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二) 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 (二) 高级社的收益分配   (一) 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主要是按落实分配大包干和粮食及其他实物按劳分配加照顾的政策。收益分配工作坚决地贯彻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原则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实物分配的中心是粮食。粮食的分配首先是包国家征购。年初,生产大队按国家下达的 “三包” (包产、包购、包销) 任务与扣除“三需” (人吃、马喂、籽种) 之后余粮的比例,计算出各生产队应承担的征购指标,下达到队。然后是生产大队提取机动粮。提取的办法,有的是生产队包干任务内的余粮全部上交,有的是提取生产队超产粮的30%左右。机动粮由大队统一掌握用于以丰补歉,这两项包干任务一经确定,分夏秋两季兑现,年终找齐。生产队多产不多要,少产不少要。上交国家和大队剩下的部分,由生产队分给社员。
在经济管理和现金分配方面也普遍推行了 “三包”。按照财务收支计划,一是包农业税。大队依照土地划等级评分的办法分摊,生产队包干缴纳。二是包费用。生产队的生产费和其他开支由队自负,生产大队统一开支的生产费和管理费,由生产队照包产数分摊。三是包积累。在三年困难时期,生产大队一般不提公积金。但为了维持大队主办的少量集体福利事业,尤其是保证对烈军属、五保户和困难户的照顾,按实际需要确定全大队应提公益金数额,由生产队照比例分摊。生产队的现金收益在完成“三包”任务和适当提留积累之后,按劳动工分全部分给社员。
人民公社由于其体制上的缺陷,并没有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加之三年自然灾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衰退,收入水平下降。农民从集体经济获得的人均分配收入1961年为87.9元,1965年下降为86.8元,1965—1977年的13年间,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天津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只增加了16.1元,年均年递增率仅1.4%。这样的收入水平,多数社队除开支农民基本生活消费外,只能维持农业的简单再生产。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社队占相当比例 (见表8-1-3)。

