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中寡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中寡妇

山中寡妇

唐诗篇名。七律。杜荀鹤作。见《全唐诗》卷六九二。题一作《时世行》。描写一位山中寡妇的不幸遭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以小见大,由寡妇的悲惨命运形象地反映出唐末动乱时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深重苦难,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全诗不事雕琢,纯用白描,语言朴素清新。诗末两句,扣住题目“山中”二字,连用“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进一步突出封建剥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使诗旨得到深化,亦使诗意更加含蓄有余味。通常用乐府古体写的民生疾苦题材,此诗以七律来表现,显示出作者独辟蹊径的创造精神。

☚ 送人游吴   秦妇吟 ☛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解题】
 此诗约作于僖宗末。诗中描写唐末军阀混战时代统治者无休止的残酷剥削,人民苦难的深重。将社会矛盾集于深山寡妇一身,揭露深刻,但缺乏白居易《新乐府》那种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和权臣的锐气。全诗不用典故,不假雕饰,纯用白描。尤其是这类题材前人都用古诗、乐府叙写,杜荀鹤却用七律写出,可谓创举。
 【注释】
 ①此句意谓丈夫因战争而死,如今独守茅屋。蓬茅:草屋。②麻苎:即苎麻,草本植物,可制粗劣的麻布衣衫。焦:枯黄。③二句意谓桑园田地已荒废,却还要交税。柘(zhe):树木名,树叶也可喂蚕。征苗:征收青苗税。④二句意谓时常挑取野菜连根煮了吃,还砍未枯带叶的柴草等不到晒干就烧。和根:舍不得去掉根,连根吃。旋(xuan):还。⑤二句意谓任凭你住在深山最深处,也当没有办法躲避赋税和劳役。任:任凭,不管。应(ying):该,当。征:赋税。徭(yao):劳役。

诗词作品《山中寡妇》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苧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此诗又题《时世行》,它描绘深山中一位寡妇的形象,从而反映了唐末混战局面,给社会生产及人民生活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与灾难。这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常为后世选诗者青睐。


 首联,点明栖身深山的环境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唐末连年征战,造成“民鸟共愁”、“四海杀尽”的惨局。这一联就是这个现实的缩写——
 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使她孤苦伶仃地守着茅屋,栖身于深山之中。身着粗布衣服,连乌黑的头发也变成了如今的枯焦,面容憔悴。蓬茅,即茅屋。麻苧,即苧麻,可制麻布。焦,颜色枯黄。


 颔联:揭露横征暴敛,田园荒芜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桑柘(zhè浙),落叶乔木,叶厚而尖,可以饲蚕,其功效同桑木相似。废,即荒废、毁坏。此指桑柘地的毁废。这是说,她自失去丈夫之后,家中无人种田,也无力护桑,可是,官府却照例要她缴税纳粮。这里的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之类。这种沉重的负担,压得寡妇无法活下去,但又不能不苟延残喘地生活着。


 颈联,再补叙寡妇的生活苦况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时挑,经常挖摘;旋斫(zhuó浊),随即砍斫。这是说,寡妇常常挖来野菜,连根带梗地煮着吃;至于所用柴火,也是现砍现烧,燃“生柴”,还要“带叶烧”,真够苦的。诗人把一个处于深山角落里的寡妇那种悲惨万状的苦况,描画得淋漓尽致。
 以上三联是从各个侧面,详述了“山中寡妇”的孤苦无告和饥寒交迫的生活情状。


 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任,任凭,尽管。征徭,赋税与徭役。也应,也仍;无计,没有法子。这一联是说,深山本非居人之地,社会残破局势,迫得寡妇不得不逃进丛山之深处,但是,仍旧逃脱不了赋税和徭役的网罗。
 这一联很重要,把读者的视线从“山中寡妇”引向更广宽的境地,让人由点到面地看到更多更多的苦难的人们。这样,就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刻程度,揭露了当时的残酷剥削,使诗之底蕴更为深厚。


 * * * *


 这首七律,使用白描手法,语言真朴感人,风格清新流畅,确是杜荀鹤的代表作。
 杜荀鹤继承张藉、白居易的近体诗风格,但他却把新乐府吟哦的题材,摄入了自己的近体诗中,做到“师古而翻新”,既不依赖用典,又不事夸张,而是自创一套语言平实,而又富有情趣,并焕发着时代气息的新型近体诗,即“杜荀鹤体”。

