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丁颖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丁颖1888—1964广东高州(今茂名)人 丁颖
丁颖
丁颖 丁颖1930—诗人、散文家。原名载臣。安徽阜阳人。早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赴台后曾任记者、编辑、报社主任、经理,主编过《星月》《文苑》《国际论坛》《中国风》《文艺列车》等刊物,长期从事文化工作。“诗潮”诗社主要成员之一,蓝灯出版社发行人,并任青天杂志社社长等。著作较多,其诗和散文以唯美色彩为追求,情感细腻、缠绵,富于诗的意境美。作品曾获小说创作征文小说奖第二名。主要有诗集《第五季的水仙》《吉卜赛的慰安》《浊流溪畔》(与人合集),散文集《南窗小札》《西窗独白》和长篇小说《白色的日记》等。有《丁颖自选集》。 ☚ 杨唤 卧龙生 ☛ 丁颖1888~1964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高州县人,1888年11月25日生。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曾被选为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和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水稻研究工作。对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划、水稻育种和栽培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一生育成水稻品种60多个。撰有《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及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等论文140多篇,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 丁颖中国农业科学家。1888年11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县(今高州县)。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20世纪30年代初育成水稻“中山1号”。1949年后曾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等职。1964年10月14日于北京去世。一生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发表论文140多篇。著有《中国水稻栽培等》(1961)。 丁颖 127 丁颖1888—1964水稻育种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广东省高州县人。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回国后,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及其前身广东大学农林科、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历任农艺系主任、教授及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49年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并荣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丁颖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水稻科学研究工作。1926年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他首先发现了野生稻,经长期研究,确认中国的栽培稻起源于华南地区,纠正并澄清了中国栽培稻来自于印度的错误观点。他根据对稻种起源、演变及水稻品种生态特性和形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中国栽培稻的分类系统,具有独创性。他以地域、种性和栽培相结合的方法,把中国稻作区划分成六个稻作带,为进行全国农业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从“犀牛尾野稻”的自然杂交后代中,不断选育形成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包胎矮”,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之久。1936年,他用印度野生稻与中国栽培稻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类型。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区制选种法”,先后育成60多个水稻良种。晚年主持了“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了 《丁颖稻作论文选集》,主编了 《中国水稻栽培学》。 ☚ 农学家 张巨伯 ☛ 丁颖1888—1964农学家、水稻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号竹铭。广东高州人。运用生态学观点,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著有《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及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我国稻作区域的划分》等。晚年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