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湖湘文化大辞典︱序 序 卷帙浩博的《湖湘文化大辞典》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辞典是由一批湖湘学人历时十六载披沥编纂而成,是对深入研究开发湖湘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湖湘文化源于湖湘百姓大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历代先进知识分子对湖湘各民族求生存求发展丰富经验的积淀升华,是用来开拓未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智慧结晶,是在自身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兼容其他地区文化精华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湖湘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在史前时期,湖湘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 在夏商周期间,就有湖湘文化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湖湘文化则在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的盛况中获得初步发展,并与其他区域性文化相互濡沫,竞相呈妍。被后人尊为湖湘文化先驱的屈原和贾谊,就通过《楚辞》和《过秦论》等文学艺术与政论经典,以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奔放浪漫的豪迈风格,深刻影响着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 唐宋以后,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湖湘人杰地灵,学者云集,大儒迭起,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宋代对湖湘学术思想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周敦颐,以其《太极图说》与《通书》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继而胡安国父子讲学南岳并主持湘潭碧泉书院,创立了湖湘学派。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张栻,曾先后主持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与具有不同思想倾向的朱熹举行学术会讲和辩论,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盛况空前,更留下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的千古美誉。从此,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学子就以心怀天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研讨学术,评议时事,陶铸士气民情,影响社会风尚,凸现出湖湘文化的深厚感召力和凝聚力。明清之际,王夫之又以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和学术鸿篇,把湖湘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推向新的高度。到了晚清,作为放眼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在推介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的 《海国图志》 中,更提出了一整套以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心的救国方略,使众多国人特别是有识志士从闭关锁国的睡梦中警醒,成为嗣后发动洋务运动的划时代号角。六十卷本的《海国图志》还曾传入日本,几年之内,翻印和翻译的刻本就达22种 (一说21种) 之多,在朝野上下广为传播,对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时,在湖南先后涌现的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等改良务实人才群体,在近现代涌现的黄兴、蔡锷、宋教仁、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革命领袖群体,还有历代涌现的张仲景、魏华存、怀让、怀素、辛弃疾、李东阳、齐白石、杜心武、田汉、沈从文、贺渌汀、丁玲等各界文化名人和志士豪杰群体,他们的成长,都与接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分不开,并对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湖湘文化不仅造就了湖湘地区的人才与事业,还造就了影响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人才与事业; 不仅过去是这样,今后还将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研究开发以忧国忧民、经世致用和敢为天下先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湖湘文化,为现实服务,为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这是大有可为的宏伟事业,是十分重要的。至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糟粕,诸如自我陶醉的排外思想,同室操戈的乡党作风,对专制主义统治的愚忠,对八股试士取士奴化教育的盲从等,在近现代史中均可见到,也给后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通过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认真加以清除的。 现在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无数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既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深入研究开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抒发人民智慧,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体制、政策和举措,更好地开拓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盛世修典不仅在于述备前人功绩,更在于总结前人经验,传承前人成果,汲取前人教训,发展前人灼见,以为后世范。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一丛绚丽多姿的奇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湖湘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出版,虽不能说已经完美无缺,但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开发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工具书,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我还认为传承文明乃积德善举,湖南开源置业有限公司为这部辞典的出版提供了经费,今后还将支持湖湘文化产业促进会开展活动,以加强文化建设促产业发展,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 是为序。刘正 2005年9月1日于长沙 |
☚ 湖湘文化大辞典︱前言 湖湘文化大辞典︱附录一: 湖南历代进士科第年里综表 ☛ 00012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