表8-1-3 全市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收益分配


单位: 万元

年份总收入其 中总支出其中
生产费
税金集体积累其 中社员分配超分配平均分配
收入(元)
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公积金公益金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21 020
29 022
28 030
32 148
28 876
30 547
31 652
43 473
37 874
46 375
48 044
47 286
60 764
66 123
63 717
79 203
105 558
85 272
83 388
84 338
88 638
14 865
18 107
17 927
21 836
19 657
22 028
21 740
33 985
26 594
32 914
34 286
29 887
38 408
38 930
27 529
32 720
43 290
42 367
39 414
33 713
43 378
3 340
6 991
7 223
6 660
6 183
6 627
7 222
7 900
9 217
12 535
13 657
18 233
19 272
24 315
31 482
33 094
40 108
29 102
29 396
33 306
33 663
7 965
8 222
7 808
8 391
9 479
9 921
10 799
11 976
13 645
13 967
14 555
15 326
18 805
21 300
22 852
30 686
44 641
34 895
35 583
39 178
36 851
7 127
7 626
7 531
7 936
9 942
9 137
9 874
9 824
12 052
12 893
12 960
14 149
17 187
19 901
21 571
27 411
37 290
29 652
30 269
31 917
34 665
1 379
1 930
1 730
1 170
901
1 269
1 188
1 391
1 963
1 505
1 608
1 724
1 900
2 015
1 955
3 402
5 332
2 996
2 798
2 790
2 025
2 398
3 940
1 999
2 737
1 867
2 070
2 599
5 497
2 860
5 232
5 897
4 643
8 013
7 926
6 705
11 130
16 804
11 497
9 200
8 740
9 023
1 865
3 117
1 505
1 885
1 324
1 515
1 822
3 188
2 345
3 755
3 966
3 305
5 066
5 602
4 878
7 624
10 146
7 291
6 351
5 758
6 129
297
542
372
604
412
437
479
642
447
606
850
762
1 079
1 105
868
1 206
1 604
1 281
1 067
1 151
1 500
943
14 773
16 771
19 706
16 616
17 386
17 086
24 088
19 720
25 682
25 996
25 606
31 645
34 438
31 989
34 011
38 955
37 999
37 193
39 251
45 098
152
-157
378
-144
-13
99
20
-521
314
11
13
13
-101
-444
-216
26
174
2 115
1 386
2 621
4 359
41.6
65.9
75.6
87.9
67.8
66.6
63.7
86.8
68.9
87.8
86.7
82.9
73.8
99.8
93.7
100
112.9
93.8
106.6
102.9
127.3
☚ (二) 高级社的收益分配   四、农村改革以来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 ☛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吉林省在1958年9月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开始,实行政社合一,一级管理,一级核算的公社所有制。1959—1961年,对公社所有制进行调整,改为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核算集体所有制。1962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又由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多变,政策不稳,加上3年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和收入出现大滑坡。1960年,全省粮食产量为394.7万吨,比1959年减产25%,1960年农业总产值为7.6亿元,比1959年减少25%。1958—1962年的“二五”期间,粮食总产量为2 285.79万吨,每年平均产量为457.158万吨,比1953—1957年的“一五”期间的总产量2 571.92万吨,每年平均514.384万吨,分别减少286.13万吨,57.22万吨,减产幅度为11.1%。农业总产值,“二五”期间为61.9亿元,每年平均为12.3亿元,比“一五”期间的64.7亿元,每年平均12.9亿元,分别减少2.8亿,5 663.4万元,减收幅度为4.38%。经过从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粮食产量,到1965年达到525.1万吨,农业总产值为14.2亿元,接近和达到“一五”时期的最好水平。“文化大革命”十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遭到批判,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处于混乱状态,加上大寨评工记分办法的推广和“穷过渡”,严重挫伤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集体收入呈现时起时伏,时升时降,波动不稳,缓慢增长的状态。1976年,粮食总产量为755.5万吨,比1965年的525.1万吨增长47.4%,年均增长4.74%,农业总产值1976年为29亿元,比1965年的14.2亿元增长104.1%,年均增长10.1%。从1978—1982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农村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先是推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进而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广大社员和干部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农业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198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 000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6.2亿元,突破了历史最好水平。
这20年间,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问题,也呈现着极其复杂的状况。
❶集体费用开支增加过猛,其幅度大于集体收入的增长幅度。人民公社集体收入,1958年是8.8亿元,1982年是43.29亿元。1982年比1958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6.9%。集体费用支出,1958年为2.38亿元,1982年为14亿元。1982年比1958年增长5.9倍,年平均增加7.7%。费用增加幅度,比收入增长幅度高出0.8个百分点;
❷农业税逐年降低。1958年农业税占总收入的15.1%,后逐渐降低,到1982年降到4%左右;
❸集体提留,随着政策的变动而时高时低,除建社开始的两年较高外(1958年占总收入的11.8%,1959年为13.6%),基本趋势是逐渐降低,到1982年降为占总收入的7.3%;
❹社员分配。人民公社建社初期,在低收入水平上,略有增加,1961年人均收入为82元,比1958年的46.4元,增加73%。“文化大革命”期间,始终徘徊在60—90元,最高的1967年人均收入为94元,最低的是1972年,为66元。直到1977年才恢复到1961年的水平。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逐年增加,1982年达到人均收入178元的水平(表8-3-2、表8-3-3)。

表8-3-2 农村人民公社1958—1982年收益分配情况统计

项目
年度
总 收 入农业收入
(千元)
林业收入
(千元)
牧业收入
(千元)
副业收入
(千元)
渔业收入
(千元)
其它收入
(千元)
金 额
(千元)
比上年增减
%
1958881 68021.7738 400    143 280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 072 920
929 020
1 186 740
1 119 974
1 206 737
1 186 209
1 358 284
1 690 091
1 856 246
1 849 786
1 625 433
2 100 808
2 104 155
-13.4
27.7
-5.6
7.8
-1.7
14.5
24.5
9.8
-0.3
-12.2
29.2
0.2
-14.0
873 380
724 370
924 370
928 256
1 012 348
994 364
1 151 344
1 435 839
1 559 965
1 558 656
1 329 133
1 763 903
1 749 614
7 020
6 510
3 680
4 224
4 871
34 340
27 410
23 850
35 083
31 579
109 190
112 020
170 980
116 536
126 529
3 590
4 570
5 360
6 216
3 313
45 400
54 140
58 500
29 659
28 097
191 840
206 940
254 252
296 281
291 130
296 300
336 905
354 54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 810 388
2 322 720
2 477 235
2 634 582
2 284 987
2 545 698
3 039 881
3 200 088
3 317 746
3 736 543
28.3
6.7
6.4
-13.3
11.4
19.4
19.4
5.3
3.7
12.6
1 391 442
1 938 621
2 087 094
2 275 286
1 893 076
2 017 303
2 490 876
2 640 837
2 785 878
9 089
7 725
15 121
13 552
17 804
19 636
21 055
23 091
31 536
51 608
41 050
63 417
64 669
80 521
95 644
81 590
107 274
79 769
326 457
287 915
264 734
244 209
243 396
349 008
359 361
359 268
329 547
1 093
1 438
1 014
1 251
1 767
1 243
842
790
1 337
30 699
45 971
45 855
35 615
48 923
62 864
66 738
104 828
89 679
19824 328 82015.93 667 98027 77058 210439 0001 620134 240

