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无机肥料
吉林省化肥应用历史,最早始于民国初年。1914—1920年间,公主岭农事实验场曾开展过硫酸铵、石灰氮、过磷酸钙、骨粉和硫酸钾等化肥三要素的试验。日伪统治时期,还曾进行过以硫酸铵为主的化肥试验,施用范围只限于小面积的水稻,以及蔬菜、烟草、洋麻等特用作物上。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在少量作物上施用化肥,年均用量约在1. 67万吨,亩均只有0. 25公斤,主要是施用氮肥,用作口肥和追肥。1959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达3万吨,仍处于早期的试用阶段,主要品种有硫酸铵、石灰氮、硝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和磷矿粉等。60年代中期,开始施用液体氮肥——氨水。施用量5万—10万吨左右。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收到较好效果。这期间,主要施用氮肥和少量磷肥。品种以过磷酸钙为主,兼用少量的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骨粉等,年均施用量12万吨以上,亩平均施用量,约2标公斤上下。此间,氮肥施用量增至80万吨以上,亩均施用量在12公斤以上。化肥施用做到了底肥、口肥和追肥相结合。在大豆种植上,部分地方开始示范推广了钼酸铵,并开始了钾肥的试验和应用。1979年,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发现全省土壤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在化肥施用上,出现了“三轻三重”的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肥、钾肥和微肥;重追肥,轻基肥)。据此,全省采取措施,大幅度调整氮、磷比例,增加过磷酸钙的比例。到80年代中期,全省大量使用以磷养分为主的磷酸二铵,使全省化肥氮磷比例由1979年的1∶0.15调整到1985年的1∶0.4,氮磷比例基本趋于合理。随着氮磷化肥大量连年施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特别是锌表现不足。玉米出现花白苗,水稻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锌症状。于是,硫酸锌施用技术的推广很快普及开来。与此同时,钾肥以其明显的增产效益,引起各地重视,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品种主要有硫酸钾和氯化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