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

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

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 可可诗词网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人所共知的诗。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更是千古传颂。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据说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仅十六岁,那时他从江南远道来到长安,带了他的诗文去谒见当时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名刺后,开玩笑地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翻阅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不禁大加赞赏,连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不过这故事大概是好事者的编造,因为白居易十一岁至十八岁都在江南,而等他离开江南,顾况已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他二人不大可能在长安相见。但是这样的故事在唐代就已流传(见唐张固《幽闲鼓吹》),至少说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在当时已为人们所喜爱了。

这应该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咏的是“古原草”,而这题目是指定或限定的,所以叫“赋得”。通过限定的诗题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这还是很难做到的吧!

诗一共八句。前面六句都是写草的,最后两句才点到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起句很平实,遒劲。“离离”,长貌。这时应该是春天了,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但是作者想到,今天长得如此茂盛的草,在去年冬天却是一点也没有,都枯萎了。每一年,它都有一个荣和枯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啊!由这“枯荣”两字,便引出了下面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示了春草极强的生命力。表面上看来,经过野火的焚烧,草烧光了。可是不!野火是烧不尽它的,它的根在地下,它在顽强地斗争;一旦天气复苏,春风骀荡的时候,它,又倔强地破土而出,长成这“离离”的一片了。这是在歌颂草吗?当然是。但作者的寓意却远不止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向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尽管受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但是我们应该象春草那样,倔强地同恶势力斗争,一旦当条件成熟,我们就会欣欣向荣起来。在环境恶劣,条件困苦的条件下,这两句话曾鼓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这里,我们不知道白居易送别的朋友是什么人,看来也许他受到某种迫害或打击才离开诗人,而诗人也在用这两句诗来激励他呢。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测,但恐怕也不是一点根据也没有罢。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进一步描写草的生长和状态。俞陛云在《诗境浅说》里说:“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这话是不错的,但说得还不够。“远芳”、“晴翠”不仅写草茂盛的状态,而且兼言原野的阔远和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不仅言草所丛生之地,而且扣紧了题中“古原”两字。在这里还有以自然界的光景常新和人事代谢衰落的现象作对比的意思,暗寓有一种伤感的情调。“侵”、“接”两个动词,用来刻划春草蔓延,到处生长,绿野广阔的景象,确是十分传神之笔。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两句点出了“送别”的本意。王孙,是贵族,这里用来借指作者的朋友。“萋萋满别情”是说自己的送别之情,就象那萋萋的春草一样的丰满。萋萋,草盛的样子。至此,作者将“赋草”和“送别”有机的统一起来了。原来,作者写草,其目的都是为送别作铺垫的。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象“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一样,绝不中断的,只要朋友你走的古道、荒城有青青的春草的话(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你就一定会想起我对你的情意了吧!

整首诗就是这样,看起来很通俗、浅显,可是仔细一想,却又含义十分深刻。清代薛雪说:“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是一点也不错的。这首诗能在人民中间流传,并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 可可诗词网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因四个方面的原因而闻名。一是为他青年时期作品。他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现存白氏作品中最早的一首,该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年十五。”而这首作于贞元三年(787),时年十六。二是此诗为应考之作。按科场规定,应试作品限定题目,前加“赋得”二字。这种命题作文,不仅不是作者有感而发,而且体式上的规矩严格,不容易产生佳作,应制诗得以传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此诗居然在白居易大量作品中,居于显要地位,一直为后世所乐道。三是白居易因此诗而一举成名,由此步入诗坛。据载,白居易自江南入京,晋谒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打趣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当读到投献诗文中的“野火烧不尽”二句,大为激赏:“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为之延誉,遂声名大振(见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与宋代尤袤《全唐诗话》),竟至产生轰动效应。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叙白谒顾事如前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诗名动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论价,日日如是。”四是此诗原意以古原草写别情,本无惊人之处,只是按《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加以衍生而已,可是前四句的“咏草”却不同凡响,无怪乎顾况大为赏识。后世欣赏这首诗,也可以说大多数人已不着眼于写别情,而注目于咏草,由咏草获得哲理性启示。

诗人原以草为喻,写景抒情,构成意境,本无意于说理,可是恰恰道出了哲理。这种“理语”仍是景语或情语。因为理融于形,如盐入于水,因而不使人觉得抽象概念,反觉得隽永有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上草,郊原上的草,覆盖面很广。离离,茂盛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绿草如茵的芳甸,也就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诗人由起句的景语一下子探入其内在规律,继之以“一岁一枯荣”的理语。由“荣”想到其“枯”,并点明“枯”能转化为现在的“荣”。一年生植物野草,虽然有荣、枯的变化,可是植根于大地,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虽枯仍会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递进一层,从不畏外界凌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野草的旺盛生命力。野火,秋冬草枯时放哨火。原为古代刀耕火耨时代的习俗。实为烧掉枯的叶茎,既芟锄芜杂,又消灭害虫卵,且可为肥料,都是为了日后草的萌发、生长。这里将“野火”视为焚毁草的力量。野火一烧,成燎原之势,火烈威猛,对于枯草来说,必然是“烧尽”。说“烧不尽”,是“春风吹又生”,因埋于地下的根仍在,从草的生命方面看,是不得“尽”的。枯、荣,写草的茎叶变化;尽、生,写草的体与根关系。草,虽枯仍能荣,虽尽还会生,草生命力的顽强可见。缘草不畏自然界的秋霜冬雪,不怕外力的纵火燃烧,始终能生能荣,且呈“离离”之势,使人可以联想到一切有根柢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战胜外力,永葆青春的。

这首诗诗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别情凄凄,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绝。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诗的前四句提取出来备加赞扬,津津乐道生命不绝、事物无穷的道理。尤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说明论点。从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来说,前四句与后四句是浑成一体的,而且前四句是为后四句服务的,可是从文学鉴赏的复杂性说,也不排斥截取诗的一部分由原意而引申新义的做法,因此这首抒情诗的部分可以视为哲理性的诗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