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化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害虫 害虫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三化螟yellow rice borer钻蛀水(旱)稻茎的专食性害虫。学名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异名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中国分布北限为江苏连云港、河南辉县、陕西汉中盆地北部,秦岭南麓。为南方稻区主要害虫。专食稻,也偶食害野生稻,造成枯心苗、白穗,严重时几乎颗粒无收。
![]()
三化螟 发生规律 其生长发育受食物、气候因子、栽培制度和水稻生育期等的影响。 食物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取食稻花的1~2龄幼虫,龄期为3~4天;取食稻茎的为4~5天。全以圆秆期稻茎为食的幼虫,多数只有4龄,全以分蘖期稻茎为食的,5龄虫增多。分蘖期营养条件有利于三化螟缩短发育期和提高化蛹率,穗期营养欠佳,能延缓发育期和降低化蛹率。温、湿度不适宜,也会延长龄期,增加龄数。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6℃以上有效积温约450日度。南亚热带稻区,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0℃以上,年生10~12代。中国各稻区年均温在15~24℃之间,分别年生2代乃至6~7代。云南开远常年2月下旬均温已达16℃,比广州升温早,但其雨量较少,不能满足化蛹需要,春季始蛾期反比广州迟,也比广州少一世代。低温、湿度与越冬幼虫死亡率的关系相比较,有时湿度的影响更大,例如,绿肥田稻茬中越冬幼虫在—10℃下经10天,只死亡30%左右;麦田土面稻茬中的,死亡约80%;冬种田土面稻茬,经风吹日晒,十分干燥,其中越冬幼虫几乎全部干死; 埋于上下的稻茬,因湿度大,易霉烂,越冬幼虫亦全部死亡; 只有半露半埋稻茬中的幼虫能部分存活。 在水稻栽培制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年度间气候的变化,是影响种群消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越冬幼虫化蛹期间生理活动旺盛,耗氧量大,如连续阴雨,使稻茬加速腐烂,破坏了三化螟的安全化蛹场所,易造成缺氧窒息和被病原微生物寄生,死亡率极高。干旱年份,春耕沤田进度慢,越冬幼虫在耕沤前羽化的数量多,发生量就大。产卵盛期如遇台风暴雨,稻叶上的卵块会部分脱落,未脱落的,孵化率亦下降。盛孵期遇暴风雨,初孵幼虫侵入率下降。 栽培制度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三化螟的消长是随水稻栽培制度的演变而演变的。在水稻栽培制度比较单纯的情况下,全年不能每代均获得充分的食料,因此有时下一代发生量比上一代少; 在水稻栽培制度复杂,单季稻和双季稻并存,早、中、晚稻混栽的情况下,全年各代都有充分食料,能顺利繁殖,发生就多。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南方稻区,普遍进行改制,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早、中、晚稻大面混栽,三化螟更为严重。70年代后期,部分地区(如成都平原、汉中盆地)淘汰双季稻,恢复单季稻,或扩种纯双季稻(如华中稻区),三化螟害随即下降。 蚁螟侵入率高低,随水稻各个不同生育期而不同,一般分蘖期侵入率达50%左右; 圆秆拔节期,有多层叶鞘紧包茎秆,蚁螟不易蛀孔,侵入率仅7.5%,甚至为0。孕穗期稻穗日渐膨大,柔嫩的剑叶鞘外露,蚁螟易于侵入,剑叶鞘裂开时,蚁螟直接从裂缝中侵入,侵入率达50%左右; 抽穗期穗颈不断伸长,组织渐硬,侵入率又下降至15%左右。乳熟期穗颈老化,停止伸长,侵入率在3%以下。至于茎秆柔软的籼稻品种,生长期较短的早稻、中稻品种,分蘖期、圆秆期、孕穗期互相交错重叠,特别是主茎与分蘖生育期不整齐的稻田,无明显一致的圆秆期,蚁螟仍能侵入为害。生育期长的品种,圆秆拔节期长,抗螟能力也强; 同一晚粳品种,作单季稻时,生长期长,圆秆期长而整齐,抗螟力强,侵入率低; 如作为双季后作稻,受气候与日照的限制,生长期缩短,圆秆期也缩短,且不整齐,抗螟力下降,侵入率就高。