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山文化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又名“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淮北地区,其影响所及西到豫东和豫北,东北达辽东半岛南部。它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年代约为前2500年~前2000年。 基本特征 该文化以其陶器的特征而著名。轮制技术发达,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优美,陶色纯正,表里透黑。器表常有显著的凸棱,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划纹、镂孔等。典型器有鸟首式足的盆形鼎、铲形足的罐形鼎、三足盘、长颈袋足鬶、盉、高圈足豆、蛋壳陶高柄杯,双耳带盖罍、大口深腹瓮等。其中黄色、白色或白衣红陶的鬶、盉、漆黑光亮的蛋壳陶高柄杯、鸟首形足的盆形鼎更是制陶工艺的珍品。由于地域差别,一般将山东龙山文化分为城子崖和两城两个类型。前者主要分布于鲁中和鲁西平原以东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于鲁东和滨海地区。两者之区别是:前者灰陶较多,黑陶较少,有少量的篮纹、绳纹和方格纹;后者则不见上述纹饰。器型方面,前者有少量的鬲,而后者则不见;前者的骨器、蚌器和角器多于后者;另外,前者发现有灼的卜骨,而后者则没有。目前一般将该文化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以灰陶和褐陶为主,泥质黑陶较少。器形以平底器为主,次之为三足器和圈足器。典型器有大口深腹小平底罐、扁凿形足的罐形鼎、颈腹分明的小袋足鬶、斜直壁三环足盘。中期黑陶数量增加,约占半数。典型器有梯形堆纹足的盆形鼎、颈腹不甚分明的陶鬶、折腹式三足盘、宽折沿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以及新增加的陶甗。晚期黑陶占绝大多数,有少量的橙红陶和黄白陶。典型器有“冲天流”粗高颈的陶鬶、盘口式蛋壳黑陶高柄杯、深盘高圈足豆、带盖多耳罍、鸟首式足的盆形鼎、折腹盆等。 居住遗址 居民多选择地势较高的河旁台地建村落或城堡。住房有圆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圆形地面式和夯土台基地面式。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遗址,发现夯土房基9座,方形,门向南,室内有灶。台基分层夯筑,在台基上直接起墙,墙外有护坡。这种房屋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这个阶段已出现城堡建筑。在城子崖遗址发现了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城址,系版筑夯土城墙。整个城堡建于高台基上。另外在邹平县丁公、寿光市边线王也都发现了城址(参见“丁公城址”、“边线王城址”),而且上述两城和城子崖城址大体在一条线上作东西向排列,这对于探讨该文化的社会性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社会经济 当时的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及渔猎。粮食作物品种为粟类。农业生产工具有穿孔石铲、石锄、双孔石刀、石镰、骨铲、蚌铲、带齿蚌镰、蚌刀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牛、羊、狗等。渔猎工具有镞、骨鱼镖、陶网坠等。制玉、制陶业均比较发达。新兴的手工业有金属冶炼业,先后发现铜锥及炼铜的原料。 埋葬习俗 发现的墓葬已有300余座,墓群多与居住址连在一起,同一墓地的墓葬方向大体一致,但不同墓地之间则方向不相同。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有木椁或石椁葬具。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少量为屈肢葬式俯身二次葬。多数墓无随葬品,有随葬品者数量也不多,但有少数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尹家城一座规模最大的墓,有棺有椁,随葬了成组的精美陶器及大量狗的下颌骨。墓内除墓主人外还发现了3个人头及部分肢骨等,应是人殉的反映。墓葬的贫富分化,城堡建筑的崛起,表明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山东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又名典型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此种遗存的城子崖遗址所隶属的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起初称黑陶文化,以后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曾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的黑陶为特征的、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20世纪50代后半期区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数支新石器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全省和江苏的淮北地区。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600—前2000年。目前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已达数百处。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潍坊姚官庄、寒亭鲁家口、诸城呈子、胶州三里河、栖霞杨家圈、日照两城镇、东海峪和尧王城、泗水尹家城、兖州西吴寺、茌平尚庄和江苏徐州高皇庙等。山东龙山文化以黑色陶器群为显著特征。陶器普遍采用快轮制作,造型规整,器壁薄而均匀。器表多素面磨光,典型的黑陶乌黑光亮。常见纹饰有划纹、弦纹、竹节纹和镂孔,盛行盲鼻、乳钉等附饰。流行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但少见鬲、偶见斝。代表性器物有袋足鬶、盉、甗、罐形鼎、盆形鼎、三足盘、高圈足豆、折腹盆、罐形杯、筒形杯、蛋壳高柄杯、折肩罍、大口深腹瓮等。其中鬶为黄陶、红陶、白陶或白衣红陶,陶质和器形都异常突出。山东龙山文化大量使用陶鼎。鼎足多作铲形和鸟首形,后者尤具特征。已知鲁东地区与鲁西地区的龙山文化存在差异,如鲁西地区灰陶比例较高,有少量绳纹、方格纹和篮纹;陶鬶多为子母口短颈大袋足式。这种地区变异可能是与相邻的河南龙山文化长期交往而形成。山东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广阔,存在不同的地方类型,有人分为两城类型与城子崖类型或称鲁东类型与鲁西类型。已有线索,鲁中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同鲁东南、鲁北地区的龙山文化有差别。因此两种类型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山东龙山文化的地方类型。根据陶器形制的演变,目前考古界把山东龙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山东龙山文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部门是农业。其生产工具主要有扁平穿孔石铲、骨铲、长方形或半月形双孔石刀、蚌刀、石镰、有齿蚌镰、骨凿等。农作物以粟类旱地作物为主,也种植水稻。家畜饲养发达,品种以猪、狗、牛、羊为主。渔猎经济占有一定比重。陶、石、玉器等手工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制作技术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壁薄不足半毫米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达到了古代制陶工艺的顶峰;阴刻兽面纹玉锛、三牙璧、鸟与鸟首形玉饰等,说明玉礼器的生产已专业化。冶铜业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新兴手工业。杨家圈、三里河、尧王城等遗址都发现了铜锥等制品。三里河的两件铜锥经鉴定是铸造而成的黄铜制品,平均含锌量23%左右。山东龙山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夯筑技术。东海峪遗址有龙山文化早期的台基式地面房址,台基和房内地面均夯筑而成。山东龙山文化已出现了城堡。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遗址,发现两圈围墙的基槽。外圈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5.7万余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门,南面受村子所压不详。内圈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东、北面也有门与外圈对应。西、南面受破坏不明。从基槽出土的陶片反映出,内、外两圈围墙不是内外城的关系,但不能排除两者在一定的时间曾同时存在。目前,外圈城堡是黄河流域四个龙山文化城堡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根据山东龙山文化原始农业的高度发展,城堡的出现,墓葬所反映的贫富两极分化和贵贱对立、玉礼器的存在等现象,学术界大多认为山东龙山文化已进入阶级社会;有人认为已进入文明时代。但一般仍把山东龙山文化看作原始社会晚期的遗存。 山东龙山文化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其后继文化是岳石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都是东夷部族的物质文化,是东夷族文化发展的三个大阶段。岳石文化已是早期青铜文化,是夏代东夷的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与西面的河南龙山文化、南面的良诸文化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 山左金石志 山东地志陈列 ☛ 00008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