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河南河北:指今河南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剑外:剑南,剑门关南面。 这里借指蜀地。蓟(jì)北:今河北北部,是当时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 (tì)泪:眼泪。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儿女。漫卷:随便卷起。青春: 指春天。巴峡:这里当指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 【大意】一个特大的喜讯突然传到了剑外:官军已经收复叛军老巢蓟北! 一 听到这个消息,激动的泪水就浸湿了我的衣裳。再看妻子和儿女,他们 脸上的忧愁早已烟消云散了。我胡乱收拾起书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忍不住要纵情高歌,开怀痛饮。啊,趁着这鸟 语花香的宜人时节,伴着一路明媚的春光,我们正好可以返回故乡。最 便捷的路线是乘船取道巴峡,穿过巫峡,再转陆路到襄阳,然后就可以直 奔老家洛阳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①,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②? 漫卷诗书喜欲狂③。白首放歌须纵酒④,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⑤,便下襄阳向洛阳⑥。 【注释】 ①剑外:四川剑门关以南的地方。蓟(ji计)北:今河北省蓟县。这里泛指河北北都,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②却看: 回视。③漫卷: 胡乱地收卷起来。④放歌: 放声高歌。纵酒: 开怀畅饮。⑤巴峡: 嘉陵江流经四川阆中一段江流曲折,所谓南流如巴字,亦称巴江。巴峡,即指嘉陵江峡。时杜甫正在梓州,首程应由涪江入嘉陵江,所以说“从”。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⑥襄阳: 今湖北省襄阳县。洛阳: 杜甫故乡。原注:“余田园在东京。” 东京即洛阳。 【诗大意】 我身羁剑外,忽然得知蓟北收复的消息,开始听到悲喜交集泪流满衣裳。再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也为之一扫,胡乱地卷起诗书,乐得简直发狂。我尽情痛饮放声高歌,春色明媚一路风光正好还乡。就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了襄阳再奔洛阳。 【赏析】 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762)冬十月,官军在河南打了胜仗,收复了东京、河阳、汴、郑、滑、魏诸州。十一月叛将薛嵩以相、卫、洛、邢四州降,张忠志以赵、恒、深、定、易五州降。河南河北诸州收复。广德元年正月,叛首史朝义兵败自缢,贼将李怀仙取其首级来献,请降。至此延续八年,祸及全国的灾难性大动乱始告平息。杜甫这时正携带家小漂泊梓州,消息传来,喜出望外,诗人长期的抑郁愁怀,顿时消散。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唱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诗的开头突兀直起,诗人的感情突然迸发,初闻捷报的仓猝之间,仅用语言是难以名状的,就以 “涕泪满衣裳”的外形描写,把心底的兴奋激动、百感交集的心理状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喜极而零涕,非实历其境是体会不到的。首句七字,两个地名,剑外:诗人漂泊之地;蓟北:叛军的老巢。南北跨越数千里,写得气势开阔,仿佛这种狂喜的心情不是诗人一人所独有,而是整个中国都浸沉在胜利的欢乐之中。“闻”字重要,诗中的一切神理、举动、设想都从此生发而出。听到消息喜极而悲,激动的泪水难以抑止,诗人8年的颠沛流离,与安史之乱同时开始,叛乱平息也意味着苦难生活的结束。接着又写极喜之状。 第二联是诗人快活心情的具体描写。“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是两个连续动作。“却看妻子愁何在?”写妻子也兼写自己,实则是夫妻二人愁容都为之一扫,情感的相互传染,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漫卷诗书”这个描述,简直像贪玩的小学生听到老师宣布放假的消息,如释重负似的轻松自在。诗人时年52,却也高兴得忘乎所以,显得那样天真,这就把诗人的爱国思家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了。 