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发展现状
泸州市农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旧中国生产力却极其低下。1949年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计)仅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2元,贫富悬殊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2.29亿元,年均递增5.3%。1957年以后出现波折,到1978年农业总产值仍达4.81亿元,比1957年增长55.27%,年均增长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2.0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比1978年增长98.94%,年均增长6.45%。其中种植业69 282万元、林业5 720万元、牧业33 420万元、副业10 531万元、渔业1 471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8.94%、63.59%、1.7倍、1.93倍、1.39倍。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6.7%下降到51.45%,林牧副渔比重则由33.3%上升为48.55%。1990年粮食总产达179.18万吨,全市人均占有量409公斤,超过全国、全省水平。市辖泸县已列入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全国百个产粮大县之一;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均列入四川省的商品粮基地县。
农业综合开发迈出新步伐。
❶深度开发中低产田土,发展“吨粮田”、“双千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❷广度开发荒地、荒坡、荒山、荒水;
❸大力发展副产品加工业。北部丘陵地区的泸县、合江、纳溪、市中区是稻谷丰产片区,南部山区的叙永、古蔺县是旱粮主产区。泸县、合江、纳溪县是全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1990年3县出栏肉猪172.05万头,占全市总量的78.32%,户均出售肉猪2.48头,除自食外,大量远销华北、华东,或加工成品出口。合江、纳溪、叙永、古蔺4县又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县,既有林业部和四川省林业厅投资兴建的联营工程,也有联合国粮援工程和世界银行贷款工程。全市速生丰产林已造9.33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34%。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5县1区都建立有各具特色的水果生产基地。尤以合江荔枝、泸州龙眼闻名省内外。合江荔枝比广东的荔枝晚熟,被国家定为全国晚熟荔枝基地。泸州龙眼在省内享誉甚高,又是我国红桔向东欧出口的基地。纳溪枇杷、叙永樱桃、古蔺李子,均在市场上有相当竞争能力。叙永、古蔺两县与云贵毗邻,从1976年开始种植烤烟,1990年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1.8万吨,是四川烤烟生产的重要基地。1986年以来,叙永烤烟已连续5次获得全国“金杯奖”,为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此外,还有席草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商品鱼生产基地等。
“科技兴农”取得新的成效。“七五”计划期内,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围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粮食作物为重点,兼顾经济作物,开展了良种选育、改进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试验示范,共组织实施省、市“星火计划”项目18项(省级10项、市级8项),其中1990年“星火计划”项目增产粮食4 560万公斤,新增产值近亿元,新增利润1 850万元,节约外汇48万美元。全市还建立省、市、县级科技示范乡22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20个。1990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星火科技培训班225期,培训专门人才10 384人(次),辐射培训15万人(次),印发资料11.64万册(份)。为了加强科技兴农的领导,建立健全基层科技体系,全市已配备科技副县长2人、科技副区长28人、科技副乡长110余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乡镇企业起始于合作化时期。过去受“左”的影响,发展十分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获得了大发展。1990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59 065个(其中乡办2 027个、村办2 497个、联户办2 876个、户办51 663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7亿元,从业人员22万人,年支付工资总额1.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17亿元,总收入12.4亿元,上交税金5 091万元。有采矿、建筑、食品加工、酿酒、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40多个行业,主要产品36种,出口创汇产品有猪鬃、白厂丝、草席、抗衰保健茶、曲酒等。已创省级先进乡企业1个,“公爵酒”荣获中华国产精品“羊年杯”金奖,16个酒类产品获部名、优酒称号。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❶坚持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1988年春开始试点,到1990年已改队建社24 000个,占应建社的99.6%,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8%,签订各种类型承包合同89万份,还有75个乡推广“两田制”,2个乡试行“三田制”;
❷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已有46个区一级组建了水利、农机、畜牧兽医站和庄稼医院。30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经、农技、畜牧、兽医站和植保专业队,不少区、乡农民群众自办的各种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泸县喻寺区的“良种仔猪技术协会”,为养猪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年运销仔猪22.5万头,成为闻名云、贵、川的专业市场。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村合作基金,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1990年,全市已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200余个,占应建乡镇数的56.3%,集资总额3 171万元,融资总额3 107万元,用于种养业的专项投入达1 192万元,占各项投入的44%。
泸州市整个农村经济还处在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起步阶段,农产品的商品率目前仅有50%左右,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91元,离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增产增收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