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背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背叶

【概况】:

异名 白帽顶、白膜叶(《岭南草药志》)。

基源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的叶。

原植物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密被星状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1.5~8cm;叶片宽卵形,不分裂或3浅裂,先端渐尖,基部圆形,长4.5~15cm,宽4~14cm,两面被星状毛及棕色腺体,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

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雌穗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约15cm;花萼3~6裂,外面密被茸毛;雄蕊50~65枚,花药2室;子房3~4室,被软刺并密生星状毛;花柱短,2~3。蒴果近球形,长约5mm,直径约7mm,密生软刺及星状毛;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mm,黑色,有光泽。

花期6~7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99页.图292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林边、路旁或灌丛中。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越南也有分布。

。【化学】:

枝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水杨酸甲酯。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6

【药性】:

性味 微苦、涩,平。

❶ 《南宁市药物志》:“寒。”
❷ 《丰顺常用中草药》:“苦、涩,平。”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涩,平。”
❹ 《福建药物志》:“苦,平。”

功效 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

主治 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湿疹,疖肿,蛇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❶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利水,祛风湿,止痛,治淋浊,痔疮,跌打,蛇伤。止痒,消肿。


❷ 《丰顺常用中草药》:“外伤出血,可用叶研粉,外撒伤口,跌打扭伤用鲜叶捣烂外敷。”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❹ 《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止痛,解毒,止血,治淋浊,胃痛,口疮,痔疮,溃疡,跌打损伤,蛇咬伤,外伤出血。”
❺ 《福建药物志》:“解毒,止血。治蜂窝组织炎,外伤出血,湿疹。”
❻ 《广西民族药简编》:“捣烂敷患处治乳疮,研粉敷患处治无名肿毒、疮疡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滴耳。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白背叶合剂(《广西中医》)治上消化道出血:Ⅰ号白背叶合剂:白背叶75g,扶芳藤75g,水煎浓缩至500ml,1日3次,每次30~50ml;Ⅱ号白背叶合剂;白背叶70g,五倍子30g,水煎浓缩至500ml,1日3次,每次30~50ml。

❷ 江西《草药手册》:“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适量,酒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岭南草药志》:“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纱布蘸水拭抹患处,1日3次,连抹2天。”
❷ 《岭南草药志》:“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搓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
❸ 《福建中草药》:“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
❹ 江西《草药手册》:“治溃疡:白背叶鲜品捣烂,以麻油或菜油调敷。”
❺ 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跌打伤:鲜白背叶捣烂,外敷。”
❻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中耳炎:白背叶30g,加水250ml,煮2小时,去渣。用消毒纱布过滤3次,清液冷却后加入防腐剂。

先以白醋洗耳,擦干后滴入药液。每日3次,每次3~4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