(续)

项目
年度
总 费 用每百元投入
产出金额
(元)
分 配 部 分每人平均
收入 (元)
金 额
(千元)
占总收入
的%
国家税收集体提留社员分配
金 额
(千元)
占总收入
的%
金 额
(千元)
占总收入
的%
金 额
(千元)
占总收入
的%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237 520
271 910
293 500
329 930
342 894
367 746
379 927
388 614
432 709
482 509
504 554
492 258
599 989
625 099
663 272
702 480
801 435
913 325
960 796
989 458
1 019 351
1 113 043
1 220 179
1 301 985
1 401 080
26.9
25.3
31.6
27.8
30.6
30.5
32.0
28.6
25.6
26.0
27.3
30.3
28.6
29.7
36.6
30.2
32.4
34.7
42.1
38.9
33.5
34.8
36.8
34.8
32.4
341.7
394.6
316.5
359.7
326.3
328.1
312.2
349.5
390.6
384.7
366.6
330.2
350.1
366.6
272.9
330.6
309.1
288.5
237.8
257.3
298.2
287.5
271.9
287.0
309.0
132 700
121 060
107 990
80 940
76 949
79 513
93 761
92 034
114 630
118 135
117 234
108 070
125 649
127 712
118 931
128 702
127 621
127 801
122 258
125 564
127 604
149 412
147 883
146 577
149 080
15.1
11.3
11.6
6.8
6.9
6.6
7.6
6.8
6.8
6.4
6.4
6.6
6.0
6.1
6.6
5.6
5.2
4.8
5.1
4.9
4.2
4.7
4.5
3.9
3.4
103 790
146 210
31 800
76 690
60 952
67 782
92 010
119 389
214 482
188 115
219 431
170 593
252 944
755 807
149 895
260 656
254 689
368 489
223 899
232 164
360 218
298 430
305 843
311 400
317 050
11.8
13.6
3.4
6.5
5.4
5.6
7.8
8.8
12.7
10.1
11.9
10.5
12.1
12.1
8.3
11.2
11.6
14.0
9.8
9.1
9.9
9.3
9.2
8.3
7.3
407 670
533 740
495 730
699 180
639 571
691 885
620 514
758 247
928 270
1 067 487
1 008 567
854 512
1 123 226
1 095 537
878 290
1 230 882
1 260 799
1 224 967
978 034
1 198 512
1 592 708
1 639 203
1 643 841
1 976 581
2 461 610
46.2
49.8
53.4
58.9
57.0
57.3
54.5
55.8
54.9
57.6
54.5
52.6
53.4
52.1
48.5
53.0
50.9
46.5
42.8
47.1
52.4
51.2
5.0
5.3
5.7
46.4
63.7
60.2
82.0
67.3
68.3
58.5
69.5
83.4
94.0
85.0
68.0
86.0
86.7
66.0
89.7
90.2
86.8
68.3
82.4
110.0
116.0
117.5
144.0
178.0

表8-3-3 1958—1982年粮食分配情况统计

(续)

项目
年度
每人平
均粮豆
总产量
(公斤)
每人平均交粮每人平均集体留粮每人平均分配口粮
数 量
(公斤)
占人均总
产量%
数 量
(公斤)
占人均总
产量%
数 量
(公斤)
占人均总
产量%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492
522.5
472.5
372.5
525.5
497.5
172
194.5
173.0
106.4
187.5
176.0
35.4
36.9
35.5
27.4
37.7
37.3
94.5
99.9
96.5
74.5
96.5
102.9
19.3
18.9
19.8
19.2
18.4
21.8
220.5
228
218
191.5
231
218.5
44.8
43.2
44.7
49.3
44.0
46.4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512.5
556.5
579.5
478.9
445
570
188.8
200.5
206.0
162.0
154.5
200.5
36.4
35.7
35.4
33.8
33.9
34.3
102.9
112.9
130.9
96.5
84.7
118.5
19.8
22.4
22.3
21.2
18.6
20.5
226.5
236
248
227
214
267.5
42.6
40.9
41.3
46.3
47.5
45.2
☚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统一经营的收益分配 ☛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三、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

1958年9月初,开始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持续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收益分配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 (二) 高级社的收益分配   (一) 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收益分配 ☛
000304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