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中宰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中宰相

典源出处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字通明,为诸王侍读,后上表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释义用法 陶弘景原为官,后隐居茅山,但与朝廷往还密切,皇帝有大事就派人去咨询,当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后用此典指隐居但仍参与政事的人。
用典形式
【华阳计】 清·王士禛:“宁戚歌偏拙,华阳计早成。”
【陶山相】 唐 ·郑谷:“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陶隐居】 唐·高适:“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宋·张炎:“陶潜尚有菊径,且休羡,松风陶隐居。”
【山中宰相】 宋·张元干:“笑傲且山中宰相,平地蓬莱。”明 ·徐渭:“汝南月旦君如准,好握山中宰相权。”清·王士禛:“山中宰相人谁识,江左夷吾我不如。”清 ·金人瑞:“天上岁星真妙士,山中宰相是神仙。”
【华阳处士】 明 ·陈子龙:“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山中陶弘景】 清·徐作肃:“山中陶弘景,宰相可媲名。”
【宰相在山中】 清·钱谦益:“回首南朝烟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

山中宰相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指退隐但仍参与政事的人。《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南朝陶弘景挂朝服上表辞禄,隐居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陆龟蒙《和袭美伤开元观顾道士》:武皇徒有飘飘思,谁问山中宰相名。徐夤《岚似屏风》: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郑子真。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南朝宋末,曾为奉朝请。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官至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十年,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即位后,屡次征聘不出,但朝廷每有大事,常前往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原有集三十卷、内集十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陶隐居集》。另著有《真诰》、《本草经集注》。
索引: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山中宰相,贞白先生,隐居。

山中宰相

典源出处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字通明,为诸王侍读,后上表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释义用法 陶弘景原为官,后隐居茅山,但与朝廷往还密切,皇帝有大事就派人去咨询,当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后用此典指隐居但仍参与政事的人。

用典形式

【华阳计】 清·王士禛:“宁戚歌偏拙,华阳计早成。”

【陶山相】 唐 ·郑谷:“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陶隐居】 唐·高适:“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宋·张炎:“陶潜尚有菊径,且休羡,松风陶隐居。”

【山中宰相】 宋·张元干:“笑傲且山中宰相,平地蓬莱。”明 ·徐渭:“汝南月旦君如准,好握山中宰相权。”清·王士禛:“山中宰相人谁识,江左夷吾我不如。”清 ·金人瑞:“天上岁星真 妙士,山中宰相是神仙。”

【华阳处士】 明 ·陈子龙:“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山中陶弘景】 清·徐作肃:“山中陶弘景,宰相可媲名。”

【宰相在山中】 清·钱谦益:“回首南朝烟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


典故“山中宰相 ”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 可可诗词网

山中宰相

典源出处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字通明,为诸王侍读,后上表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释义用法 陶弘景原为官,后隐居茅山,但与朝廷往还密切,皇帝有大事就派人去咨询,当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后用此典指隐居但仍参与政事的人。

用典形式

【华阳计】 清·王士禛:“宁戚歌偏拙,华阳计早成。”

【陶山相】 唐 ·郑谷:“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陶隐居】 唐·高适:“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宋·张炎:“陶潜尚有菊径,且休羡,松风陶隐居。”

【山中宰相】 宋·张元干:“笑傲且山中宰相,平地蓬莱。”明 ·徐渭:“汝南月旦君如准,好握山中宰相权。”清·王士禛:“山中宰相人谁识,江左夷吾我不如。”清 ·金人瑞:“天上岁星真 妙士,山中宰相是神仙。”

【华阳处士】 明 ·陈子龙:“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山中陶弘景】 清·徐作肃:“山中陶弘景,宰相可媲名。”

【宰相在山中】 清·钱谦益:“回首南朝烟雾里,徒闻宰相在山中。”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传》:南朝陶弘景挂朝服上表辞禄,隐居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后以此典指虽隐居但仍参与政事的人。张元干《夏云峰·丙寅六月为筠翁寿》:“笑傲,且山中宰相,平地蓬莱。”

☚ 山中散木   扇尘 ☛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典出《南史·陶弘景传》:梁赋家陶宏景家贫,求宰县不遂,上表辞禄,于茅山立馆隐居。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 山阳笛   久而更新 ☛

山中宰相

❶代称身在山野,心系国事之士。明余怀《水龙吟·和陆放翁》词: “白云黄石人家,山中宰相推前辈。”
❷借指假仙术窃取富贵者。明杨慎《和后斋即事》诗: “山中宰相洞中仙,白犬黄鸡上碧天。”
●《南史·陶弘景传》: 陶弘景归隐后,“帝手敕招之,锡以鹿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 ‘此人无所不作,欲敩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书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敕: 皇帝诏书。锡: 通 “赐” 。帝: 即梁武帝萧衍。南朝梁陶弘景隐居句曲山后,屡征不应,然朝廷每遇要事,仍与他商量,故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

山中宰相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释义】 南朝陶弘景辞官后隐居于句曲山(又称茅山),自号华阳陶隐居。但梁武帝很信任他,国家每当有征战等大事,就派使者去向他咨询,人称为山中宰相。后以此典指隐退但仍参与政事的人。
【例词】 华阳处士 山中陶弘景山中相 山中宰相 陶山相 陶隐居 宰相在山中
【用例】
〔华阳处士〕 明·陈子龙《自慨》:“难谐紫府仙人梦,近好华阳处士风。”
〔山中相〕 宋·林逋《深居杂兴》:“幽人不作山中相,且拥图书卧白云。”
〔山中宰相〕 唐·徐夤《岚似屏风》:“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郑子真。”
〔陶隐居〕 宋·晁补之《再次韵文潜病起》:“何必陶隐居,吞霞养纯精。”

山中宰相

隐居在山中的宰相。南朝梁代陶弘景的雅号,喻指不抛头露面却满腹经略的人。南朝齐代时,丹阳秣陵人陶弘景曾经做过左卫殿中将军,进入梁代后他不想再做官,于是躲到句容县句曲山隐居了起来。梁武帝萧衍多次以厚礼招聘他都没有出仕。不过每当国家有重大事情时,武帝总会派人到山中向他讨教。当时人们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陶弘景传》)

山中宰相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南朝梁陶弘景隐居句曲山,礼聘不出。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常常向他请教,时称“山中宰相”。又指空有宰相之才,而不得被任用,亦称“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宋史·邓孝甫传》:“其略曰:‘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

山中宰相shān zhōnɡ zǎi xiànɡ

指南朝梁代的陶弘景。《南史·陶弘景传》载,陶弘景隐居山中,屡聘不出,国家每有大事,都前去咨询,人称山中宰相。后因以比喻隐居不仕的贤能之士。

山中宰相shānzhōng-zǎixiàng

〔偏正〕 称隐居的高贤。也称空有宰相之才而不被任用。语出《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宋史·邓孝甫传》:“予自谓~,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
△ 褒义。
【近义】蒿蓬藏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