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诉衷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诉衷情》《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②。关河梦断何处③?尘暗旧貂裘④。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⑤,身老沧洲⑥! 【注释】 ①觅封侯: 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②梁州: 今陕西南郑一带地区。③关河: 关塞、河防,指边疆。④尘暗旧貂裘: 貂皮战衣积满灰尘,颜色变旧。⑤天山: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这里借指前方。⑥身老沧洲: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词大意】 想当年,驰骋万里,寻觅建功封侯之机,曾单枪匹马戍守梁州。到如今,梦中关塞河防忽不见,醒看战袍积满灰尘。敌人未灭,大业未成,两鬓斑白,泪水空流。此生谁料,心在边疆,身老家乡。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闲居山阴所作。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打击,不能施展雄图,晚年虽退居乡里,仍壮志未衰,然而只能以诗词抒怀,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开头两句暗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写自己当年壮志与戍守边防的情形。“万里觅封侯”见《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叹息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来投笔从戎,在西域立了大功,封定远侯。此处借典表达自己为国平定外患,建功立业的志愿。“匹马戍梁州”,指词人48岁时在南郑川陕宣抚使王炎手下任“干办公事”时的生活,他曾单枪匹马,来往前线。“匹马”一词,勾出了他当年的勃勃英姿。“戍梁州”不仅写他当年从军戍守边域,而且也写出他的雄图大略。他曾在《平戍策》里指出,欲恢复中原,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制金人于死命的军事根据地。他计划在川、陕打下一个稳固的政治、军事基础,这样,不仅可和金人争取长江上游的优势,而且可以恢复关中,进一步收复中原,实现中兴宋室的壮举。在戍梁州时,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则攻,无则守”,可是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因此怎不使他悲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呢?自己雄图大略不能实现,却被黜归乡里,此刻心情何以平静?梦中时见昔日战场,醒后只见征衣尘封,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分!上片四句,两句写昔,两句写今,今昔对比,大开大合,慷慨万端。 过片三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以三字句的排比形式抒发无法遏止之情。时刻思念消灭敌人,完成统一大业,然而壮志难酬,怎不令他白发如秋霜,颇有“一事无成两鬓斑”之慨。“泪空流”一个“空”字,带出多少悲痛、激愤。结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表达念念不忘出兵西北,北定中原的宏大抱负,以及被黜家乡报国无门的愤慨。这是爱国者的血泪之歌,令人难以卒读。 本词语言晓畅平易,化典灵脱,不事斧凿。风格苍凉悲壮,慷慨沉郁,前人评曰: “其激昂感慨者,稼轩 (辛弃疾) 不能过。”(刘克庄 《后村先生大全集》) 《诉衷情》《诉衷情》
陈子龙 春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辗平芳草,半面恼红妆①。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②。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注释】 ①半面恼红妆:《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李商隐《南朝》诗:“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半面妆,又简称半妆,词句本此。②袅垂杨: 形容垂柳枝条柔弱摇曳的样子,“袅”同“嬝”。 【词大意】 在低矮的桃树枝下试一试新制的轻罗衣裳,脂粉的余香似同桃花的芬芳一争高下,在引诱着蝴蝶飞来。车轮碾平了地上的芳草,美丽的佳人从车箱中露出半个面庞,无法窥见全貌,怎不令人恼煞。 春风乍暖,白日渐长,垂柳枝条,袅袅摇曳。一对燕子低回飞舞,落花缤纷,随风飘荡,地上洒满了金色的斜阳余晖。 【赏析】 陈子龙是明末著名民族英雄,也是明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赋俱佳,他的早期作品体现了 “后七子”的主张,提倡恢复古诗文的传统,但反对盲目尊古。晚年词作在缠绵宛转之中寄托了爱国深情。他在明代词作者中占有重要地位,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中说:“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 《诉衷情·春游》这首词明写少女游春的良辰美景,实暗喻春光易逝,国势难挽的无限情思。 上阕写热闹的春游景象。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少女。“小桃枝下试罗裳”,首句先写这位少女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到郊外踏青, 兴致勃勃,赏花扑蝶,不觉香汗淋漓,便找到一株缀满繁花的小桃树,在它下面换上新制的轻罗薄裳,人面桃花,罗裳初试,自有一种撩人的意趣。紧接一句“蝶粉斗遗香”,蝶粉指花香脂香招引来许多蝴蝶款款飞来;遗香指少女换妆之后,香气馥郁浓洌,久留不散。一个“斗”字,把香表现活了,仿佛人体的香与自然界的香在竞相争艳,要比个上下高低似的,使读者也有了一种怡悦的感觉。“玉轮碾平芳草”,语带夸张,是说游人众多,女眷乘坐的精美车轮几乎把地上的芳草全都碾平。上阕最后一句“半面恼红妆”,巧用“半面妆”的典故,可以理解为那位树下试裳的少女游兴已尽,准备乘车返回,临走前从车箱里露出半个面庞,再瞥一眼这大自然的春光美景,然而这半面之妆却使年轻的小伙子们不得窥见少女全貌而深感懊恼。一个“恼”字,少女容颜的俏丽,对男青年的吸引魅力,境界全出。 下阕进一步抒写春景,暗寓对明王朝灭亡的无限感伤。“风乍暖”的“暖”字,同上阕首句呼应,正由于风暖易热,所以才枝下换妆。而此句中的“风”字又同“袅垂杨”的“袅”字彼此联系,春风骀荡,致使柳丝袅袅摇曳,使静态的景致变为动态的景致。“日初长”是交代日长昼永,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词意绵密,细腻入微。然而韶华易逝,春光难留,方才游人如潮的热闹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归于一片寂静,人去燕来,以一对飞燕翩翩起舞,更渲染出空旷岑寂的惆怅氛围。诗人用“万点飞花,满地斜阳”的眼前之景进一步补足强化伤春的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中活用前人成句,将这两句晏殊名句倒置,先说燕舞,次写飞花,花开自有花落日,此为自然规律,非人力可挽留。最后的“满地斜阳”收束全词,大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气象。“飞花”、“斜阳”这种残败的自然景观正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事的感伤。诗人曾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南明政权的建立上,然而这些明室宗亲不思进取,一味苟安,诗人重整河山的愿望也像这曾使他一度振奋的春光一样,转瞬便付诸东流了。 陈子龙作词主张 “意内言外”,即认为要托物以情,婉曲倾诉,才有价值。这首词正是体现他的词论的一个例证。全词表面上是写春游之景,实寓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寄托爱国激情,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