古典文学作品《山中寡妇》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2〕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3〕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4〕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山中寡妇》是乐府诗题,本篇却以律诗形式写乐府诗的题材,是杜荀鹤的传世名篇。诗题一作《时世行》。杜荀鹤(公元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出身寒微,科场失意,大顺二年四十五岁中进士,不久唐王朝亡,他依附朱温,在后梁小朝廷任翰林学士五天,病卒。作品多表现时代动乱和人民苦难,专攻近体,以七律为主。《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2〕兵死:死于兵乱。蓬茅:代指茅屋。麻苎衣衫:粗糙麻布制作的衣衫。鬓发焦:憔悴衰老、营养不良的形状。
 〔3〕“桑柘”二句:桑柘,桑树、柘树的叶可饲蚕。征苗,指唐代宗二年增设田赋附加税,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称青苗税。纳税、征苗在这里是互文。二句写桑柘被砍光、田园荒芜,官府还要征丝税和青苗税。“荒尽”一本作“荒后”。
 〔4〕“时挑野菜”二句:和根煮,连野菜根一同煮菜汤,表明野菜已不多,也要节省着吃。生柴带叶烧,表示烧柴也缺乏。二句即俗云缺吃短烧,形容度日艰难。
 〔5〕“任是”二句:征徭,征是征税,官府向人民摊派。徭是徭役,强迫为官府服劳役。二句写这个老寡妇躲进深山,也逃不了官府的实物剥削和劳役剥削。
 
 这首七律以社会大动乱为背景,通过一个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唐代末期兵乱、暴政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首联以生动的特征概括地写了人物困苦的身份和肖像;颔联写战乱使桑柘伐光、田园荒芜,官府仍横征暴敛;颈联以野菜、生柴两个典型意象刻画人民的困苦;尾联为暴政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现实直抒愤慨。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全部寄寓在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因而意蕴深厚。诗中各句的副词用得极有分量,不但在句中起关联作用,而且起到加深语意的艺术强调作用。作者以近体写乐府题材,也扩展了律诗的表现力。

诗词《山中寡妇》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原诗今译】


 丈夫阵亡了,我守着简陋的茅草房,
 身着粗麻衫,两鬓斑白,头发焦黄。
 农桑荒废,里胥仍然催我交赋纳税,
 田园无收,官吏征青苗把我不放弃。
 谁怜我,挑取野菜和着根儿一起煮,
 谁怜我,砍取生柴和着叶儿一起烧。
 尽管我住在深山老林十分幽深之地,
 也无法避开这横征暴敛的重税苦徭。


 【鉴赏提示】
 杜荀鹤是晚唐后期,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其诗歌主张和白居易接近。他说:“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自叙》)又说:“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之,他的诗能相当广泛地反映唐末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群众的灾难。《山中寡妇》一诗通过典型化概括和白描的手法,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寡妇的悲剧生活,揭露了晚唐时期惨无人道的赋役剥削。
 唐末,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凄凉景象。首句“夫因兵死守蓬茅”,就是从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着笔,揭示造成山中寡妇不幸的社会原因。战争使她失去了丈夫,一个人逃进深山,独守茅屋栖身。紧接着用了一个特写镜头:“麻苎衣衫鬓发焦”,从人物的情状、形貌、生活细节绘其形,传其神。这位寡妇穿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未老先衰。她原以为逃进深山,就可免除赋税徭役,其实不然:“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柘(zhè),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厚而尖,可以饲蚕。古时以农桑为本。尽管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柘林木毁弃,田园杂草丛生,官府却不顾百姓的死活,连这位孤苦伶仃的可怜寡妇,也不放过对她的榨取。她依然得交纳青苗税和捐税,那何以𫘯口活命呢?“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颈联用人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食”与“火”,来揭示寡妇的生活困难。她只有经常地挖野菜,可能是野菜也被挖殆尽,一旦采得,如获至宝,连菜根也一块煮着吃了。“生柴”是指刚砍下的树枝,只有带叶燃烧,诗人加倍强调了山中寡妇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以上六句具体描绘了赋役的残酷、寡妇的苦况。末两句,诗人似乎按捺不住自己胸中的激愤之情而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强出实物为“征”,强出劳力叫“徭”,赋税劳役的罗网是难以逃脱的。“任是”“也应”两词,可体味出诗人深沉的悲愤和对生民的同情之心。
 《山中寡妇》一诗叙议结合。叙得清晰流畅,真切客观。通过对女主人举止、形态、衣着、食用的刻画,把她的苦难写到了极致,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氛围。引满而发,才使末联的议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毫不勉强,从而把读者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使读者窥一斑见全豹,看到在唐末的社会里,不仅一人一处如此,苛政猛虎般的赋税盘剥,有更多的寡妇,更多的人民遭受同样的苦难。这就扩大了诗歌的意蕴、深化了主题。此诗又不用典故,不堆砌词藻,把律诗的声律对偶和浅近通俗的语言结合起来,平易委婉,如话家常,可以说是律诗的通俗化。

古诗文《山中寡妇》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山中寡妇

 

[唐]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荀鹤《唐风集》。②蓬茅,指茅屋。③柘(zhe蔗),常绿灌木,叶圆而尖,同桑叶一样可以用来喂蚕。桑柘,古代常用以代指养蚕业。④旋,便。斫(zhuo浊),砍。⑤征徭,赋税和徭役。
 