这就为药剂治螟选择重点防治对象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天敌控制 三化螟的天敌,卵期有稻螟赤眼蜂、长腹黑卵蜂、等腹黑卵蜂等。在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稻区有螟卵啮小蜂,寄生率很高,晚稻无须施药防治。幼虫和蛹期有各种寄生蝇、茧蜂、绒茧蜂、姬蜂以及线虫、细菌和真菌等寄生; 蜘蛛、蚂蚁、青蛙等捕食螟蛾和幼虫,对减少虫口,都有一定作用。 预测预报 根据剥查各种水稻类型田中幼虫的化蛹率,以不同化蛹率的日期,加蛹的历期,螟蛾交配产卵历期和卵的历期,可以估算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及蚁螟孵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这是测报发生期的基本方法。发生量预报,可根据越冬幼虫化蛹期间雨量的多少,各种水稻类型田的比重,螟虫的繁殖率、死亡率、侵入率,以及虫源分布田面积等资料,进行分析,预报发生量的等级。 防治方法 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选用生长期长短适宜的水稻良种; 及时春耕沤田,处理稻茬,减少越冬虫口; 及时栽插,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于三化螟为害的生境。保护天敌。选用氧乐果、杀螟硫磷、喹硫磷、杀螟丹、戊菊酯、杀虫脒、杀虫双、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喷雾、泼浇或撒毒土。防治枯心可在孵化高峰时用药; 防治白穗,在孵化始盛期以后,“破口吐穗”时用药,效果最好。 三化螟paddy stem borer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东亚,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分布于华东(含台湾)、华中、华南、西南及陕西、甘肃两省。寄主为水稻。成虫翅展18~28 mm,前翅近三角形,中央有一小黑点,外缘有7~9个小黑点。雄蛾灰褐色,前翅顶角有一黑褐斜纹,雌蛾黄白色,前翅近外缘黄色较深,体较雄蛾大,腹部亦较粗。末龄幼虫体长14~15 mm,头宽1 mm,淡黄绿色,前胸背板后缘中线两侧各有一新月形斑。中国一年发生2~7代,以末龄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产卵有趋嫩绿茂密的习性,卵产于叶片上。幼虫孵化后蛀茎为害,造成枯心白穗。老熟后爬至稻茎基部做茧化蛹。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春耕灌水,以减少越冬虫源;调整水稻播种期,避过蚁螟侵入危险的生育期;掌握蚁螟盛孵期施药,可减轻危害。 三化螟 1.♂成虫 2.♀成虫 3.幼虫 三化螟 三化螟sanhuamingTryporyza incertula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雌蛾较大,长约1.2~1.3厘米,呈黄白色,前翅淡黄色,长三角形,中央有1个极为显著的黑点,腹部末端具有1小撮绒毛,呈黄褐色,均有别于二化螟;雄蛾较小,长约0.8~0.9厘米,灰白色,前翅灰褐色,中央也有1个不太显著的小黑点,近前缘处有1条褐色斜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全年可发生2~7代,山东、河南一带,每年发生2代,在长江流域每年发生3代,故称三化螟,也有发生4代的。广东、台湾等省,每年可发生6~7代。完全变态。雌虫喜在稻叶上部产卵,卵块上常落有黄褐色绒毛。秧田期和移栽后,幼虫即蛀入稻茎食害。幼虫体黄白色,两头略尖。在蛀入稻茎前,先沿稻叶爬至叶先端,再吐丝下垂到水面,最后钻入稻茎。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或白穗。一般1只幼虫为害1株水稻。由于幼虫食性专一,仅为害水稻,以幼虫在稻根处越冬。成虫喜于夜间活动、交配、产卵。有趋光性。
☚ 玉米螟 棉铃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