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公sān gōng汉代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泛指高级官员。李逢古《再赴襄阳辱宣武相公贻诗》:又据三公席,多惭四老祠。 三公 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以丞相 (大司徒)、太尉 (大司马)、御史大夫 (大司空) 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魏晋南朝及北魏北齐隋多沿此称,唯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魏晋以后多为荣衔,或为赠官,无实职。 ☚ 大良造 三师 ☛ 三公sān gōng汉代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韩愈《永贞行》:“董贤三公谁复惜,侯景九锡行可叹。” 三公泛指朝中高官。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三公只作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三公三个最高官衔的合称。历代名称不一。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见《尚书·周官》。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西汉以丞相 (大司徒)、太尉 (大司马)、御史大夫 (大司空) 为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唐、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明清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仅用作大臣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三公(1次) 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为三公。~穆穆《大》 三公sān gōng古代朝廷中三个尊显官职的合称。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又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后代具体的官职虽屡有改变,但“三公”之名一直延续。《大招》:“三公穆穆。” 三公sāngōng指公开、公平、公正(或公道)。例如:“为了保证这种新型经济联合体健康发展,无锡市经济领导部门要求集团的企业正确处理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实行‘三公’。”(《人民日报》1986.6.7)“交易所制度有助于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中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交易所保证‘三公’市场原则的实现。”(《深圳特区报》1989.8.28)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二) > 三公2 三公2 sāngōng 星宿名。共三星,在謁者星東北,屬太微垣。《晉書·天文志上》:“謁者東北三星曰三公内坐,朝會之所居也。”《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謁者東北,内坐朝會之所居也。”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三公 三公 sāngōng 星宿名。共三星,在北斗杓南,屬紫微垣。另有三星名三師,在北斗魁第一星西,亦屬紫微垣。舊籍所載方位和占驗完全相同,實誤。《史記·天官書》:“中宫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張守節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爲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爲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師,占與三公同。”參見陳遵嬀《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册第三編第四章一。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三公 三公 sāngōng 星名。五諸侯五星之第三星。詳本類“五諸侯”。 百姓、布衣、草民、贱民、黎民、黎庶、匹夫、平民、黔首、庶民、众庶;达官、大吏、鼎臣、鼎辅、鼎贵、官吏、官僚、官绅、官员、贵族、权臣、权贵、三公、王公、显贵、长官、重臣、宗臣○百姓bǎi xìng(名)众民:黎民~|不管~死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点灯| 陛下要为~着想啊。 ○布衣bù yī(名)古时指平民(平民穿布衣):~出身|~之交。 ○草民cǎo mín(名)平民:村野~| 区区一~|市井~。 ○贱民jiàn mín(名)旧时指社会地位低下,没有选择职业自由的人:卑微~|被视为~。 ○黎民lǐ mín(名)〈书〉百姓;民众:~百姓|天下~|除强暴,救~|天下和平,~康宁。 ○黎庶lí shù(名)黎民:~涂炭|恩及~|上报国家,下安~。 ○匹夫pǐ fū(名)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之勇 |天下兴亡,~有责|~匹妇 |~不可夺志|~无罪,怀璧其罪。 ○平民píng mín(名)普通老百姓:~百姓|过着~的生活。 ○黔首qián shǒu(名)古代指老百姓:焚百家之言,以愚~|哀哀~,不得喘息|上至公卿,下至~|天下初定,~未安。 ○庶民shù mín(名)〉〈书〉平民;百姓:拿起刀枪是豪杰,背起锄头是~|~文学。 ○众庶zhòng shù(名)众民;百姓:不顾~|利民萌,便~。 ●达官dá guān(名)指职位高的官吏:~贵人|~显贵|~要人。 ●大吏dà lì(名)指职位较高、独当一面的地方官:封疆~。 ●鼎臣dǐng chén(名)重臣;大臣:一代~|~云亡,梁木斯坏。 ●鼎辅dǐng fǔ(名)执政的大臣:~之任| 自居~。 ●鼎贵dǐng guì(名)显赫尊贵之人:当朝~|名闻~。 ●官吏guān lì(名)旧时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高级~|地方~|天高皇帝远,~们都在中饱私囊。 ●官僚guān liáo(名)官吏:~主义|~资本|~作风|高级~|新式~。 ●官绅guān shēn(名)官吏绅士:上海的~|依靠~。 ●官员guān yuán(名)担任较高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高级~| 中央~|地方~|上自~下至百姓都得为国尽忠。 ●贵族guì zú(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里统治阶级的上层,享有特权:奴隶主~|这是~的特权|他出身~家庭。 ●权臣quán chén(名)掌握大权而专横的大臣:~祸国|~用事|~当道|~秉政,忠良遭贬。 ●权贵quán guì(名)旧社会里居高位、掌大权的人:不事~|安能摧眉折腰事~|结交~|赫赫有名的~。 ●三公sān gōng(名)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之尊|~九卿制。 ●王公wáng gōng(名)王爵和公爵,泛指显贵的爵位:~大臣|~大人|~贵人。 ●显贵xiǎn guì(名)旧时指做大官的人:名流~|达官~|名门~|高官~。 ●长官zhǎng guān(名)官吏的泛称:面见~|高级~|警察局的~|尊贵的~。 ●重臣zhòng chén(名)权臣:国家~|当朝~|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骚客|元老~。 ●宗臣zōng chén(名)世所敬仰的名臣:一代~|朝之~。 三公sān gōng周代,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博、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6)。《敬姜论劳逸》: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同三公、九卿熟习、了解土地上生长的五谷。《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於陵子仲辞去三公的高官,替人家干活。《三槐堂铭》;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我的子孙必定有做三公的。 高官 高官绂冕 达官(~贵人) 达僚 达仕重官 尊官 穹官 蝉冠 蝉冕 蝉珥 显仕 显官 显宦 通宦 通官 通阶 红顶 金绶 金珰 金张 衮衣绣裳 ☚ 小官 大夫 ☛ 三公中国古代王朝中三种高官的代称,历代所指不同。周代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一说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后又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要务的最高长官。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晋南北朝各代皆同之(北周除外),但职权渐轻。隋、唐以后仍沿此称,惟己无实权,仅是授给高官的虚衔。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也仅是用作赐与大臣的最高荣誉衔。 三公 三公佐皇帝掌理国家军政的二位高级官吏的通称。始于商殷。此后 ‘三公’ 之称历代相沿。初为执政官,后为最高的荣誉衔。三公的名称各代也不一致,有司马、司徒、司空,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有太师、太傅、太保。《史记·殷本纪》: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资治通鉴·周纪》: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秦纪》: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因之。”