,撰有《中国石炭纪海石盒化石》 《湖南中部上古生代地层研究》等论文。 艾国祥 (1938— ) 太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益阳人。1963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怀柔太阳观测站首席科学家、国家航天高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天文学科组专家、国际天文学会第10专业委员会主席、中美太阳磁场联测和中日太阳物理合作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太阳物理学及仪器的研究。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中科院和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多通道滤光器和二维同时光谱仪; 主持研制完成太阳多通道望远镜,是世界上惟一能同时观测太阳上不同层次的视面矢量磁场的设备,获199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太阳磁场和速度场” 的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创建北京怀柔太阳观测站。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撰有《太阳磁场望远镜的提出和工作原理》《Progress in Measurements of SolarVector Mognetic Fieleds》等论文200余篇。1990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刘大年 (1915—1999) 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湖南华容人。1936年湖南长沙国学专修学校肄业。1938年入延安抗大。曾任冀南行署宣传科、教育科科长,冀南抗战学院、政治学校教员,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历史系主任、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生院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国史学会第二、三届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人大第四至七届常委,第六、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历史学理论的研究。主张把1840—1919年近代中国80年的历史划分为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至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及1901至五四运动爆发三个不同时期。认为研究近、现代史的意义在于认识历史如何选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学理论研究,不赞成说历史没有一定的客观现象,认为私有制时代历史研究的对象即是私有制社会历史特殊的本质,它的运动形式,是社会阶级、阶级斗争,它们相互关系的消长变迁和以此为枢纽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客观体系及其运动。著有《美国侵华史》 《中国近代史问题》《赤门谈史录》等; 撰有《论康熙》 《回答日本历史学者的问题》等; 主编有《中国史稿》第四册、《中国近代史稿》第一、二、三册等; 出版有《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 刘昌明 (1934— ) 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湘阴 (今汨罗) 人。1956年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1960年赴苏留学,1962年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肄业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是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水文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会主席、国际雨水收集系统协会副主席。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致力于发展地理方向的水文和水资源学,从事水分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全球变化以及环境水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的“小流域暴雨径流计算” 被西北地区铁路新线设计推广应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的研究” 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水转化与农业水文的研究”获1989年中科院科学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竺可桢野外研究工作奖。著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 《华北平原农业水文与水资源》等; 主编有《中国水问题研究》《水量计转换实验与计算分析》等; 撰有《华北平原农业节水与水量调控》 《中国水资源数量特征》等论文100多篇。 刘敦桢 (1897—1968) 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湖南新宁人。字士能。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回国后,曾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建筑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建筑史》; 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 《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 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 刘新垣(1927— ) 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衡山 (今衡东) 人。195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1957年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后改名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读研究生,1963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沪港合资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生物技术工业园董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际干扰素研究会理事、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研究所所长、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首次证实丝腺大分子RNA(核糖体) 中含稀有碱基;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的研究中,用合成酶PNPase和水解酶RNase T1共同作用合成了带有两个稀有核苷酸片段,产率达90%以上,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干扰素作用原理研究中,发现2′—5′三腺苷酸许多新的生物功能,证实2′—5′三腺苷酸受体的存在,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组织领导人r一干扰素、人天然白细胞介素-2 (IL—2) 的基因工程研究,r-干扰素的产率达菌体总蛋白60%~80%,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脑研究所合作,共同发现了IL—2有镇痛作用,证实IL—2的免疫作用和镇痛作用分别存在于IL—2分子中两个不同功能并证实IL—2的活动中心由45位、107位Tyr,及42位、44位、117位Phe组成; 组织白细胞介素-2等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成医药新成品。撰有《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Ⅱ. 丝腺与酵母核糖核酸的结构比较》 (合作)、《干扰素的功能表达机理Ⅲ. 2′—5′三腺苷酸在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中的重要意义》(合作) 等论文200余篇。 向达 (1900—1966) 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字觉明,笔名方回,别号佛陀耶舍 (梵语Buddhayasas的对音,义为觉名,名与明通)。1924年南京东南大学文史地部毕业,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译员。1930年后任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1933年起兼任北京大学讲师。1935年去英国,在牛津大学鲍德里图书馆任交换馆员,整理中文图书。翌年去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检阅敦煌卷子和太平天国文书。后去德国普鲁士科学院、法国国家图书馆从事中国文献考察研究。1938年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史地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考古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专长中西交通史、西北少数民族史和敦煌学。1933年完成《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次年出版《中西交通史》,奠定其在中西交通、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卓然成家的学术地位。撰有《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连带的几个问题》《论唐代佛曲》 《南诏史略论》等论文100多篇; 出版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论文集)、《敦煌艺术概论》、《西洋番国志》、《蛮书校注》等著作数十种。 吕振羽 (1900—1980) 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湖南武冈县金称市 (今属邵阳) 人。原名典福,字行仁,笔名晨光等。1926年湖南高等工业学校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求学。1928年后到北平,任《村治》月刊编辑。1929年底,参与创办《新东方》杂志,组织东方研究会。1933年任中国大学教授,参加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抗日战争时期,任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理事兼研究部长。在武冈创建 “塘田战时讲学院”,任副院长兼地下党代表。1942年到延安,先后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和学习秘书。解放战争时期,负责冀热辽救济分会和中共冀热辽分局巡察团工作。1948年任中共安东 (辽东) 省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兼职教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63年蒙冤入狱,1975年获释。长期从事历史研究,涉及经济史、思想史、民族史、通史及史学方法论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从理论与史实的结合中,探索中国国家的形成。为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通史和中国民族史的史学家。著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中国政治思想史》 《简明中国通史》 《中国民族简史》等; 撰有《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等; 出版有《吕振羽史论选集》 《史学研究论文集》等。 汤飞凡 (1897—1958) 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湖南醴陵人。又名瑞昭。1914年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1年毕业,获湘雅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北京协和医院。1926年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1929年回国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细菌学系主任,1932年后兼任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任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37年后,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中央防疫实验处生物制品技正、处长,创建昆明卫生防疫处。1947年在世界微生物学会第四次大会上当选为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兼主任。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毕生从事病毒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和魏曦共同对支原体进行研究,否定了沙眼细菌病因说; 组织研制出中国第一批5万单位青霉素,创建青霉素生产车间,为预防天花、黄热病、鼠疫等疫病做了大量工作; 50年代和张晓楼等人成功地分离出沙眼病毒 (沙眼衣原体),被称为 “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称为 “汤氏病毒”,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 “沙眼金质奖章”。“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获198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有《沙眼病原学研究: 接种鸡胚,分离病毒》等论文30多篇。 张友尚 (1925—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从粗产物中分离纯化结晶的重合成胰岛素,表明重合成分子具有天然胰岛素分子的三维结构。利用酶促方法合成结晶的胰岛素活力碎片。创立猪胰岛素制备的新工艺并研究胰岛素的分子进化。实现重组人胰岛素在酵母细胞中的高表达并研究胰岛素的蛋白质工程。用微量酶促方法合成表皮生长因子类似物。早期曾研究烟草花叶病毒蛋白亚基的晶体结构。 张孝骞 (1897—1987) 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湖南长沙人。字慎斋。1921年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1926年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 (JohnsHopking) 医学院学习,次年回国。1933年再度去美,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胃消化功能研究。1934年回国,先后任北平协和医学院讲师、副教授,湘雅医学院内科教授、教务主任、院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率湘雅医学院师生辗转贵阳、重庆,坚持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办学。1948年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兼协和医院内科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协和医学院 (先后改名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内科教授、协和医院(先后改名首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内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内科杂志》主编。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消化系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至六届常务委员。毕生从事内科、胃肠病的临床实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早年对患病时的呼吸、代谢、肾上腺功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建立起血容量测定方法,为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建立消化专业门诊部,开展胃分泌功能研究,在国内第一次采用组织胺法进行胃液化验,对消化性溃疡病、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腹膜结核、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诊断和治疗了许多疑难病症。撰有《糖尿病酸中毒时的血容量》 《胃液分析的组织胺法》等有关消化、代谢和血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李文采 (1906— ) 钢铁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湖南永顺人。原名文彩,别名竟。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次年在湘鄂西苏区洪湖电台工作。1933年留学德国,1939年获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重庆巴山石墨制品公司经理、武汉大学冶金系教授、天津中国工业原料公司总经理、华东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副处长。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轻工业部重庆工业试验所、冶金部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所长,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的研究和科研组织工作。1949年参与上海重工业企业的接管工作,整顿上海各钢铁厂,成立上海国营钢铁公司,规划沪、杭、宁的电力网工程。1954—1958年期间,配合各大钢铁联合企业的矿石、煤焦、耐火材料检验等方面的基本建设工程的需要,组织领导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首次在中国半吨转炉试验纯氧顶吹炼钢,进行真空下铸钢和连续铸锭试验,完成了型焦 (热压焦) 的实验室试验。撰有《我国中小钢铁厂的技术改造》 《用煤炼铁半工业试验》《双履带活块循环薄板坯连铸机试验》等论文。 李达 (1890—1966) 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湖南零陵岚角山镇 (今属冷水滩市) 人。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鹤、胡炎、江春等。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读书。1913年赴日求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 (即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任《共产党》月刊主编。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后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 (校长)、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主编 《新时代》杂志。1923年自动离党,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 学监、教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27年马日事变后,先后任上海法政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系主任。1949年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分院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全国第三届人大常委。毕生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法学、货币学的研究和教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著。著有《社会学大纲》 《 〈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 主编有 《唯物辩证法大纲》; 出版有《李达文集》。 李星学 (1917— ) 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湖南郴县人。笔名行之。1942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练习员、技佐、技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任工程师。1951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古植物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植物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编,《华夏古生物志》 (英文版) 第一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古生物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国际古植物学会中国地区代表,国际地科联网瓦纳地层委员会和石炭纪地层委员会选举委员,国际植物命名委员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321项目科学顾问。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以研究古植物学及非海相生物地层学见长。早期对华北石炭一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的研究,对瑞典古生物学家赫勒 (Halle)关于华夏植物群的经典著作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正; 创立了华北古生代植物组合层序划分方案; 最早发现了中国晚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 首先纠正了前人鉴定藏南舌羊齿植物群时代的错误; 提出了华夏植物群典型类群分类位置的新观点。10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1993年获第二届 “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1996年获第五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授予的沙尼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奖。著有《华北月门沟群植物化石》 《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等; 撰有《中国西南地区早泥盆世工蕨化石》 《中国及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分区》等论文100余篇。 李钧 (1930—1994) 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邵阳人。1955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1958年该校物理系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电离层研究室副主任、电离层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是中国空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方面的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国电离层声重波观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研究中,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射线理论,系统解决了时空缓变、色散、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一系列正反问题。在传播正问题方面,现有的传统射线理论都可看成是广义射线理论的特殊情况,并可解决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难题; 在传播逆问题中,提出了电离层扰动新方法。撰有《电离层不均匀体参量与电离层状态的关系》 《耗散和扰动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包的传播》等论文。 李惕碚 (1939— ) 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攸县人。1963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是《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副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天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长于宇宙线物理、高能天体物理、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领导开辟了中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首次成功地观测了脉冲星高能辐射,建立了分析高能天文观测结果的新方法。