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夕乞巧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夕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中农村妇女向慕织女俊俏美貌,心灵手巧,因而把这一天便叫作“乞巧节”。到了这一天,关中农村就会自发组织各种乞巧活动。如现场比赛黑夜穿针引线、剪窗花、绣荷包、绣花鞋、做鸳鸯枕等,有的三五成群比谁先找到了织女星。《梦梁录》说:“七夕,于庭中设香案及果洛,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祭祀牛女二星,以求乞巧”。这是说乞巧节的由来。唐人《七夕》诗说“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这是对七夕比穿针引线的精彩描绘。而宋人钱帷演《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传三层乞巧楼”,则反映了当时乞巧节的盛况。今日乞巧节仅在少数农村保留。 七夕乞巧节 七夕乞巧节又称七夕、女儿节。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相传每年夏历七月初七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之事,故称 “乞巧”。其起源甚早,最早记载见于《夏小正》: “七月,初昏,织女正女向。” 在汉代,已出现描写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古诗十九首》 中写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时,还出现“乌鸦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的传说 (见 《淮南子》)。民间也有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的风俗。到晋代,出现向牛郎、织女两神祈求赐福的活动,是为后来的 “乞巧”活动的萌芽。据说,人们可乞富,或乞寿,或乞子,不得兼求,三年可得。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 出现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织女为天帝的孙女,心灵手巧,能织造云雾绡缣之衣,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之婿,但织女婚后,竟废织纴。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一神话广为流传,后将牛郎世俗化,演变成人间的男子。这一传说与孟姜女传说、天仙配传说、嫦娥奔月传说,并称为我国民间的四大传说。从南北朝开始,民间出现了向织女乞巧的风俗。宋代以后,“乞巧”活动益多。每逢“七夕”,有 “乞巧市”之设,专卖乞巧物,车马喧闹,行人拥挤。此风俗代代相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在民间,每逢“七夕”,富贵人家结彩楼、小舫于庭院之中乞巧,一般人家则以瓜、荷叶、葫芦等为衬底,外罩各式各样花灯,点蜡或香火在灯中,沿河漂放。岸上则有舞龙灯、舞狮灯、唱山歌、跳舞等活动。姑娘们为了 “乞夫”,在一个月前,把谷子培秧。到了 “七夕”,姊妹们就团聚在家里,或者到别家去,衣着光鲜,发鬓簪花,摆好香案,案上摆设生果、糕饼,还有一盆青绿的秧苗,焚香“慕仙”,希望得到一位如意郎君。现时在新潮思想冲击下,传统的“乞巧” 节活动已日趋衰落。 ☚ 端午节 盂兰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