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里中女》 - 唐·于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里中女》 - 唐·于濆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于濆(832—?),字子漪。咸通进士,终泗州判官。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当时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弊,号为“逸诗”。今存诗四十余篇,有《于濆诗集》。 此为古风逸诗之一,师承白居易的乐府讽谕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明白如话,不难解得,除却几处用典需加提示。越娃指美女西施,因西施乃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韩娥为传说中善歌之女,曾在齐国雍门卖唱,雍门之人有“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之感,事见《列子·汤问》;赵飞燕系汉成帝皇后,能歌善舞,身轻如燕,故称“飞燕”,诗中泛指富家女儿。诗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位里中贫女,她终日劳作,生计维艰,虽然洁齿明眸,貌比西施;歌喉婉转,音类韩娥,却明珠蒙尘,埋没乡间。她做梦也想不到,富贵人家的女子,满头上竟插满了黄金饰件!诗人悲愤地说,这样也好,看不到这些金珠宝玉,也就不会作非份之想了。诗中揭示出的贫富差距,可有天壤之别!表明了作者对贫女由衷的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强烈愤慨!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贫女劳作不辍,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却“只识蒿簪”,享受不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果实,连看一眼珠玉都不可能,何等不公!这是作者的不平之鸣;但“无奢侈心”却是一种美德,默默奉献,毫不索取,甘居清贫之中,这又是作者的感佩之辞!然把无奢侈心归结为是因为见不到珠玉,这又是对贫女的一种曲解,反映出作者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性。 撇开在诗中的具体含义,这两句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玩物必丧志,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则将一事无成。俭朴,乃是通向事业成功的大门,这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崇的一种美德。 比兴是乐府诗中常用的手法,此诗以池鱼不识海水之深起兴作比,甚为自然贴切。对里中女的大段描绘,似可看成层层铺垫,为最后两句蓄足了气势,强化了诗作的批判力量。这种“卒章而显其志”的方法,运用得十分成功。 《里中女》 - 唐·于濆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于濆(832—?),字子漪。咸通进士,终泗州判官。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当时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弊,号为“逸诗”。今存诗四十余篇,有《于濆诗集》。 此为古风逸诗之一,师承白居易的乐府讽谕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明白如话,不难解得,除却几处用典需加提示。越娃指美女西施,因西施乃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韩娥为传说中善歌之女,曾在齐国雍门卖唱,雍门之人有“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之感,事见《列子·汤问》;赵飞燕系汉成帝皇后,能歌善舞,身轻如燕,故称“飞燕”,诗中泛指富家女儿。诗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位里中贫女,她终日劳作,生计维艰,虽然洁齿明眸,貌比西施;歌喉婉转,音类韩娥,却明珠蒙尘,埋没乡间。她做梦也想不到,富贵人家的女子,满头上竟插满了黄金饰件!诗人悲愤地说,这样也好,看不到这些金珠宝玉,也就不会作非份之想了。诗中揭示出的贫富差距,可有天壤之别!表明了作者对贫女由衷的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强烈愤慨!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贫女劳作不辍,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却“只识蒿簪”,享受不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果实,连看一眼珠玉都不可能,何等不公!这是作者的不平之鸣;但“无奢侈心”却是一种美德,默默奉献,毫不索取,甘居清贫之中,这又是作者的感佩之辞!然把无奢侈心归结为是因为见不到珠玉,这又是对贫女的一种曲解,反映出作者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性。 撇开在诗中的具体含义,这两句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玩物必丧志,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则将一事无成。俭朴,乃是通向事业成功的大门,这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崇的一种美德。 比兴是乐府诗中常用的手法,此诗以池鱼不识海水之深起兴作比,甚为自然贴切。对里中女的大段描绘,似可看成层层铺垫,为最后两句蓄足了气势,强化了诗作的批判力量。这种“卒章而显其志”的方法,运用得十分成功。 《里中女》 - 唐·于濆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于濆,字子漪,唐代咸通进士,做过泗州判官。他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曾写过不少短小精悍、刚健质朴的作品,自称为“逸诗”,全都是古体,著有《于濆诗集》。 《里中女》是于濆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之一。“里中女”即是乡下女子。里,乡间。全诗共十四句。开篇四句,诗人运用池鱼不识海水深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理睬富贵生活,十分自然贴切,具有民歌的比兴色彩。五、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富贵人家与桑下女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第七至十二句,诗人进一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桑下女的贫困。这六句又是一个铺垫,它是最后两句的伏笔,使之显得强烈而自然。总之,诗人正是在里中女与“赵飞燕”之类贵妇人的对比描写之中,形象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里中女》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本来是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羡慕富贵生活、富贵女子根本无法理解贫家女子的。诗人把富贵女子比作“池中鱼”,是讽刺富贵女子见识少、生活的天地小。把“里中女”比作浩瀚无比的海水,是比喻里中女境界高,胸襟开阔。以此讽刺富贵女子根本不理解里中女的胸襟和爱好。本来,诗中的比兴内容是实在的、具体的,然而它又远非原来所包蕴的涵义,而具有很深邃的哲理。“池中鱼”极言鱼儿活动的天地之小,犹如井底之蛙,压根儿就不知道海水的宽阔深邃,就像井底之蛙根本无法理解高远无垠的蓝天一样。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无法理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又犹如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一样。 《里中女》 - 唐·于濆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于濆,字子漪,唐代咸通进士,做过泗州判官。他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曾写过不少短小精悍、刚健质朴的作品,自称为“逸诗”,全都是古体,著有《于濆诗集》。 《里中女》是于濆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之一。“里中女”即是乡下女子。里,乡间。全诗共十四句。开篇四句,诗人运用池鱼不识海水深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理睬富贵生活,十分自然贴切,具有民歌的比兴色彩。五、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富贵人家与桑下女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第七至十二句,诗人进一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桑下女的贫困。这六句又是一个铺垫,它是最后两句的伏笔,使之显得强烈而自然。总之,诗人正是在里中女与“赵飞燕”之类贵妇人的对比描写之中,形象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批判了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里中女》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本来是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来兴起贫家女子不羡慕富贵生活、富贵女子根本无法理解贫家女子的。诗人把富贵女子比作“池中鱼”,是讽刺富贵女子见识少、生活的天地小。把“里中女”比作浩瀚无比的海水,是比喻里中女境界高,胸襟开阔。以此讽刺富贵女子根本不理解里中女的胸襟和爱好。本来,诗中的比兴内容是实在的、具体的,然而它又远非原来所包蕴的涵义,而具有很深邃的哲理。“池中鱼”极言鱼儿活动的天地之小,犹如井底之蛙,压根儿就不知道海水的宽阔深邃,就像井底之蛙根本无法理解高远无垠的蓝天一样。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无法理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又犹如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一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