发现了双星X辐射和γ辐射的相关现象及天鹅座X-3和双星脉冲星的高能γ辐射。科研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能宇宙线作用中次级粒子特性及3200米高山宇宙线粒子形态学” 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著有《实验的数学处理》 (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撰有《高能天文中成像和解谱的直接方法》 《银河核球X射线源GX9+1的振荡现象》等论文。 李薰(1913—1983) 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湖南邵阳 (今邵东) 人。原名文杰。1936年湖南大学冶金系毕业。次年入英国菲尔德大学学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任研究员兼指导、冶金学院研究部负责人。1951年获冶金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所长、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科院副院长兼技术科学部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常委。是中国金属学会副会长、《金属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引擎主轴断裂原因研究中,发现由于氢的存在而引起钢内部分裂,在氢脆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为金属热处理去氢奠定了科学基础。回国后,在沈阳筹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建立中国第一个金属气体分析实验室,从事钢铁冶炼理论与技术研究。首创电炉氧化炼铁;研究钢中含氢增高的因素和降低的措施,为提高钢产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后长期领导开拓了铀冶金、铸造高温合金、难熔金属、高温物理性能测试、稀土在钢中应用等研究领域并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冷加工对钢性能的影响》等论文30多篇。 杨弘远 (1933— ) 植物生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4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历任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生物学组召集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美国植物学会会员,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长期致力于植物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首次揭示了未传粉子房与胚珠培养诱导的水稻助细胞无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细胞孤雌生殖现象; 用酶法从金鱼草、向日葵、烟草的胚珠中分离出完整的生活胚囊; 围绕胚囊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若干超微结构研究以及在雄性生殖细胞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主持的 “水稻未传粉子房培养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植物胚囊酶法分离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植物离体雌核与胚囊分离的胚胎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编有《高等植物的离体单位体》 (英文,合作); 撰有《植物生殖的细胞生物学: 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 《由未传粉子房与胚珠离体诱导单倍体植株》《高等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与生殖细胞工程: 现在与未来》等论文100多篇。 杨树达 (1885—1956) 汉语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长沙人。字遇夫,号积傲,晚更号耐林翁。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求实书院。1905年赴日留学,肄业于京部第三高等学校。1911年回国,曾任湖南图书编译局编译员兼楚恰工业学校教员,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920年起入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任辞典编辑兼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后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国文系教授兼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系、历史系教授。1937年应聘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九三学社。1947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与吴玉章、马叙伦等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任理事会副主席。1953年后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研究和教学。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诂、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等。20世纪30年代发现形声字声类有假借现象,并收集到声联义的例证数百条。1942年获教育部二等学术奖,1947年获教育部古文字学研究二等奖。著有《汉书补注补正》《词诠》《马氏文通刊误》 《中国修辞学》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等20余种; 撰有 《形声字声中有义略证》、《说中国语文之分化》等论文百余篇。 杨国桢 (1938— ) 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湘潭人。原籍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该系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对光学信息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作过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率先在国内开展光计算研究,提出利用单个全息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实现多种给定变换的理论并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典型例证。发展了光学系统位相恢复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处理有损耗系统的相位恢复的新算法。研究了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理论,解释了光脉冲谱线的超加宽现象和超加宽的非对称性。在领导开展表面、界面、量子阱等的非线性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主持开展激光法制备氧化物薄膜和研制激光分子束外延设备,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沈志云 (1929—) 机车车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2年唐山工学院(先后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赴苏留学,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唐山铁道学院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学科组组长。长期致力于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的教学和研究。1983年发表了 “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被誉为 “沈氏理论”,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 在轮轨动力学、横向稳定性、随机动态响应、稳态及动态曲线通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通导向货车转向架,使轮缘磨损减少到接近零的程度; 主持建立了以解决重载、高速、安全为目标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1993年获詹天祐成就奖。撰有《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态环境和设计原理》《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化架动力性能的研究》等论文。 沈其震 (1906—1993) 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长沙人。1923年先后入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33年创办由中国共产党北方局领导的天津诊所,同时任《大公报》医学顾问,并创办《医学知识杂志》。1937年在汉口参加新四军,负责筹建新四军军医处,任处长。1941年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1943年到延安,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解放区救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46年后,先后到上海、香港等地工作,募集医药器材,为解放区输送物资,动员高级科技人员赴解放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筹办大连医学院,后任该院院长。1952年后,历任中央卫生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副院长、教授。先后领导、组织、创建了药物研究所、抗菌素研究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等10余个科研机构。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咨询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常委、八届委员。撰有《发热论》 《我国历代本草概论》等论文。 沈绪榜 (1933— ) 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临澧人。1953年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航天工业部 (后改名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骊山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九院七七一所) 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是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微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长期从事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实现的设计工作。先后主持中国第一台TTL电路国产弹载计算机、PMOS MSI电路国产弹载计算机、NMOS LSI电路微计算机的设计与研制; 参加领导了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完成设计和研制的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运算逻辑部件ALU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制成功航天专用CMOS VLSI电路的32位定点RISC微处理芯片获1996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事MPP嵌入式计算机的设计与研制工作。编著有《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 《RISC及后编译技术》等; 撰有《回溯控制策略的并行实现》 《芯片结构的自底向上选择》等论文60多篇。 苏纪兰 (1935— ) 海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攸县人。1957年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61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州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工程科学系、佛罗里达州立大西洋大学海洋工程系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1977年获大西洋大学终身任教权。1979年回国,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海洋学报》主编、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分委会主席、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政协浙江省第五至七届副主席。长期从事河口港湾及陆架动力海洋学研究。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研究,发现潮流不对称性对长江口最大混浊带形成的重要作用; 首先提出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概念及其对杭州悬移质输送的重要影响。对中国近海环流的研究,论证了黄海暖流冬季主要是风驱动的,而夏季此流甚弱; 论证了台湾以北黑潮入侵陆架的冬、夏季机制及其与台湾暖湾流和陆架水文的关系;论证了 “黑潮南海分支”非直接来自黑潮和其动力成因,以及南海暖流与台湾暖流的关系。其研究成果 “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中方成果”获1994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日黑潮综合研究——中方成果”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撰有《东中国海陆架环流的单层模式》 (合作)、《The suspended sediment balance inChangjiang Esluary》等论文90余篇。 陈文新 (1926— ) 女。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浏阳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化系。1958年在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并组织完成对全国32个省 (市) 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 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 分离并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宿主种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已建成目前国际上菌株数量最大、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数据库。 陈庆云 (1929— )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湘乡人。195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仪器研究所工作。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学习,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到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后,历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氟化学研究室主任、《有机化学》副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对六氟丙酮的反应进行研究后发现一个制备六氟双酚的方法,该方法获苏联专利; 后侧重于全氟和多氟烷基磺酸及电单子转移反应的研究。领导并参加研制的 “新型烙雾抑制剂 (F-53)”获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有机氟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撰有《由氟砜基二氟甲基乙酸甲酯形成二氟卡宾和氟砜基二氟甲基阴离子》等论文150多篇。 陈希孺 (1934— ) 数理统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6年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1960年以后,历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是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与研究,涉及到线性模型、非参数统计、参数估计、Bayes统计等分支。主持制定和审定过多项国家统计标准。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著有《数理统计引论》 《线性模型参数的估计理论》等; 撰有《线性估计弱相合性的一个问题》 《线性模型中误差方差估计的Berry-Esseen界限》等论文。 陈星旦 (1927—) 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湘乡人。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曾在东北科学研究所(长春应化所前身) 工作,1952年转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至今。现任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兼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部主任、《光机情报》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职。光机所第四至六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在物理测量方面做过多项国内急需的开创性工作。1954年负责研制成地磁探矿仪 (水平磁力秤),并生产多台,提供给地质物探部门使用,获中科院东北分院成果奖。在我国第一次核爆光辐射威力测试中,创造性地提出测量方案及辐射传感、模拟、标定系统。研制的几种光冲量计,在第一次及以后历次大气层核试验中得到成功应用。自70年代至今,他致力于真空紫外——软X射线短波光学研究,在长春光机所开拓短波光学领域,建立了技术基础。他是我国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组织者。研究工作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真空紫外射线光学技术。主持研制了光谱光源、标准探测器、光谱仪器、正入射软X射线成像元件和系统。研制成的壁稳氩弧紫外及真空紫外标准光源,获1984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立了短波光学研究的技术基础。曾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94年,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软X射线光学基础技术研究”,在多层膜技术、超光谱光学表面加工及检测技术、光学元件及整机测试、正入射多层膜显成像等方面,建立了较完整配套的软X射线光学应用技术基础。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者。曾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陈能宽 (1923— ) 金属物理、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慈利人。1946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工程系毕业。次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先后获物理冶金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副研究员、助理教授,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实验室研究工程师。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兼室主任、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二机部九院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冷实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全国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名誉顾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美国金属学会会员,《激光与等离子束》杂志主编。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核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5年、1987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撰有《铁硅合金中立方结构的形成》 《铝单晶体范性形变和再结晶的结构研究》等论文。 陈耀祖 (1927—2000) 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49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55年调至兰州大学,历任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应用有机化学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后任浙江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名誉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化学会、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甘肃分会副理事长。专长于有机分析。创立了反应质谱立体化学分析法,为测定有机分子的绝对构形、差向异构、顺反异构、苏赤式异构和构象提供了一种快速超微量手段,开辟了质谱分析新用途。运用波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了40多种西北地区药用植物化学成份。发展了快原子轰击——串联质谱法测定糖甙结构。建立了闪蒸/气相色谱/质谱和微量预吸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植物挥发油和鲜花头香的微量技术,建立了抗癌物自旋标记分析法、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主持的“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法及有机官能团的定量分析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有机质谱在立体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有机分析新技术” “天然产物质谱研究” “上矛科杀虫植物的化学成份及生物活性” 分别获1988年、1991年、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半微量有机分析》 《近代有机定量分析》等; 撰有有机分析和中草药化学研究方面的论文200多篇。 周光召 (1929—)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物理系助教、讲师。1957年赴苏,任莫斯科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九所(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局总工程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西欧核子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全国人大第九届副委员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等九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共产党第十二至十五届中央委员。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合作者一道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撰有《极化核子反应的相对理论》 《膺轴矢流部分守恒》《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论文80多篇。 周 扬 (1908—1989) 文艺理论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益阳人。原名起应,笔名谷扬等。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1930年回国,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历任中共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兼文化总同盟书记、《文学月报》主编。