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根
【名称出处】:《岭南草药志》 【概况】: 异名 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 基源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的根。 原植物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 余项参见“白帽顶”条。 。【化学】: 含酚类,氨基酸、鞣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6 【药理】: 本品0.5%~1%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中1天,死亡率分别为40%~66%和34%。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情况(浙江卫生实验院寄生虫学研究所)1965; (3) 【药性】: 性味 微苦、涩,平。 ❶ 《岭南草药志》:“微涩、微苦,平。” ❷ 江西《草药手册》:“苦、涩,平。” ❸ 《广西中草药》:“微苦、涩,平。” ❹ 《香屯中草药手册》:“微苦,微寒。” ❺ 《福建药物志》:“苦,平。” ❻ 《“湖北中草药志》:“甘、淡平。” 功效 清热,利湿,固脱,散瘀。 主治 肠炎,痢疾,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妊娠水肿,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痹痛,狂犬咬伤。 ❶ 《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❷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❸ 《丰顺常用中草药》:“柔肝活血,清热去湿,收涩固脱。” ❹ 《广西中草药选编》:“治慢性肝炎,子宫下垂,脱肛,白带,小便混浊,疝气,产后风瘫。” ❺ 《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固脱,消瘀。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痹,耳内流脓。” ❻ 《福建药物志》:“治肝炎,胃痛,风湿关节炎,腮腺炎,白带,产后风,结合膜炎,目翳,跌打损伤。” ❼ 《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服或与鸡肉、或猪骨头、或瘦肉煲服:治白带过多、肾虚腰痛;水煎服治肝硬化腹水,痢疾,跌打损伤。” ❽ 《湖北中草药志》:“用于肠炎,便血,妊娠水肿,扁桃体炎,狂犬病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浸汁滴耳。。【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妊娠水肿:白背叶根、相思豆全草(去掉种子)、大枫艾各500g。加水没过药面,煎3次,浓缩后加糖适量,使成3000ml,每次30ml,日服3次。” ❷ 《岭南草药志》:“治淋浊:白背叶根15g,茯苓10g,茯神12g。水煎,空腹服。 ” 单方应用 ❶ 《闽南民间草药》:“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白背叶根30~60g,猪肝60~120g。水适量炖服。” ❷ 《岭南草药志》:“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 ❸ 《广西中草药》:“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15~30g,水煎服。” ❹ 《福建中草药》:“治瘰疬:白背叶干根60g,瘦猪肉适量,水煎服。” ❺ 江西《草药手册》:“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60~90g,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1剂,连服7日,以后每隔7日服1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