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宥

(一) 宽宥犯罪者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郑玄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雠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过失,若举刃欲斫伐而轶中人者; 遗忘,若间帷薄,忘有在焉者,而以兵矢投射之。”《孔子家语·刑政》:“孔子曰:‘成狱于吏。吏以狱之成告于正; 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大司寇听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于狱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亦泛指赦罪。《全唐诗》二六四顾况《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圣代逢三宥,营魂空九迁。” (二) 周法规定: 王、公家族之人犯法,宽恕三次后再施刑罚。《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三宥

又称“三侑”。秦代称“三环 (读作原)”,汉称“三原”。中国古时犯人可以得到宽大处理的三种情况。一是不识,即因不知法而犯罪 (一说不识即不审,即因错误而犯,例如将乙当作甲而误杀之);二是过失,即因疏忽大意而犯罪;三是遗忘,即因忘记法律的规定而犯罪。对于上述三种情况,可以给予赦宥,不追究刑事责任。

三宥

三宥

罪犯的3个可以减刑的条件。《周礼·秋官司寇》:“司刺: 掌3刺、3宥、3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 三刺   三就 ☛

三宥

又称“三侑”。汉称“三原”。指得以减免刑罚的三种情况。源出于《周礼·秋官·司刺》。一曰不识(无知而犯,一说不审而犯)、二曰过失(因疏忽大意而犯)、三曰遗忘(知而忘记)。一说三宥为三次宽恕。《管子·法》中说“三侑”系王公家族犯罪须在三次宽宥后决定刑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