1937年抗战爆发后,离开上海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中央文委委员、延安大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被关押9年,后平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顾问,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三至五届常委,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委,中顾委委员。长期担任党的宣传和文艺组织的领导工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同时从事文艺理论创作,介绍、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撰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 《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等数百篇理论文章; 出版有《周扬文集》 (5卷本)、《周扬序跋集》、《周扬近作》等 周其凤 (1938— )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浏阳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3年获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9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 “Mesogen-Jacketed LiquidPolymer” (甲壳型液晶高分子) 的科学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明确的证明,获得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他还对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应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得到了有重要科学意义的成果;最先发现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使亚温态液晶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两个原理; 并发现了迄今被认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液晶高分子; 发现了高分子六方柱相超分子结构等。同时,受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的委托,负责组织两年一次的全国高分子液晶态学术交流。曾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发表论文160余篇。 孟少农 (1915—1988) 汽车设计制造专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湖南桃源人。原名庆基,字少农,以字行。1935年入清华大学,1940年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汽车专业硕士学位。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厂、司蒂倍克汽车厂等厂实习生、工程师。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教授,创设了汽车专业。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工业部工程师、汽车工业筹备组副组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一机部汽车总工程师、陕西汽车制造厂革委会副主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汽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咨询委员、《汽车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毕生从事汽车工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持设计、制造了 “东风”牌轿车和“红旗”高级轿车。1971年,针对陕西汽车厂的产品发展问题,组织设计、攻关,使延安250军用越野车于1973年通过国家定型,成为全国最好的车型之一。1978年主持对“二汽” “东风”牌五吨车的质量问题攻关,解决了64项产品重大质量关键问题。创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著有《汽车设计方法》等。 金岳霖 (1895—1984) 哲学家、逻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4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留学,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1年后游学英、德、法、意等国。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民革中央常委。一生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和教学。在哲学方面,吸收西方哲学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最早把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批判了罗素的主观唯心论,论证了事物的可知性; 提出摹状与规律的学说。在逻辑学方面,20世纪30年代系统地从西方引进演绎逻辑,对演绎逻辑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探索; 认为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思维规律。后期强调形式逻辑必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探讨了形式逻辑的观基础,提出了有关思维的新的判断形式,主张恢复归纳 (在形式逻辑中) 本来的地位。著有 《逻辑》 《知识论》等; 出版有《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金岳霖文集》等。 贺福初 (1962- ) 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于湖南安乡,原籍湖南澧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4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该所研究员、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发现一种能特异刺激肝细胞增殖和肝脏再生的新细胞因子即人肝细胞生成素 (HPO),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cDNA序列,并率先研制出重组人HPO; 首次揭示了存在于原代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膜上的HPO高亲和力特异性受体及HPO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开展规模化的人胎肝cDNA克隆与测序,建立了大规模、系统的基因表达谱,发现与肝脏发育、分化、癌变以及造血系统发育等相关的基因群。提出生长因子的 “发育相关进化”、细胞活性因子与受体的 “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种系发生中的 “分子减速进化” 等规律性认识,并进行了部分实验验证。 俞汝勤 (1935— ) 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学习,1959年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毕业。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至湖南大学,历任化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化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协会理事,英国皇家化学会《分析家》杂志、国际《分析化学学报》顾问编辑,《化学传感器》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电化学》副主编,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教学和研究,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在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的研究方面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有机分析试剂,研制了可测试10余种离子和药物的电化学传感器,发现了多种新的催化动力学反应并研制了多种增敏分析试剂。20世纪80年代开始化学计量学研究,在多元校正、滤波方法等方面取得成果。主持完成的 “氟离子电极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多组份分析体系分类理论及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 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的信息理论基础》 《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有《新型冠醚作中性载体的伯胺药物电极研究》等论文300余篇。 唐守正 (1941— ) 森林经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邵阳 (今邵东)人。1963年北京林学院林业系毕业。1981年、1985年先后获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64—1978年在吉林省林业部门任技术员。1981年后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博士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资源信息技术研究所森林经理与林业统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任《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中国林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提出并设计了 “航空照片数量化回归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首次将定性因子的数量化方法引进森林调查; 主持设计并完成了 “全国用材森林资源预测系统”; 系统地将多元统计方法引入林业界; 提出了全林整体模型理论,主持“人工林生长模型、经营模型和优化控制” 的研究。参与完成的 “用于森林资源调查的卫星图像处理系统” 获1988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林业中应用及IBM-PC系列程序集的研制” 获1989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方人工林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获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 撰有《同龄纯林疏稀规律的研究》 《同龄纯林自生长和自稀疏模型:理论和应用》等论文40余篇。 唐稚松 (1925— )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辈名耀崇,笔名桃蹊。195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毕业,1952年同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讲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际信息加工协会(IFIP) WG2. 4成员。长期从事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从事自动机理论研究,曾证明计算机转移命令的许多结构性性质,最重要的一个结果为转移命令可用循环代替。20世纪70年代从事结构程序设计与结构化语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时序逻辑语言XYZ/E及以它为基础的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系统XYZ系统的研究,XYZ/E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的语言,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撰有《XYZ系统的设计思想》 《A Temporal logicLanguage Oriented Toward Software Engineering-AnIntroduction to XYZ System(Ⅰ)》等论文数十篇。 曹建猷 (1917—1997) 电气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40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195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市立学院讲师。1951年回国,历任唐山铁道学院教授、电机系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铁道部电气化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铁道电气化教育和开发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创办铁路电气化专业; 是国内电气化铁道采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的主要决策和论证者; 解决了关于山区铁路供电计算、负序计算、牵引网电计算等电力铁道供电理论与计算及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1977年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算法和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编著有《电力铁道供电系统》 《牵引变电问题电气设备》 《电机学》 《电子计算技术》和《离散数学》等教材; 撰有《我国电力铁道应该采用何种电流制》《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额定电压问题》等论文。 曹镛 (1941— )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历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与他人合作用稀土催化剂合成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的聚乙炔。率先合成苯胺及噻吩的齐聚物,并对其进行掺杂和研究其结构与性能关系。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的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 “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 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同时并存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黄宏嘉 (1924— ) 微波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临澧人。1944年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毕业。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助教。1948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研究微波理论,次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被授予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微波传输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301工程北京中心研究室主任,中科院上海光机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微波专业学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电子科学技术组成员,《应用科学学报》主编,国际刊物《应用科学研究》 中国编委,美国《光纤与集成光学》顾问编委。长期从事微波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负责完成毫米波波导1公里地下试验段的传输理论设计,并结合毫米波波导传输的研究,发展了耦合波理论; 1980年组织了关于“微波光学”边缘学科的研究,在中国首次研制成功单模光纤。1990年以来获三项美国发明专利。著有《耦合模理论》 《非常不规则纤维光学的微波方法》等,论文选集《耦合模与非理想波导》。 黄松龄 (1898—1972)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华容人。原名克谦。1919年中央法政专门学校毕业。1924年赴日本留学,入明治大学。1926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中共湖北地下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兼省委机关报《长江》主编,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兼省委宣传部长。1930年后,任朝阳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教授。曾创办《世界论坛》杂志、《民族战线》周刊。20世纪40年代赴延安,任中央财政经济部指导员,中央党务研究室财经组组长。1947年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财经办事处研究室主任兼北方大学财经学院院长,华北局监察院副院长,天津军管会文教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国家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顾问、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的探讨。认为以农业为基础是由农业在经济上的特殊性决定的,并对农业的特殊性作了系统的归纳,指出发展农业生产,除遵循经济规律外,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关于农业发展方向问题,强调农林牧副渔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提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在计划工作中需要抓住四个基本环节; 指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毛病的原因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与界限混淆不清”,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出版有《黄松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遗稿》《读马克思恩格斯论农业和农民问题》。 黄祖洽 (1924— )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长沙人。字季绳,笔名示水、禾子。1948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50年该校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改名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学报》主编。先后从事原子分子理论、原子核理论、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以及输运理论的基础研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对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对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作了理论计算并纠正了苏联专家设计的临界大小数据的错误。近年来开展了氢分子激发态的相互作用及浸润相变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作者之一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弛豫过程”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与人合著有 《核反应核动力学基础》《输运理论》《表面浸润和浸润相变》等; 撰有《关于中国重水堆的临界大小和反应性问题》 《关于重水反应堆的若干物理问题》等论文80余篇; 出版有 《黄祖洽文集》。 黄润乾 (1933— ) 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衡山人。五十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53年赴民主德国席勒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学习。1958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科技大学、兰州物理研究所等处工作。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长期从事恒星物理研究。在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双星有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情况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将双星非守恒演化奠定在严密的数理基础上; 与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风冲击波理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紫外和X射线卫星的大量观测结果所证实; 与Weigert合作,发现对流超射对恒星演化的重要效应,并提出用造父变星的演化程来判别对流超射区大小,从而可以利用天文观测确定对流超射的方法。 萧纪美 (1920— ) 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别名继美、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防腐蚀及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天学会材料与工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 “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 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 《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萧 健 (1920—1984) 宇宙线、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长沙人。别名积健。1944年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物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实验物理部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是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早年对中性重介子和超子作了许多研究; 负责筹建了北京、云南落雪山的中国早期的宇宙线观测站并领导开展了宇宙线强度的观测研究; 承担了磁云室的设计与建造; 负责研制了中国科学考察卫星用的第一台宇宙线探测仪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测研究课题;组织领导了云南高山站大云室系统的设计、建造和调试等工作。为中国宇宙线高能物理研究工作的开创人之一。其成果“大型云室组的建设和一个重质量荷电粒子事例的观测”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撰有《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线》《高能带电粒子直接产生电子对》等论文。 傅家谟 (1933— ) 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沅江人。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专业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留所工作。1966年起历任中科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所 (今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会理事,国际沉积学会、国际地球化学学会、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学会会员。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6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 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 丰富和发展陆相生油理论,提出煤成烃潜力新模式; 发现膏盐沉积相浅层未成熟原油,提出膏盐沉积未熟生油岩生油新理论; 在中国沉积物中首次发现葡萄藻烷(烯)、含硫有机化合物等20多种新生物标志物,成功地应用于判别有机质输入、成熟度、油源对比等。参加负责研究的 “中国煤成气开发”项目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碳酸岩有机地球化学》《煤成烃地球化学》等; 撰有《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判识古沉积环境》等论文100多篇。 曾昭抡 (1899—1967)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湘乡县荷叶塘 (今属双峰) 人。字隽奇,号叔伟。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2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主任。