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呼兰河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萧红著。桂林山河出版社1941年出版。这是作者写自己家乡黑龙江呼兰镇童年生活的一部回忆录。全书共七章。第一、二章写呼兰的自然风貌和生活习俗;第三、四章写作者的家庭和童年生活;第五、六、七章独立成篇,分别写小团圆媳妇、有二叔和王大姐等人的生活悲剧。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故乡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坎坷和艰辛的生活画面。一方面歌颂了那些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另一方面剖析了农村社会的迷信、麻木等种种痼疾。作者以“含泪的微笑”谛视严肃的人生,沉痛地鞭笞人间苦难的制造者,调子较为低沉。在艺术上,故意淡化情节,抒情色彩较浓。《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又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也是一曲凄婉的歌谣。 ☚ 在医院中 茅山下 ☛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萧红著。1941年5月上海杂志公司初版。1941年底桂林河山出版社初版。1947年6月上海寰星书店出版。 ☚ 汾河上 密司马 ☛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萧红著。初载于1940年9月至12月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1941年5月上海杂志图书公司(重庆)初版。列为范泉主编的《环星文学丛书》第一集。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写了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挖掘了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反映了他们在悲凉生活中寂寞而自慰的心情,展示出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胡家婆为“规矩出好人”而疯狂毒打童养媳;有二伯为同宗族人卖命而最后无一安身之处,充满怨恨而又无力反抗; “黑忽忽、笑呵呵”天真无邪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冯磨倌和王姑娘在非人条件下的艰辛生活,以及小城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情节、故事和人物。是散文式的结构布局,完全以“我”的视觉来摄取人生的色相,借“我”的内心感受来透视作家对生活对事件的评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产生了使写实著称的小说家都感到“诱人”、“眩目”的魅力,标志着作者艺术风格的成熟。正如茅盾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呼兰河传》序) ☚ 新旧时代 在其香居茶馆里 ☛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萧红著。1940年12月写成,1941年出版。作品为作者童年生活和故乡见闻的回忆,先勾勒一幅幅呼兰县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和鲜明的风俗画面,再从中展现几个小人物的悲剧,这里有阿Q式的老长工有二伯,有被封建观念和迷信活活害死的小团圆媳妇,还有生活意志坚韧的磨倌冯歪嘴子和他的妻子王大姑娘。作者将深沉的民族忧痛和乡土之思融入风俗画面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野蛮,表达了改造国民灵魂的迫切愿望。全书宛如“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语)。同时,诗一般的文字中也蕴含着幽默和讽刺,那是含泪的笑,是更为深沉的悲悯和哀伤。这一切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形式与格调。 呼兰河传连环画,侯国良绘。系一部表现革命女作家肖红事迹的彩色短篇作品。描绘其与封建家庭抗争,叛逆,走上革命文艺创作道路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运用勾线敷色的手法,吸收民间美术的特点,造型朴拙有趣,用线细劲,设色鲜丽,多用粉、蓝、绿、褐等色,在创作构思和色彩的运用上富于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1989年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牌奖。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著名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1940年创作于香港,1942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内容是对于自己的童年的回忆。在小说中,作者以她那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真诚,为读者描绘出 一幅童年的图画。萧红在描绘她那寂寞童年的同时,还给读者描绘了家乡呼兰河小镇的风土人情,勾勒出家乡人民的纯朴安静的生活场景。在《呼兰河传》之中,作者一方面赞美了家乡人们的勤劳勇敢、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但一方面又十分冷峻地剖析了东北农村以至整个中国农村在封建制度下的种种弊病,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如轻视做人的基本权益,而十分可笑地敬重鬼神; 因循守旧而心安理得,对于新生事物则采取旁观和扼杀的态度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东北农村中的这种麻木的心态和凄凉凋敝的景象,其中讲述了几个善良的人如何惨遭折磨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随然都是零碎的片断,但是在作者真挚感人的叙述中,却显示出 一种浑然天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 迟桂花 林家铺子 ☛ 《呼兰河传》hu lan he zhuanBiography of River Hulan→萧红 (Xiao Ho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