如何抒发这喜悦之情?高歌豪饮以示庆贺。诗人接着想到两河收复,回家的打算可以如愿以偿了。“青春”点明“初闻”的季节,自然界大地回春,政局也大地重光。欢悦的心情伴随着沿途山清水秀的美景,返还离别已久又梦寐以求的家园,是何等惬意啊!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美妙的遐想,立即拟好了最捷近易行的还乡路线:沿江乘舟顺流而东,过巴峡穿巫峡,然后北转,下襄阳向洛阳。这比杜甫入蜀之道顺便多了。欢快的心绪,想象的路程也是那样的捷便迅速,梓州洛阳相距数千里,简直朝发而暮可至了。这一联中连用四个地名,律诗的尾联多不对仗,而杜甫在这里不仅对仗,还是一绝妙的工对巧对。四个地名,既各自句中对偶,又上下句对偶,形成工稳的地名对,从实际地理路线上,又是一气直下的流水对。杜甫返乡沿途所经甚多,为何独取这四个地方?两峡是沿江东下的险峡,顺流急驰,舟行如穿梭,转瞬即过,正好来表现路途之迅速。而襄阳是杜甫的祖籍,洛阳是其家园所在,又正好表现思念家乡的急切心情。诗人仓猝造语也是颇费苦心的。 这首抒情诗除首句叙事点题外,全是抒发惊喜之情,诗人浓重而久抑的情感一时迸发而出,情之所至笔亦随之,其势如奔流赴海,一气呵成,惊喜之状溢于字句之外,使人千载如见。全诗以情取胜,直抒胸臆,纵横自得,洒脱奔放,一似无暇顾及于篇章,然而这首律诗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结构严密而巧妙,以两地名起,以四地名结,峰峦对照,布局最奇。八句之中每句均有一个行为动态,而行为动态之前又都有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副词:“忽传”、“初闻”、“却看”、“漫卷”、“须纵酒”、“好还乡”、“即从”、“便下”等,这些词语的连续使用,更显得语势流畅,节拍急促,一气贯注,如轻舟快马,长驱直下,突出了欢乐轻快的格调,诗人那种初闻喜讯、愁怀顿消、手舞足蹈、欢欣若狂的动作神态简直呼之欲出。一变诗人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所以被前人评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宝应元年十一月,官军破贼于洛阳,进收东都,河南平。(史)朝义走河北,李怀仙斩其首以献,河北平。此诗公在剑外闻捷书而作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闻收复而喜;下思急还故乡也。初闻而涕,痛忆乱离。破愁而喜,归家有日也。‘纵酒’,承狂喜;‘还乡’,承‘妻子’;末乃还乡所经之路。顾注:‘忽传二字,惊喜欲绝。愁何在,不复愁矣。漫卷者,抛书而起也。’黄生注:‘此通首叙事之体。剑外见地,青春见时。曰作伴者,风和景明,能助行色也。’”清浦起龙:“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具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仍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脈,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清黄生说:“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杜诗详注》引)。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安史之乱基本结束,寓居四川的杜甫闻此喜讯,惊喜若狂,乃作此诗。通过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愉快心情的抒发,表达了作者拥护平定叛乱、尽情欢庆国家重归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首联写闻捷惊喜的情状。喜国家统一,中兴有望,悲乱延多年,人民遭难,喜极悲极,老泪纵横,洒满长衫。次联写喜悦欢畅之情:惊喜之余,回视妻儿,愁云消尽,自己再也无心伏案,草草收卷书籍,写亲人共享欢乐。三联承上启下,写足狂欢之态:开怀畅饮,引吭高歌以庆祝胜利;春日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正好还归故乡。尾联设想归乡之程:顺江东下,过巴峡,穿巫峡;登陆北行,下襄阳,向洛阳。鼓起想象双翼,预计归乡路线,历数归途地名,将喜情推向高潮。全诗风格明朗,节奏轻快,字字跳动着喜悦之情,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语言明快流畅,一气贯注,如万斛泉源自胸臆间流出;用词精妙,对仗工稳,如尾联连用四个地名,不仅不嫌重复,反而更见兴奋急切之情,可谓神来之笔。明王嗣奭评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