1932年参与发起和创建中国化学会,多次当选会长、常务理事,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 (后改名为《化学学报》)总编辑20余年。1946年后,曾任联合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在美国原子能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创办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任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是全国科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早期从事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机理论方面的计算以及分子结构、炸药化学和化学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成果“对一亚硝基苯酚”被载入《有机化学词典》和《有机化合物词典》,为国际化学界所采用; 曾合作提出二元酸和脂肪酸熔点计算公式,一个化合物沸点计算公式,改良的Mulliken之熔点测定仪为中国大学普遍采用。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长于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编著有《元素有机化学》丛书第一册《通论》; 撰有 《通过脱氢芳烃制备元素有机化合物(Ⅰ—Ⅳ)》等论文。 谢义炳 (1917—1995) 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新田人。1935年入清华大学理学院,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气象专业,任贵州省气象所观测员。1943年获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任国立中央气象局技士。1945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次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气象系副教授。1952年起,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地球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气象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基金会评审组成员兼大气科学组组长,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大气环流、低纬度天气学和天气动力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分支和副热高空急流。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西太平洋大多数台风发生在赤道辐合带上并有中期过程,提出 “台风群” 的概念和切变不稳定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概念模式以及湿斜压大气的概念和系统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大气环流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出空间不稳定性概念,鉴定了传统的斜压行星波不稳定性理论和判据。在大气大型涡旋与基本气流的关系的研究中,提出指数循环的动力学理论。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8年芬兰帕尔门 (E·Palmen) 国际奖。著有《天气学基础》 《气象学引论》; 译有《大气环流的性质和理论》; 撰有《湿斜压大气的天气动力学问题》《大气环流与气候学》等论文。 雷天觉 (1913— ) 机械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湖南浏阳人。1935年北平大学工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任昆明中央机械厂技术员、工程师。1942年去美国,在Pratts Whitney等工厂学习精密加工。1947年回国,任上海中央机器厂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虬江机器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工程师、第一设计分局总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自动化所总工程师、研究院顾问、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机械史专业学会理事长,《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及第六、七届常委。长期从事精密计量、精密加工、机械设计、静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早期在上海机床厂进行精密加工技术移植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负责研制1/10秒分度机构,其精度达到国际同类仪器先进水平,与人合作并负责研制成具有独特优点的两种型式静压螺帽和静压式轴承; 研制成离心加油式高速滑动轴承和角式光波干涉仪,已用于磨床设计; 研究发展了调相式变量油泵,被国外引用生产; 研制的工具磨床、内圆磨床和镗床,达到当时国际水平。撰有《液压传动发展方向——对调相式变量泵的分析》《弹性流体静压齿轮》 《铁、镍、磷合金电镀的研究》等论文。 廖山涛 (1920—1997)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衡山人。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助教,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0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数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及普林斯顿大学进行数学研究。195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教授。198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基础数学,尤其是代数拓扑和微分动力系统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微分动力系统方面的研究,先后提出“典范方程组”和 “阻碍集”两大基本理论,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研究体系。“微分动力系统” 和 “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2年)、一等奖 (1987年); “球上周期变换与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获198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同伦论基础》 (合作)、《微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 (获国家图书一等奖) 等; 撰有《典范方程组》《一个推广的C′封闭引理》 《关于特征指数:一个新的为向量场乘法遍历定理而构造的Borel集》等论文。 翦伯赞 (1898—1968) 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名象时,笔名林宇、林零等。1919年武昌商业专门学校毕业。1924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次年回国。192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27年,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身份策动阎锡山和商震起义,响应北伐。20世纪30年代,参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1933年到上海,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与吕振羽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任常务理事,兼《中苏半月刊》主编。抗日战争结束后,曾任民国大学教授、大孚出版公司总编辑、重庆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兼《中苏文化》杂志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任《光明日报》 “史学副刊”及《北京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主编等。“文革” 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是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50年代,为了指导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发表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史学方法论、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的文章。《中国史纲要》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著作,长期作为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著有《中国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论集》 《中国史纲》 《历史问题论丛》等; 撰有《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 《谈谈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结合问题》等论文; 主编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 出版有《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等。 黎念之 (1932— ) 化工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原籍湖南湘潭,后入美国籍。1954年台湾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1957年获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大学化工系硕士学位。1963年获sievens科技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帕克——戴维斯医药公司、劳伦斯原子能研究所任职。1960年应聘为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化工系讲师。1963年以后历任埃克森石油公司研究工程师、阿理德——西格诺公司 (Allied-Signal)工程材料研究中心分离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美国化学会工业与工程化学部主席,全北美洲膜学会会长,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分离科学与工程委员会委员、低能耗制造化学品生物工程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化学工业安全研究中心、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中心董事会董事。长期从事化工分离技术研究。1965年起先后发明液体膜、润滑油脱脏新方法、原油脱盐、沙油提炼工程等技术。液体膜被用于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石油生产和矿物回收等众多领域,先后获得炼油工程、高分子膜分离气体和液体及液体膜应用的美国专利40余项,获得美国化工协会 “分离科学与工程奖”“化工研究奖”,1987年美国 “化学学会分离科学与技术奖”。撰有《高压下气体穿过聚乙烯膜的渗透性》等论文80余篇。 黎锦熙 (1890—1978) 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湘潭人。字劭西。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 《长沙晚报》 主笔、《湖南公报》总编辑、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教员、宏文图书编译社主任。后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及文科主任。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并任委员。1920年后,先后任北京高师(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主任、文学院院长,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师院) 国文系教授、主任、院长。1944年参与发起组织 “民主科学社”(1946年改名为九三学社)。后任湖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委会主席、教授、中文系主任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届委员。一生从事汉语史、古汉语音韵、现代汉语语音、汉语语法研究、汉字改革和辞书编纂工作。宣传国语统一,言文一致,倡议推广普通话,普及白话文; 主张汉字使用注音字和简体字,并致力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 参与确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著有《新著国语学概要》《国语运动史纲》 《国语新文字论》 《中国文字与语言》 《方志今议》等数十种; 撰有《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等论文和文章数百篇; 主编有《中国大辞典》《国语辞典》等。 魏荣爵 (1916—) 声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湖南邵阳 (今隆回) 人。1937年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南京三民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教师,重庆金陵大学理学院讲师。1944年赴美留学,1947年获伊利诺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哲学博士学位。受聘该校物理系研究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是中国声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声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委员。长期致力于声学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声学、建筑声学、物理声学、分子声学、微粒声学、电声学、非线性声学、微波声学及低温声学等,是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首先开展语言声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用现场语噪声方法测量汉语平均频谱,试制成功 “可见语言仪”,在中国第一次将语言变为图象。运用气体分子碰撞理论,论证雾气中存在低声波吸收,设计出光电雾滴计数器,首先提出用球壳法测量空气中的声吸收。在微波和低温声学以及水波孤子、混沌等开创性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声学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分岔与混沌” 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声波在水雾中传播特性的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声非传播孤子 (波) 和分岔及混沌研究”“激光探针研究声场及表面振动位移”分别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撰有《语噪声研究发音人音色》 《水雾中声的吸收》 《声学孤子与混沌》等论文100多篇;出版有《魏荣爵文集》。 魏曦 (1903—1989) 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巴陵 (今岳阳)人。1921—1925年先后在雅礼、金陵大学和湘雅医学院学习。1933年上海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3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1939年回国。历任上海医学院教授,大连医学院教授兼系主任,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副所长,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民盟第二至四届中央委员、顾问。长期致力于回归热螺旋体、支原体的研究,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和微生态学学科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培养出斑疹伤寒立克次疫苗,获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奖励;对“二战”期间滇缅英军中流行的 “不时热”经确证为恙虫病,获哈佛大学考察团授予的战时学术性功绩勋章; 抗美援朝期间从美军投掷细菌武器中分离出鼠疫和霍乱菌,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中国国务院奖状; 50年代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概念并率先开发了生态制剂,促进了“微生态学”学科的发展; 从事诸多动物源病——人兽共患病调查研究,在中国首次判定弯曲菌。主编有《钩端螺旋体病学》《医用立克次体学》等; 撰有《“促菌生”在菌群调整疗法中的作用》等论文100余篇。 湘籍中国工程院院士 (31人) 文伏波 (1925— ) 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益阳 (今桃江)人。1949年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毕业,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历任设计科、水工室、设计室、施工处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兼任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核心组组长及现场设计代表组组长,长江葛洲坝工程指挥部设计团参谋长、设计局局长,“长办”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办”副主任,“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补充报告”项目经理,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为中国水利研究会理事、水利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三峡工程论证施工专家组专家、三峡工程重大科技研究 “七五”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施工组专家。长期从事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检查。先后参与设计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 参与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并担任前方设计负责人; 组织领导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设计,为工程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编制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补充报告”。参与主持设计的 “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 “二江工程”分别获1981年、1984年国家优质工程优秀设计金质奖和银质奖;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 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 (1990年修订) 获1994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撰有《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的实战准备工程》 《长江流域规划编制简史》等论文和研究报告。 方智远 (1939— )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衡阳人。1964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后改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为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常务委员。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甘蓝遗传育种及其相应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带领课题组先后育成各种类型甘蓝自交不亲和系20余个,可抗3种病害的抗源5份,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新品种12个,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主持研究的 “甘蓝杂交优势利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7个系列新品种”获1985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甘蓝新品种 ‘中甘8号’ 和 ‘中甘11号’ 的育成” 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等; 撰有《甘蓝杂种优势利用和自交不亲和系选育的几个问题》《萝卜与甘蓝边缘杂交研究初报》等论文50多篇。 龙驭球 (1926— ) 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安化人。1948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次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土木系助教、讲师、教授,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结构力学教研组主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杂志副主编、《工程力学学报》主编。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的教学和科研。擅长板壳力学和结构能量原理、有限元与变分原理的研究。主持编写的《结构力学》获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教材全国优秀奖; “广义能量原理与新型有限元研究” “工科结构力学试题库建设”分别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编著有《壳体结构概论》 《变分原理、有限元壳体分析》 《新型有限元引论》等; 撰有《弹性力学中的分区广义变分原理》 《平面杆件体系的抗动分析》等论文100余篇。 朱建士 (1936— ) 流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历任二机部九院研究实习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是北京理工大学力学工程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和型号的物理设计工作,以及爆轰理论、爆炸力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内爆过程首次计算和原子弹中与中子源有关的流体力学过程的研究。主持完成的“核武器的一种新原理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人工核热微聚变增强装置” 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核武器新构形的理论设计” 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著有《理论爆轰物理》(合作)等; 撰有《定常爆轰数值模拟中人为粘性与人为反应的选取》 《爆轰中侧向澎涨和人为粘性反应》等论文和研究报告。 朱之悌 (1929年— ) 林木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4年北京林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赴苏,1961年获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北京林业学院 (今北京林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部院士。是林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学会常委。长期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完成“毛白杨幼化繁殖的方法研究” “毛白杨基因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被誉为“三倍体毛白杨之父”。他选育出的人工异源和天然三倍体系列新品种,使毛白杨五年轮伐成为可能,且材积生长量超过一般毛白杨1—2倍。此外,他创造出 “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新技术,攻克了毛白杨育苗繁殖难关。主持了国家林业局专项 “三倍体毛白杨纸浆材新品种科研开发与培育推广”等课题,开展纸浆林基地建设急需的相关试验研究。编著有《核桃杂交汞嫁接试验》(在苏联出版)、《林木遗传学基础》。撰有《林木无性繁殖和无性系育种》等论文若干篇。 刘大响 (1937—) 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祁阳 (今祁东) 人。