《晋书·职官志》: “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也。……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汉历魏,置以为三公。” 《旧唐书·职官志一》: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定令: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旧唐书·职官志二》: “太尉、司徒、司空各1员。〔谓之三公,并正一品。魏、晋至北齐,三公置府僚。隋初亦置府僚,寻省府僚,初拜于尚书省上,唐因之。武德初,太宗为之,其后亲王拜三公,皆不视事,祭祀则摄者行之〕。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大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扫除。” 《元史·百官志一》: “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1员,正一品,银印。” 《明史·职官志一》: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清史稿·职官志一》: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 ☚ 撒答剌欺提举司提控案牍 三师 ☛ 三公 三公官名。中国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荣誉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官的称呼,历代颇异。周代有三公,但所指不同。《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周礼》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其对中央政务负有全面指导之责,且负责指导、辅政、监护国王,在国王年幼时可单独或共同代行王权。秦代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与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与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因尚书台上升为政务中枢,三公被架空,仅 “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传》)。魏晋南北朝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皆沿东汉之制,位高而权轻,备皇帝顾问而已。隋、唐、宋、辽亦沿东汉之制,唯不常置,以之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职。明、清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最高荣誉衔加于某些大臣。 ☚ 太宰 司徒 ☛ 三公官名。周代三公:一说为司徒、司马、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是分别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唐宋以后成为表示荣宠的虚衔。 三公sān gōng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唐宋沿此称,惟已无实际职务。明清以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本草纲目 ·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月令》: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三公sān gōng三公是最高级的辅政官,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一样。 1、指太师、太傅、太保。《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帮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一职为官。" 2、指天子之相。《公羊传·隐公五年》:"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于内。"当时,周天子和诸侯国,常以丞相、相国等为三公。 3、指司马、司徒、司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4、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初以此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5、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中丞为大司空。王莽时沿置。《汉书·王莽传》:"太保后承承阳侯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汉官仪》曰:"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6、指太尉、司徒、司空。《后汉书·百官志》:"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赐三公帛五十匹,九卿、二千石半之。"《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北齐,皆置太尉、司徒、司空,但不再是行政长官,而是名誉宰相,无具体职掌,很少参与朝政;多作为加官赠官,有时也做皇帝的顾问,或参与庶务。隋设三公位,但常无其官。唐也置。北宋用作加官,辽金置,位次三师。元不仅置,而且极滥。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做为加衔。 三公❶辅佐帝王掌握军政大权的高官。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后期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三公官名合称。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为司徒、司马、司空的合称。西汉成帝以后,为大司马、丞相 (大司徒)、御史大夫 (大司空)的合称。东汉以后,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其为三司。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沿之。只有北周时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三公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惟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 三公(1) 秦汉时以丞相(大司徒)掌政务,太尉(大司马)掌军事,御史大夫(大司空)掌监察,合称三公。东汉时号称以太尉、司徒、司空并合称三公。但实权掌握在尚书台,三公仅为宣美教化、典调阴阳、坐而论道之官。两汉三公均开府置属官。丞相的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包括丞相史、丞相少史、西曹、东曹、集曹、奏曹、议曹、户曹、侍曹、辞曹、法曹、贼曹、决曹、金曹、仓曹、主簿、令史、计相、大车属、从事史)。丞相转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相后,丞相司直、长史则称为司徒司直、长史。东汉时司徒的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西汉太尉的属官极少,有时并入丞相府,其本身亦或置或不置。东汉太尉则常与太傅录尚书事,于是西汉丞相的曹属多转归太尉,有长史、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閤主簿,令史(閤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典各曹文书令史)、御属。西汉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丞(御史丞、御史中丞),出监郡国或军事者(监御史、监军御史),侍御史(给事殿中),尚玺持书者(符玺御史、治书御史、治书侍御史、持书侍御史),绣衣直指,掾属(御史大夫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御史中丞从事)。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时置长史,中丞则转为御史台的主官。东汉时司空的属官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2) 北魏、北齐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三公与三师二大、丞相、开府仪同三司并为诸公,与两汉时的三公不同。(3) 隋唐、五代、宋初、辽(南面官)、金均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无府亦无僚属,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无合适人选则阙,名义上职务是参议国之大事,实际上,只是加官或赠官。(4)北周时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特示尊崇,无职事。元明清同北周之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大臣最高荣衔,合称三公。 三公❶宋前期太尉、司徒、司空之总名。 职源与沿革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始于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后汉书·百官志》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