 〔分析〕
 中国古代反映社会面貌的诗篇,从写法上看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大处落笔,较全面地揭示社会矛盾。如杜甫的《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将“安史之乱”时期动荡的社会面貌、凋敝不堪的民生,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真不愧为一代“诗史”。另一类则从小处着墨,通过具体的事例,以小见大。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便是其中的一篇名作。
 《山中寡妇》描写的是逃亡山中的一个寡妇的苦难生活。如果把唐末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它所写的只是这舞台上极不显眼的一角。当时,黄巢农民起义已被残酷镇压下去,封建阶级弹冠相庆未久,内部各集团为了争夺权益,又开始了豺狼般的厮杀。“九土如今尽用兵”、“四海十年杀人尽”,这个“山中寡妇”的丈夫也是惨死于这场祸乱的千千万万无辜者中的一个。“夫因兵死守蓬茅”,诗落笔即扣紧题中“寡妇”两字,在交代她守寡原因的同时,概括而又颇形象地表现了她凄苦的心情和孤独无倚的生活。起句写得虽很平实,但却能给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寡妇”的不幸遭遇留下丰富的思索余地。
 次句转入正面描写“寡妇”的形象。一个人的外形,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衣衫和头发。故而尽管着墨无多,只写到低劣的麻布衣服、头发已变得焦黄,但已足以由此而使人明白她一定长久忍受着生活的煎熬,联想起她操持农活、日晒雨淋,为生存而挣扎着的苦难生活。
 三、四两句点明寡妇为什么忍心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由于军阀战乱,可爱的家乡变成了一片荒芜不毛之地。“桑柘废来”、“田园荒尽”,正是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这里上句的税指丝税,下句的苗指田赋。农村早已如此凋敝,可是封建阶级却还在不遗余力地搜刮,诗人用了一个“犹”字、一个“尚”字,突出了封建阶级完全不顾劳动人民死活,盘剥聚敛、敲髓吮血的豺狼本性;也告诉了读者,这个“寡妇”之所以忍痛背井离乡、孤零零地避入人烟稀少的荒山丛岭,乃是为了躲避凶猛更甚于猛虎的苛政啊!
 那末,这位“寡妇”眼下又是如何在这穷山老岭中维持生计的呢?接着两句就是具体地描述她目前的生活状况。她靠挖掘野菜充饥度日,而且将菜根也混在一起煮食,舍不得丢弃;她烧火所用都是临时砍下来的“生柴”,忙碌得连上面的枝叶也未曾去掉就匆匆塞入炉灶。古代农村,食物、柴火是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这里,诗人不仅从食、柴两方面来写出她生活的艰辛困苦,更通过“和根煮”、“带叶烧”的细节,进一步强调了她艰辛困苦的程度。至此,这位“寡妇”在极端贫困中挣扎以求生存的惨况,已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可以看出,诗人对这位贫困妇女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同情直接明说,而是让它渗透在对寡妇的不幸遭际和苦难生活叙述的字里行间,但因此却也产生了更加感人的艺术感染力。
 但是,如果诗篇仅仅是写对一个山区妇女的同情,它的意义还是有限的,事实上诗人也没有这样做。诗人慧眼之所以刻画这一典型,更有他的深意;这深意便隐藏在诗最后两句诗人发出的深深感喟之中:“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前面已提到,“寡妇”逃避入山,正是为了躲避压得人无法喘息的赋税,然而,即使迫不得已逃到了“深山更深处”,封建阶级的魔影依然如影随形,追踪而至。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还有什么出路呢?这里,“任是……也应……”的句式用得恰到好处,既写出了处于封建压榨下劳动人民不可避免的悲惨命运,更是对封建阶级的严正谴责,从而达到了“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山中寡妇”的生活,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苦难社会的创作目的。正是由于这最后两句,诗的主题从同情民众升华为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揭露和批判。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古代诗人以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经常使用乐府古体,但杜荀鹤却别出机杼,擅长用七律来反映。像此诗不用典故,不加雕琢,纯用白描,加上一些虚词如“犹”、“尚”、“任是”、“也应”等等运用得当,读来真如口语一般。诗的结构也很严密。前六句主要就题中“寡妇”两字落墨,后两句则更照应了“山中”两字。王安石评唐张籍、王建乐府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若容易实艰辛”,于此诗也可作如是观。

 〔评说〕
 蔡正孙《诗林广记》:“此诗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曲尽其情矣。采民风者,观之其能动心否乎?”

《山中寡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夫:丈夫。蓬茅:茅草,此处指简陋的茅草屋。苎(zhù):苎麻,可以用 来做衣服。焦:枯黄。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叶子可用来养蚕。废:荒 废。苗:青苗税。和:连同。旋:随即。斫(zhuó):砍。任:任凭,即使。 征徭:赋税和徭役。

【大意】丈夫因兵乱而亡,留下了妻子守着简陋的茅草屋;她身上穿着粗糙的 麻衫,一天到晚在外奔走,两鬓头发焦黄。桑树和柘树早在兵乱中被废 弃了,却依然要交纳丝税;田园荒芜,却还要征收青苗税。她时时挑挖野 菜,和着根烧煮;又砍斫生柴,连同枝叶一起生火,勉强度日。无论她跑 到哪里,即使是深山最幽深的地方,也无法逃避繁重的赋税徭役。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18页.

《山中寡妇》shan zhong gua fu

The Widow in the Mountain→杜荀鹤(Du Xunh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