1960年北京航空学院毕业; 1962年该院研究生毕业。历任航空工业部第606研究所专业组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总设计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是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发动机试验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主持完成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主体设备设计、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总体联合调试; 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和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主持的 “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获1989年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极压气机试验研究” 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试车环境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修正方法》 《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等; 撰有《进口流场畸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等论文60多篇。 刘更另 (1929— ) 土壤肥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桃源人。原名赓麟,号德螽。1952年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任河南农事实验场土肥室负责人。1955年留学苏联。1959年获季米里亚节夫农学院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后确认为博士; 同年回国。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土壤室、肥料室副主任、祁阳站站长,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主任兼主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农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中国土肥研究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农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二届委员、第三至四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长期从事稻田施肥、水稻持续增产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湖南祁阳办点28年、冷水滩办点7年、河北迁西办点3年。20世纪60年代首次解决了稻“坐秋” 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 “坐秋” 的机理; 提出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80年代首次研究出硫酸锌防治水稻 “僵苗”,揭示了亚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 “砷毒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90年代提出 “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 的工程措施,解决了红壤地区旱坡地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为发展林果业、草业,恢复植被作出了贡献。首次研究出北方板栗专用肥、栗蘑人工栽培和产业化,经济效益明显。对红壤水稻土养分状况、水热动态、微量元素、生土熟化、水稻田阴离子吸附和红壤植被恢复以及砷在土壤中的化学性状、吸附特点及其对动植物生产的关系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把土壤、气候、作物条件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双季稻绿肥制度取得成功。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撰有《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等论文近百篇; 译有《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等。 刘耕陶 (1932—) 肝脏生化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湘乡 (今双峰) 人。1956年湖南医学院毕业。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理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国际药物代谢学会和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会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常务专家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致力于药理研究,先后从事糖尿病、抗关节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抗肝炎药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率先在中国开辟肝脏生化药理学和抗肝炎药研究领域,对肝细胞操作与修复、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及生物学意义、自由基损伤与抗氧化剂等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甲等奖、第35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在国外申请专利13项。在 “八五”期间承担过国家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霍英东教学科研基金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 肝炎重大研究课题。著有 《人参的研究及栽培》 (合作); 参加编写《分子药理学》 《药物代谢》 《自由基生物学》等; 撰有《Effects of Som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chinese Medicinalherbs on hepalic Microsomal Cylochrome P-450 and theirpotential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English)》 等论文100余篇。 刘经南 (1943—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67年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毕业。1979年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1982年获硕士学位。历任湘潭矿业学院教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副校长。1995年曾任德国应用大地测量研究所合作研究员,1998年后兼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IGS协调成员。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及卫星定位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其中 “卫星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以及在西北卫星定位网中的应用”,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改造和建设大地测量专业的研究与实践”,获1997年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GPS网综合数据处理软件包” 等获1992年国家测绘局二等奖。撰有《GPS广域差分定位原理和方法》等论文若干篇。 刘 筠 (1929—) 鱼类生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武冈人。1953年湖南大学生物系毕业,1956—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历任湖南师范学院 (后改名为湖南师范大学) 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教授、副院 (校) 长、生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南水产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六至八届委员。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生殖生理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进行长江流域家鱼的人工繁殖和技术推广应用、中华鳖 (甲鱼) 的繁殖生理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鲫鱼 (即工程鲫,后改名为湘云鲫) 和三部体鲤鱼 (即工程鲤,后改名为湘云鲤)。“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获1981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生殖生理研究”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鲫鲤鱼杂交的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青鱼自行产卵受精的研究”获199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养殖鱼类发展生物学” 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著有《中国池塘养殖学》《中国养殖鱼类繁殖鱼类繁殖生理学》等;撰有《草鱼卵子受精细胞学的研究》 《草鱼人工繁殖试验的研究》等论文50多篇。 张履谦 (1926— ) 电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历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雷达处组长、电子技术研究所雷达侦察干扰及反干扰研究室主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雷达总体室主任、雷达设计部副主任、制导雷达站主任设计师,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长,七机部卫星地面测控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宇航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飞行器测控专业学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第二、五届理事,美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副会士,《宇航学报》副主编。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测控技术和应用卫星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在抗美援朝实战中较好地解决了雷达抗干扰问题; 完成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站的研制定型; 负责研制成反导用单脉冲雷达,提出了远程相控阵雷达空馈方案,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持研制450-1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450-2丙微波跟踪引导设备,实现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的测控与同步定点,分别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 提出进行真空试验,解决了通信卫星行波管电源故障; 提出采用低码率数传和压缩电视传输码率以扩大测控区域,有利于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飞船测控方案。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雷达》 《宽带参量放大器的设计与应用》等; 撰有《航天电子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发展数据中继卫星技术途径探讨》等论文和研究报告。 李国杰 (1943— ) 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邵阳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1985-1986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CSL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 1987年回国并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89年被聘为该所教授; 1990年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担任国家高技术计划 (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国杰博士留美期间,在智能计算机、有效搜索算法和VLSI处理器阵列等三个领域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在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组合优化、人工神经网和遗传算法等领域发表了60篇学术论文。 何继善 (1934— ) 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浏阳人。1960年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历任中南矿冶学院 (先后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地质系助教、物探实验室主任、讲师、副教授、系主任兼矿产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副校长、校长、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协第六届主席、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会员。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长期致力于应用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开发了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并应用于寻找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事的 “电阻率法消除干扰异常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研制的 “DZ-79双频道幅频仪” 获198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F-1频域(谱)激电仪”在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银质奖。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技奖。主编有《金属矿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教程》等;撰有《电阻率法地形改正》等论文。 范云六 (1930— ) 女。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2年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赴美国,先后在Wisconsin大学Madison分子生物学室及西北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系 (Chicago)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报》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副主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委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农业部第二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国际水稻遗传学会遗传工程常务委员会委员,FAO/UNDP亚洲植物生物技术网顾问、中国项目负责人及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的区域合作项目主持人。长期从事植物分子学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是中国基因工程和农业基因工程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异属外源基因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的转移和表达; Bacillus sphaericus杀蚊蛋白基因的定位,及杀蚊与不杀蚊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别;Bacillusthu 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e的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水稻种子储存蛋白 (prolamin) 基因特异性表达序列的克隆、结构及功能。在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方面,对两个高效杀虫Bt. 晶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修饰改造、重组并转化到重要农作物和林木。研究成果“球形芽孢杆菌Bs-10生物灭蚊剂的研制及其开发应用” 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苏云金芽孢杆菌S-内毒素基因导入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获1990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基因无性繁殖》、《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 (合作) 等; 撰有“杀虫芽孢杆菌的分子育种”等论文140余篇。 周后元 (1932—) 化学药品合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衡阳人。1956年沈阳药学院制药系毕业。历任上海第三制药厂技术员,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化学合成室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化学会上海化学化工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药物合成研究,先后主持负责糖精、维生素A、环己亚硝脲及卡氮芥、维生素B6和萘普生等重大产品的合成研究和工业化工作。研究成果“有机合成维生素A”获1964年国家科委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维生素B6恶唑合成新工艺”获1985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化学药品合成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4年获首届吴阶平医药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二等奖。撰有《邻苯二甲酸酐合成糖精技术改进》 《维生素A工业合成的研究》 《维生素B6恶唑法合成新工艺》等论文。 姚绍福 (1932— ) 飞航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桃源人。1951年入湖南大学电机系,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次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三分院研究室主任,七机部飞航导弹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航天部三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航天工业总公司三院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飞航导弹型号系列总设计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长期从事飞航导弹研制工作,先后担任多种型号飞航导弹武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参与和主持解决了飞航型号方面的有关技术关键; 主持论证中国飞航导弹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参与的“某型导弹侧向及射程控制方案设计”获1985年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某型空舰导弹研制”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的 “某型反舰导弹研制” 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某型导弹研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C802导弹总体技术”获1993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C802岸舰导弹武器系统”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著有《2000年中国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发展战略》 《飞航导弹发展动态综述》等论文和研究报告10多篇。 俞大光 (1921— ) 电工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44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3年被留校,任电机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授。1962年后,历任二机部九所 (院) (西南工程物理研究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设计部副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副院长、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顾问兼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电子学会第二、三届理事,全国高校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于电工基本理论的研究。1962年后主要从事领导和组织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核战斗部的方案评审、内外协调、试验定型等。主持完成的 “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参与主持的 “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某型号飞行综合科学试验” 获198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教材《电工基础》 (修订本,上、中、下册)、《电路及磁路》 (上、下册) 等; 撰有《关于“核武器系统”、“核弹头”、“核战斗部” 的定义及其英文对应词的探讨》等论文。 钟训正 (1929—) 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武冈人。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南大学教授; 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顾问; 中国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和研究工作。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与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合作北京火车站时所作的造型综合方案,以及1960年在全国设计竞赛中所作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持方案设计并与他人合作的已建成项目有: 无锡太湖饭店新楼 (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建设部二等奖)、三亚金陵度假村及甘肃画院 (均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兰州敦煌研究院、南京东郊宾馆综合楼及国宾馆、苏州同里湖度假村、南京中山陵太阳场嘉麟楼 (获国家教委三等奖)、江苏省旅游局等。著作《建筑制图》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撰有《景区坡地的旅游建筑》等论文。 夏家辉 (1937— ) 遗传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益阳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历任湖南医学院(后改名为湖南医科大学) 副教授、教授、遗传研究室主任等职。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人类和医学遗传学研究,引进人类染色体G显常和高分辨显常技术,并作出重大改革。在研究中发现世界上未曾报道的异常染色体24体类型39例。在世界上最早将人类显带染色体技术应用于肿瘤病因学研究。1998年11月在世界上最先克隆了神经性高频听力下降的耳聋疾病基因,实现了在我国本土上克隆遗传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研究成果1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或一等) 奖。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 “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在建国50周年时由人事部记一等功。并于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湖南光召科技奖、科技部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聘请为该院首席科学顾问。 黄伯云 (1945— ) 粉末冶金学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南县人。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6年在美国爱阿华州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历任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总工、所长,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校长。作为粉末冶金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全心致力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近年来,他共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军工配套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现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 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中南工业大学学报》主编等。 彭司勋 (1919— ) 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家族。湖南保靖人。1942年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曾在国立中央卫生实验院和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从事药物和毒物分析和研究工作。1948年赴美,先后入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进修。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南京药学院 (后改名中国药科大学) 副教授、教务长、教授、副院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药学组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学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和南京药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委副主委、主委,政协江苏省第二至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第七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八届常委。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和药学教育工作,专长中枢系统药物、抗癌药物、计划生育药物、中老年心脑血管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创建新药研究中心,倡导利用中草药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新药。对异喹啉类化合物心脏血管活性有系统研究,发现“86017”有抗室颤和心律失常作用,申请了国内外专利; 研制成爱卡眠(Emylcamate)、5,6-次甲二氧吲哚-3-乙基甲基呱嗪(代号Izh) 等安定、镇痛和降压新药,六甲密胺 (HMM)(获江苏省1980年科技成果奖)等抗癌药物。主编有《药物化学》 (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药学化学》、《药学进展》等; 撰有《药物设计和新药研究》、《α- (N) 杂芳醛缩氨脲抗肿瘤的研究》等论文100余篇。 彭先觉 (1941— ) 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湘潭人。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核工业部九院工作。历任九院九所科研组长、研究室主任,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1995年任中物院副总工程师、院科技委副主任,1999年1月任中物院科技委主任。1991年聘任为研究员,1996年当选为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参加了我国第一代核武器中多个重要型号和第二代核武器氢弹主体的理论设计、试验和定型工作,是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获得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及光华一等奖,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还参加“八五”核武器试验规则和各次核试验方案的制定,为我国核武器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蒋洪德 (1942—) 蒸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出生于湖南衡阳。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叶轮机械流动机理研究和数值分析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主持研究开发的汽轮机通流部分气动热力全三维设计体系综合了当代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最新成就,使这一设计体系成为理论先进、系统配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和设计工具。主持开发了后加载叶型、复杂三维造型叶栅、全三维流型等当代汽轮机通流部分新技术并广泛用于老汽轮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了我国汽轮机基础部件的更新换代,使机组热力性能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在我国火电站老汽轮机通流部分现代化改造工程中,主持了200百万瓦等几种改造机组气动热力技术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方案制订、施工设计的实施与审核批准。获黑龙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士迈 (1926— ) 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湘潭人。1948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留校任教。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植物保护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植病流行学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物生化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和病害流行学的教学和研究。专长于植物病害流行的电算模拟、植物抗病性的持久性的研究; 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主持研究的“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人合作编著有《植物病害流行学》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等; 撰有《关于植保科学和植保系统工程》 《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和白粉菌混合浸染对病斑扩展的影响》等论文100余篇。 曾苏民 (1932— ) 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双峰人。先后在东北工业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和西南铝加工厂工作,曾任西南铝加工厂总工程师,是国家首批晋升的教授级高工,曾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精密模锻工程技术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压力加工重大技术难题,形成我国大型模锻生产技术体系; 研制出快速模锻工艺,开发一系列重要模锻用铝合金品种,用于波音飞机等; 创造出多向大变形技术,细化合金基体组织; 开发系列锻件热处理技术; 将国产模锻推向国际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主持研制成功100多种新产品,获国家级科技奖15项 (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6项); 省部级一、二等奖10项。其中“预薄、空心、快速模锻”钛合金盘模锻件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出 “复合包套模锻”GH132合金大涡轮盘模锻件新工艺,攻克了模锻裂纹、晶粒粗大,性能不合格等难题,用此工艺研制成功了28种高温合金模锻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研制 “长二捆”,“长三捆”系列火箭用直径2.5~3.5米高强铝合金打锻环时,创造出 “三段两扩”新工艺,已用于48次发射,累计减少发射费9600万美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曾广商 (1935— ) 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长沙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20世纪50年代末起从事火箭飞行控制执行技术研制,研制了用于弹道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16种伺服控制系统,以及近百种适宜于集成化、整体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伺服控制、动力、测量器件,在航天飞行控制技术上贡献卓著。曾获得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和长征三号甲、乙运载火箭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为我国第二代固体远程战略导弹负责研制成功自备燃气能源、整体式超高速涡轮泵式液压能源的电液伺服系统。是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主要开创者。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靖夷 (1921— ) 水电施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衡阳人。1946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历任福建古田水力发电工程处技术科科长、工程师,广东流溪河水电工程局、湖南柘溪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水电部第八工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三峡工程专题论证及设计审查专家组专家、湖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水电施工,在1956—1989年连任施工总工程师33年间,先后主持建成广东流溪河、湖南柘溪、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湖南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桃江水库、涔天河水库等大中型水电站和水库大坝8座。在建乌江渡水电站拱型重力坝高165米时,在国内首先采用高压灌浆技术,解决了建在岩溶十分发育地区的高坝坝基渗漏问题,为中国在岩溶地区建高坝大库提供了经验借鉴,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岩溶峡谷地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获1978年贵州省科学大会奖、1984年国家优质工程银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编有《乌江渡工程施工技术》; 撰有 《岩溶地基的水压试验》《东江水电站及耒水开发》 《今日中国之水电开发》等论文。 潘自强 (1936— ) 核辐射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益阳人。1957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历任原子能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核工业部安防环保卫生局副局长、局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安防环保卫生部主任、科技委副主任,兼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家环保局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理事长、核能标准委员会辐射防护分委员会主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主委员会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放射性废物管理顾问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香港核学会名誉会长等。长期致力于辐射防护测量和监测方法体系、辐射防护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1963年发表“保健物理概论”,参与建立了中国实用保健物理学; 倡导和推动天然放射性本底调查和国民剂量评价,建立较完整的评价方法学; 设计并组织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部级奖励。1996年获美国保健物理学会授予的该学会最高学术奖“摩尔根学者奖”。著有《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中国核工业辐射水平与效应》 (合作) 等; 主编有《辐射防护手册》 《环境危害评价——公众健康危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等; 撰有《加强辐射防护的基础结构》 《核燃料和煤燃料链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比较》等论文调研报告150多篇。 黎介寿 (1924—) 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浏阳人。1949年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解放军腹部外科中心主任、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科学委员会主任。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是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解放军医学会外科专业学会主任、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组组长、《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主编。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学研究和实践,侧重胃肠外科领域研究,尤擅长肠外瘘的治疗。主持的 “新法治疗肠外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肠外瘘的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肠外瘘治疗的研究”分别获1985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胃肠的进步”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肠外营养所致淤胆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同种异体小肠植”获1996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参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普通外科学》等20多部著作的撰写; 主编有《肠外瘘》、《外科学》、《手术学全集》 (13卷) 等; 撰有《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我国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成功的临床经验》等论文500余篇。 黎磊石 (1926—) 肾脏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浏阳人。1948年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医院热带病科主治医师,解放军86医院热带病科、内科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肾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肾脏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兼任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内科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执行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长期从事寄生虫病及肾脏病的诊治与研究。20世纪50—60年代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在国内首先证实中药 “黎芦” 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肾脏病研究,为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主持的“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获1983年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肾小球肾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肾炎免疫病理的研究”获1987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IgA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91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研究” “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及疗效” 的研究分别获1991年、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编著有《肾脏病学》; 主编有《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现代肾脏病学》等; 撰有 《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论文400多篇。 黎鳌 (1917—1999) 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湖南浏阳人。别名升旭。1941年上海医学院毕业。曾任南昌中正医学院外科助教、附属医院外科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军医学院、第六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第七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野战外科主任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烧伤研究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烧伤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荣誉委员,中美国际烧伤创伤会议第一、三届主席及第二届副主席。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的 “烧伤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获1988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获美国国际烧伤学术奖——伊文思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撰有《严重烧伤早期败血病的诊断》 《对烧伤防治研究的刍议》等论文400多篇; 主编有《烧伤治疗学》《吸入性损伤》等。 在湘工作外省籍两院院士 (33人) 王三一 (1929-2003) 水工结构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杭州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咨询师。是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建设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他提出用坝址花岗岩风化料取代天然砂作坝壳,经济效益显著。20世纪70年代在乌江渡水电站设计中,采用了拱型重力坝、高水头大单宽流量厂顶和厂前挑流等创新设计,作为设计人,获得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主管设计建成的东江、五强溪、大广坝和五里冲等工程在技术上也多有创新,还有在建的龙滩水电站坝高216米,设计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从事水电勘测设计工作50年,先后主持和参加设计了40多座水电站,成功解决了在岩溶发育地区修筑高坝、复杂基础处理以及高速水流泄洪消能等许多技术难题,创造多项国内或世界记录。治学严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我国水电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淡泊名利,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王淀佐 (1934— ) 矿物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省锦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选矿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浮选理论与应用和浮选药剂等方面尤有研究。如研究建立浮选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理论和浮选剂分子设计,实现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 在硫化矿浮选研究中,从理论上解释了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工艺研究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技术; 研究了盐类矿物浮选的溶液化学计算规则,讨论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 提出用 “粗粒效应”分析细粒选矿理论等。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所创立的浮选化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未来浮选科技发展的方向。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4年获何梁何利奖。治学严谨,著述甚丰,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8本,取得3项国家专利。 卢锡城 (1946— )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靖江市人。197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70—1978年称长沙工学院) 计算机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2年赴美国麻省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处理。先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计算机学院院长、并行与分布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70年代参加了洲际导弹中心计算机研制,设计了交换器系统; 80年代参加了银河Ⅱ计算机研制,主持研制了高速网络软件系统; 负责研制了银河仿真机系统软件; 主持研制成功了银河Ⅲ并行巨型机系统,负责总体技术方案设计、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和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创造性地解决了全局共享分布存储、无死锁的三维环状网络及高带宽低延迟互连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可移植PDI框架并行1/0结构、资源约束处理机自动分配及成组高度策略; 设计了基于FDDLATM和HIPPI的网络超级计算环境和多种并行程度开发工具。银河Ⅲ系统已在总参谋部、总装备部、空军、国家气象局、上海气象局等部门使用,在军事气象、核技术、计算流体力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著作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由其领衔或参与创新的科研成果,有3项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本人被国家人事部授予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因在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1997年3月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通令嘉奖。1999年获军队重大技术贡献奖。 古德生 (1937— ) 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梅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采矿系采矿专业,留校任教。历任采矿系助教、讲师、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资源工程系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冶金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长期从事采矿设备和工艺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创立了以振能有效作用范围、受振矿石性态、振能耗散规律及振机埋设参数优化等内容为核心的振动出矿原理和以采矿连续工艺系统、连续作业的大块管理及连续作业机组优化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采矿连续工艺优化理论。所创立的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矿连续开采技术,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使我国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主持和参加研究、研制的 “颠振性振动出矿机”获198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振动出矿原理”获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盘区回采振动出矿连续开采法研究” 获199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地下矿连续开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 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著有《振动出矿技术》(合作)、《岩石冲击动力学》(合作); 撰有《振动出矿原理》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连续工艺》等论文近80篇。1986年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左铁镛 (1936— ) 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58—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司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40多年,先后获3次国家级奖励、10多次省部级奖励,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近10年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40多篇在国际上发表,被SCI、EI等引用53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材料、特别是难熔金属材料、低塑性材料的强韧化及其成形加工; 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新材料、新工艺研究; 近年开拓创立了我国生态环境材料的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现任学术职务主要有: 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际材联中国委员会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等。 石钟慈 (1933— )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宁波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卡数学研究所学习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及计算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与理论”首席科学家、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第一、二、三届成员 (1980-1997年)。现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 专家组学术顾问,《Numerishe Mathematik》、《中国科学》等国际、国内10余个学术刊物编委,《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计算数学》、《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三刊主编,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及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受聘为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20世纪50年代末,他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 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 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 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 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它们的理论基础。1980年、1986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华罗庚数学奖; 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刘友梅 (1938— ) 电力机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上饶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起重系电力机车专业。先后任株洲电力机车厂技术员、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高速牵引动力研究所所长,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委员、电力机车及电传动学组组长、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64—1976年,主持了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SS1型的三次重大技术改造并实现最终定型; 1978年主持第二代电力机车SS3型的研制,实现了电力机车技术上的更新换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中国电力机车系列化、型谱化的组织实施者,1985—1993年,主持第三代电力机车SS4型、SS5型、SS6型、SS6B型的研制开发,其中SS4型机车双机重联在大秦线成功牵引万吨列车,使我国跨入国际铁路万吨重载牵引国家行列,成为目前我国铁路干线重载牵引的主型机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中国电力机车“高速” “交流传动”技术零突破的奠基人之一,1994—1996年,主持“八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SS8型电力机车的研制,填补了快速客运电力机车国内空白。1998年,在郑州—武昌铁路正线高速综合试验中创造了240千米/小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为铁路提速提供了优良的牵引动力,使我国成为 “国际铁路高速俱乐部”的成员,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首届詹天佑成就奖。1997年荣获湖南首届光召奖,1998年荣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刘业翔 (1930—) 冶金、材料及工业电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武汉人。195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79—1982年留学挪威工业大学。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学术顾问,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轻金属学委会主任委员,美国TMS学会资深会员,欧洲ISE会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冶金、材料及工业电化学专家,在轻金属冶金、熔盐电化学、功能电极材料、新能源材料及冶金过程模拟、控制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率先研究了高温熔盐电解电催化,并应用于铝电解工业。锂盐阳极糊技术、TiB2阴极涂层技术、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及铝电解智能控制系统等经推广应用,节能增产效果显著,其中 “锂盐阳极糊”技术在全国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年节电5000万度的巨大节能效益; 研发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部分已中试投产。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一等奖、光华科技二等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和湖南省 “科技之星”称号等,有专利6项。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48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本。 刘宝琛 (1932—) 岩石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满族。辽宁开原人。1956年东北工学院采矿系毕业。1957年留学波兰,1962年获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原名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工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是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毕生从事岩石力学研究和采矿工程实践。60年代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和方法,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冶金部科技大会奖,1992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在矿业和岩土工程中应用基础研究” (1997—1999年) 及冶金部重点项目 “矿产开发地下水变化对环境影响” (1997—1998年) 的研究。著有《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 《矿山岩体力学理论》等; 撰有《随机介质理论及其在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问题中的应用》 《Ground Surface Movementsdue to Undergraund Excavation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Chian》等论文100多篇。 刘鸿亮 (1932—) 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大连人。195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至今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环境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环境研究院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是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首席学术带头人。“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组组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各1项及 “中华环境资源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10余本,译著《湖泊管理》、著作《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我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 朱英浩 (1929—) 变压器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宁波鄞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1992年在沈阳变压器厂工作。期间,1955—1957年在原捷克斯洛伐克斯大林工厂实习,1959—1961年在原苏联莫斯科电工厂实习。1992年至今,在沈阳变压器研究所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应聘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社会兼职有: 沈阳市科协副主席,国家变压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 使国内变压器类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运行可靠性接近或达到当代国际水平。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主持起草《电力变压器》等多项国家标准。历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国际大电网会议变压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荣获“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孙家广 (1946—) 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镇江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并留校任教。1985-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访问学者。1991—1992年在美国惠普公司做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管理技术与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开发。负责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三维产品与工程造型及数字建模、集成化CAD/CAM支撑软件、工程图档电子化管理、企业资源调度和产品数据管理等6种大型软件,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基于Corba/Web技术的产品数据管理框架、线框、曲面、实体和特征统一表示的产品与工程造型及数字建模算法,多资源、多事件、多进程协同工作环境,产品全局数据模型的中性表示及其转换平台和CAD应用软件二次开发工具等方面有创新; 联合申请的 “协同几何造型”课题还获得美国、法国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得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15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委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5项; 发表论文136篇,EI已收录34篇; SCI收录6篇; 作为第一作者著书4本。 严加安 (1941— )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邗江县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应用数学学报》 (英文版) 主编,《数学进展》副主编,国际概率论著名刊物《随机分析及应用》 的编委。2000年受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概率论、鞅论、随机分析和白噪声分析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给出了一类L1—凸集的刻画,该结果成为金融数学中研究“资产定价基本定理” 的一个重要工具; 推广了无穷维分析中著名的Gross定理和Minlos定理。提出了在鞅论中基本的局部鞅分解引理; 给出了半鞅随机积分的 “初等”定义,为研究随机积分的性质提供了简单途径; 用统一简单方法获得了指数鞅一致可积性准则,改进了Novikov和Kazamaki准则及某些其他结果。给出了白噪声分析中的Fourier变换的严格定义,引进了重正化算子; 与P. A. Meyer教授合作,首次对广义泛函定义了Wick乘积并对白噪声分析的框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Meyer教授引进的框架被称为 “Meyer—Yan空间”,并被《数学百科全书》 引述。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余永富 (1932—) 选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南召人。1956年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 (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所) 选矿室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难选红铁矿、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及稀有金属选矿研究。主持武钢大冶铁矿混合性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研制了弱磁选——强磁选新工艺及新型工业用强磁选机,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了 “磨矿基本单体、磁选分组、浮选分选、铁反浮连生体、稀上 (铌)逐一优先浮选分离” 的独特选矿方法,研制完成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选矿工艺流程,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主持研究的“包钢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撰有《武钢大冶铁矿的提高铁精矿品位提高回收率实验研究报告》等论文,研究报告数十篇。 沙庆林 (1930— ) 道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公路学院副博士学位。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受聘为长沙交通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长期从事公路路面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与施工。主持研究的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半刚性材料性能和组成设计、半刚性路面结构设计等重要成果,理论上有许多创新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果的应用己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以具有我国特色的半刚性路面为主体的建设模式。1984年来,先后参加了20余条总长约2000公里高速公路的路面设计,以及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 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科研成果有 《形变模量及其测定新法》 《水泥稳定土基层和底基层》等。 陈火旺 (1936—) 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安溪人。1956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任教。曾在北京大学数理逻辑专业、英国国家物理所进修。1970年调长沙工学院 (后改名国防科技大学),历任 (电子)计算机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863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获光华科学基金一等奖。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建立了有限函数空间上的能行运算和能行连续泛函理论; 主持国内第一个符号汇编语言和宏指令产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主持中国第一个Fortran编译程序的设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参与领导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研制,负责软件系统总体设计,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 主持国内最早的一个面向对象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的研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领导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研制成功英汉机器翻译系统MATRIX,获全国优秀软件二等奖; 在人工智能方面主持研制的非单调推理系统GKD-NMRS 1993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撰有《能行连续泛函》 《串行运算向量化》等论文、研究报告60余篇; 主编有《数理逻辑与控制论》、《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 (合作)、《程序设计方法学基础》(合作)等。 陈国达 (1912—2004) 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广东新会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获美国洛氏文化基金会奖学金攻读研究生。历任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前身) 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中南大学一级教授,国家首批硕士、博士生导师。曾为国家科委地质专业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56年创立的大地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形成了较完整的活化 (地洼) 构造理论体系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大地构造学派。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国内外广泛运用这一学说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发表论文 (著) 400多篇(本)。主要代表著作有: 《Tectonics of China 》、《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大地构造学》、《成矿构造研究法》、《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中国大地构造图》 (1∶400万)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二项、省部级奖四项。 陈新民 (1912—1992) 冶金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徽望江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是中国冶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担任过的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湖南省主任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冶金物理化学理论、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把物理化学应用于冶金、材料等学科,形成了我国有特色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在国内外发表几十篇重要科学论文。 周兴铭 (1938—) 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余姚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留校任教。1970年后,历任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系研究所助教、国防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系总体室副主任、讲师、三控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立一等功。长期从事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研究和教学。作为主要完成者,先后参加901数字式鱼雷快艇指挥仪、030潜艇鱼雷攻击指挥仪、151集成电路数据处理机、银河——I亿次计算机等机型的研制工作,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湖南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984年解放军科技进步特等奖 (获个人一等奖);作为第一主要完成者参加银河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研制,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作为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研制成功银河—Ⅱ10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试验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巨型机系统结构》 (合作); 撰有《倒数迭代算法的理论分析与探讨》 (合作) 等论文。 金展鹏 (1938— ) 材料科学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西荔浦人。1963年中南矿冶学院研究生毕业,1978—1981年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合金相图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现任国际相图计算杂志副主编、美国相平衡杂志顾问编委、亚太材料科学院会员。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以及相变动力学的研究,发展了合金相的热力学模型,提出了高效研究相图的扩散偶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合作提出了阶段性亚稳相转变理论和推导亚稳相组织图的方法,评估和计算预测了一系列合金体系、氧化锆基陶瓷体系和人工晶体体系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相图,并建立了相应体系的热力学和相图数据库,发表了论文170多篇,被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50多种国外期刊广泛引用,并作为建立新理论、发展新方法、设计新材料、阐明新现象和制定新工艺的依据,在国际学术界声誉卓著,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姚开泰 (1931— ) 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昆山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配到山东大学医学院任教。1956年调湖南医学院 (后改名湖南医科大学),历任病理生理教研室助教、讲师,肿瘤研究室副教授、主任,肿瘤研究所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卫生部“癌变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白血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自1975年以来从事人类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细胞生物学、鼻咽癌的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及恶性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亚硝胺类化学致癌物对鼻咽上皮有一定的器官亲和性; 80年代发现二亚硝基呱嗪诱发鼻咽癌的机理,建立了稳定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实现了人胚鼻咽上皮的体外恶性转化; 建立了EB病毒潜伏感染的人鼻咽癌上皮细胞株; 从分子水平探讨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 研究了鼻咽癌发病的分子机理和鼻咽癌易感性的分子机理。参与主持的 “大白鼠实验性鼻咽癌模型的建立”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主持和领导的“人胚鼻咽上皮细胞体外培养及化学转化的研究” 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DNase-1敏感区在人类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定位研究” 获1996年卫生部二等奖; “人胚鼻咽细胞的培养、化学转化及鼻咽癌恶性转化基因的克隆” 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有《一株新的鼻咽癌上皮细胞株的建立》 《促瘤基因、转移基因和抗癌基因》等论文100余篇。 姚守拙 (1936— ) 分析化学、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松江人。1952年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1954年赴苏,就读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59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1970年因 “通敌叛国罪” 被判刑,在服刑期间完成 “纳硫电池” 的研制,筹建湖南电机厂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化验室,撰写《工厂实用快速化学分析》一书。1979年撤销原判,恢复公职,任湖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后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是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湖南省主委。主要从事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其中 “压电晶体液相振荡传感,药物电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等) 一等奖,“有机药物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获1992年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5年主持“广谱压电传感检测研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压电化学与生物传感》等专著4本,撰有《石英压电振子在溶液中的某些振荡特征研究》 《药物离子选择性电极响应行为的系统研究》等论文200余篇。 赵伊君 (1930— ) 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人。195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助教、原子工程系讲师,长沙工学院教研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光子对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成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光电子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副主编。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出核爆炸光辐射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参加中国第一、二次核试验,获得有价值的测量结果。70年代进行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提出从原子微结构出发,求出辐射流体计算中所需材料或介质物性参数的一系列具体的物理力学算法,后又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高压、层裂; 连续激光使材料软化,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 激光烧蚀玻璃钢产生碳化,改变其电磁特性等多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正。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与人合著《角动量与原子能量》 《原子结构的计算》等; 撰有《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气体物理力学》《激光与金属相互作用时涉及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论文170多篇。 钟掘 (1936—) 女。冶金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献县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冶金机械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在轧机、锻压机械及塑性加工摩擦润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建立了塑性加工润滑剂组分设计与性能预测模型,研制了系列金属加工润滑剂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 闻立时 (1936— ) 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浠水人。195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肄业,1954-1960年在莫斯科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任冶金工程师,1960—1979年在中科院金属所任研实员、助研、课题组长。1979—1981年赴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粉末冶金实验室做博士后访问学者。1982年,在中科院金属所任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首席责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了纳米复合电磁功能薄膜的微观物理模型和基本理论框架,利用该原理研制出多种纳米复合多功能薄膜,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研制热喷涂耐高温涂层和热喷涂涂料复合耐高温涂层过程中,建立了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工艺技术,研制成耐高温抗冲刷隔热涂层系列,其抗热震、抗冲刷、隔热和性能稳定性等指标达到技术要求,获1977年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电弧等离子体发生技术及其在表面涂层上的应用)。同时,根据卫星再入的工况条件,提出等离子喷涂陶瓷层与磷酸盐粘结陶瓷涂层复合防护层方案,针对天线形状不规则改进喷涂工艺,研制成返地卫星回收天线耐高温涂层,防护效果良好,保证了卫星返回地面过程中的通讯联系,获1977年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国防科工委863七五先进个人、国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国家军品配套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先进工作者、中科院重大项目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表彰。目前主要兼职有: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理事、Surface Engineering国际顾委、Asian Interfinish国际委员会成员等。公开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5本、译著1本。 袁隆平 (1930—) 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祖籍江西德安,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世纪70年代初,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70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 “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项目组科技人员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 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惟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 袁渭康 (1935— )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鄞县人,生于上海。1953年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毕业。1962年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 (研究生) 专业毕业。1962—1973任北京化工学院教师。1973年至今为华东理工大学教师。1984年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1981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1989—1990年任丹麦技术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兼任国家重点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工程的模型方法及其应用。提出了自治型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相平面分析法。系统研究了固定床反应器的三类稳定性问题,确定了多态的存在范围,并以此指导两个大型反应器的开发。提出用实验逼近法研究发酵过程参数估计和优化。首先组织了一些前沿性课题的研究,如电化学反应器、CVD反应器和超临界反应过程等。在反应器的动态特性研究方面,指导了将K-L展开法结合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模型研究方法,并成功地实现了模型辨识和反应器的在线优化。曾数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并多次出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科学委员会委员,并应邀作大会报告或主题报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本。 郭孔辉 (1935— ) 汽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福州人。1956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任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交通与安全科学协会》专家顾问,《国际车辆动力学》编委。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美国密执安大学客座研究员、国际太平洋汽车工程学会第5届年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世界汽车工程学会(FISITA)第25届年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专长于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在轮胎力学、汽车动力学以及人—车闭环操纵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最早把近代系统力学与随机振动引入汽车科学研究的学者。也是我国汽车科学技术领域中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制动与驱动稳定性及轮胎力学等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曾经主持了多种新型汽车的开发与多项行业重大课题的研究,其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在没有大面积专用试验场条件下的高速操纵性试验评价问题和一系列设计理论与实际问题,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1986年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50位杰出人物”之一。 郭桂蓉 (1937— ) 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成都人。1958年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系毕业,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无线电制导专业学习。1960年入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65年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无线电制导教研室讲师,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兼研究所雷达教研室、航天无线电测控与通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副教授、研究所主任、教授、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电子学会会长,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通信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研究,在雷达系统、信号处理及目标识别、模糊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成果。主持研制的“41号系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KD85-466系统”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ATR-8912系统”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著有《最佳离散信号》、《模糊模式识别》(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信息处理中的模糊技术》等; 撰有《模糊模式识别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基于极化频率稳定度的目标识别》等论文70余篇。 高伯龙 (1928— )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岑溪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任教员、讲师、副教授,长沙工学院物理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国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及激光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制的“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获1980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获1987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激光陀螺工程样机” “全内腔绿 (黄、橙) 光氦氖激光器”获1995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一项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撰有《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 《四频差动陀螺的第二类闭锁效应》、《全内腔绿 (黄、橙) 光He—Ne激光器》等论文。 梁维燕 (1929— ) 发电工程与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人,原籍山西襄陵。195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曾任哈尔滨电机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所长,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常务董事、咨询委员会主任。现任哈工大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兼任国家机械工业局三峡装备办公室高级顾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目管理研究中心资深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0多年来,长期担任大电机、水轮机制造工艺的技术领导工作,专长发电工程及设备制造和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20世纪60年代,负责工厂工艺工作期间,试制成功的云峰型100MW水电机组,于1981年1月获 “国家质量奖银奖”。20世纪70年代,为研制葛洲坝125MW水轮发电机组的负责人,该产品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12月获国家质量奖金奖。为研制600百万瓦汽轮发电机的负责人,该产品于1991年2月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20世纪80—90年代,作为我国水轮发电机组的专家,多次参加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决策用的、由国家组织的三峡工程有关国际招标的评标工作。作为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直接参与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查等项目管理工作。作为国家部、局、会的技术顾问,直接参与机械行业承担的三峡装备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主编了 《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史 (水力发电设备制造业)》 《和英汉电站工程辞典》,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几十篇。 黄培云 (1917— ) 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福建福州人。1938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做研究工作。1941年赴美留学,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留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翌年回国,任武汉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1952年后历任中南矿冶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曾任湖南省科协主席,现为名誉主席。为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粉末冶金学会(APMI) 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和金属材料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创设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粉末冶金专业和粉末冶金研究所。60年代提出粉末冶金烧结过程综合作用理论;最早从流变学角度研究粉末压制,提出粉末压制理论,成为国际粉末压制理论的重要学派之一。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1986年十大科技成果奖、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提出非规则溶液洁度系数的计算模型和由二元系热力学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理论方法及相应的实验方法,其成果 “无机相图测定及计算的研究”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提出和创立了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微晶和微细金属粉末的理论和技术,快速冷凝制备微细金属粉末的技术和装置获199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著有《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合作); 撰有《多层喷射沉积工艺》等论文80余篇。 曾庆元 (1925— ) 铁路桥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省泰和县人。1950年毕业于南昌大学。1956年清华大学土木钢结构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教学和研究。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出了大跨度斜拉桥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及刚构架、系杆拱桥、板桁组合结构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列车—轨道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及高速无缝线路轨道结构横向动力稳定性分析理论。他提出的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是对动力学理论的重大改进及对Hamilton变分原理的重要补充; 提出的形成系统矩阵的 “对号入座”法则是对结构矩阵分析的本质变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先后获詹天佑成就奖,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
☚ 湖湘文化大辞典︱附录二十:国家达标定级旅游区、点(湖南部分) 湖湘文化大辞典︱附录五:国家卫生城市(湖南部分) ☛ 0001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