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答谢中书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 ① 谢微, 《梁书·文学传》作“谢征”,字元度,曾任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中书郎。 ② 欲界: 指人世。佛家有三界之说,欲界是有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居的人间。 ③ 康乐: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平生最喜登临山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写。它是六朝书札名篇,与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称双璧。谢中书即谢微,与陶弘景皆卒于大同二年(536)。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公元526年,任中书郎在公元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以后。故此篇当为陶弘景晚年所作。

这篇骈文山水小札,引起后世选家的普遍注意,是因它清丽明净而富于含蕴,与充斥在齐、梁文坛上那些繁缛浮艳、内容空虚的骈体文大异其趣,也与作者早年所写的《寻山志》(《艺文类聚》卷三六)、《答虞中书书》(《艺文类聚》卷三七)等追求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物色》)的作品迥然不同。

陶弘景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三十七岁退隐茅山,后在江南佳丽的山水中度过了四十四个春秋。《答谢中书书》中凝聚了他激赏江南山林的情韵。这情韵,首先表现为作者山水意识的强烈与深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看似平平叙说,实则包孕很广。自从孔子说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以后,山水在人们的眼里常有性格的隐现。接着庄周更讲了“山林与!皋壤(原野)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所以适于人),亦神者不胜(也是因为心神舒畅无比的缘故)”(《庄子·外物》)等审美意识更浓的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隐士肥遁山林后,亦在佳山水中寻求启示。可见谈“山川之美”的话题自古就很多。文章一开头引起读者思索,这效果很不一般。

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简洁空灵的笔墨来写,这是《答谢中书书》突出的优点。“高峰入云”的磅礴气势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个景观里,又相伴着“清流见底”直视无碍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难以见到。

写山林景色的瑰丽,作者只用了两组对偶句共十六个字,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已显得活脱精到,引人遐想。南宋人邓椿在他的《画继》里曾指出: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山林的“神”(本质特征),高明的作家艺术家总有独特的感受。陶弘景以形写神,在他笔下茅山中一年到头“青林翠竹”已使人欣悦不置,更有谁领略过,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这奇幻瑰丽的色彩,当然是大自然奥秘的生命之彩,它的奇情壮采和迷离多变的性格,作者用“五色交辉”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而如果用工笔刻镂,即使做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也难免拖沓板滞,存形而略神。多种色彩奇妙的调谐而又变动不居,正是山林的逸趣神韵所在,然而这却是最难着笔之处。陶弘景用视觉形象和动感都很强的“五色交辉”四字来点染,自会引起读者对绚烂的山林形象的种种联想与记忆,在记忆里呈现的奇伟与色彩因人而异,具有无比的丰富性。这种能激起读者审美活动的活脱笔触,可称“字外之奇”(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陶弘景又是书法家,他与梁武帝萧衍讨论钟王书法的文字俱在(见萧衍《答陶弘景书》及陶弘景《与梁武帝启》),颇能显示他的艺术见解,这一点可存而不论。但陶弘景在书法艺术上讲究空间布白之美,和文学创作上用笔空灵是一致的。通过文字诱发读者的联想,虚实相生,形成字外的意境,让读者丰富的想像补充作者的艺术空白,正是本文成功之笔。

写了茅山中一年四时之美后,作者又用两组并列对偶句写一日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如果说写茅山一年四时之美是以静见动: 静到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生命之律动是通过“交辉”的色彩奉献给作家的,那么,茅山中一日之美则是以动见静: 天刚麻麻亮,“晓雾将歇”,花叶上露珠还未照上太阳时,山林就开始了欢唱,“猿鸟乱鸣”。这“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颓”、金乌西栖之后,鱼儿避开了“鹰瞵鹗视”的威胁,此际竞跃腾欢,尽情享受空气中弥漫的芳馨。总之,从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啭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外静谧幽美。

从结构上看,《答谢中书书》从富有审美意味的两句开头,接着有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现动,以动见静,写出了茅山美的性灵。至此出声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呀)!”就是应有之笔。接着以反接收束全篇,深憾于自谢灵运以来竟无人妙赏此佳山水,一唱三叹,摇曳生姿,文章虽短而含蕴不尽。

以骈文的主要特征来看,《答谢中书书》或许不是很严饬的。四四四四的句式对属虽工,但基本上不用典藻饰。音律上平节和仄节的交替,也不完全合律。但它好就好在骈散兼行,散文的疏宕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炼之美结合得很好。谋篇见巧思,用语清丽含蓄,诗化了意境。

李兆洛在《骈体文钞》卷三十《答谢中书书》末批曰: “亦应尚有起讫。”认为它不是完篇。这是对书信体应该“尽言”(《文心雕龙·书记》)一点理解得过死,认为只有洋洋洒洒才算“尽言”,殊不知“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同上),写信向对方把心里的话说透了,即算“尽言”。《答谢中书书》虽只六十八个字,但它已把作者幽栖山林俊赏妙悟之情趣写出来了。谢中书即谢微,出身名门,为谢朓的从侄孙,深得梁武帝萧衍之倚重。《梁书·文学传》说他: “年位尚轻,而任遇已重”。他很有才华,曾当殿赋诗三十韵,二刻便就,“其辞甚美,高祖(萧衍)再览焉”。这样一位锋芒早露、官运亨通的晚辈(谢少陶四十四岁),其骄矜自负自不待言,而陶弘景摒弃客套直抒胸臆的答书(谢的报书今已佚),愈益显出他这位“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的气度。

字数:2443
魏明安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答谢中书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年—536年),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②〔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晓,天刚亮时,清晨。将,将要。歇,消散。

⑤〔乱〕此起彼伏。

⑥〔颓(tuí)〕落下。

⑦〔沉鳞(lín)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此处为借代。竞,竞相,争相。

⑧〔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实是,这确实是。欲界,人世间。仙都,仙人生活的美好世界。

⑨〔康乐〕即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晋时被封为康乐公,又称谢康乐。

⑩〔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山水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这里的山峰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一年四季都是苍青的树林和翠绿的竹子。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和鸟雀此起彼伏的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景色。

字数:686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25-326页.

《答谢中书书》原文、注释和解析 - 可可诗词网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2

山川之美,古今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5。自康乐以来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

1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鸿胪。2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3颓:坠、落。4沉鳞:没入水中的鱼。5欲界:佛教分世界为三,欲界是其一,此界中人各有欲望。此处借指人世。6康乐:即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袭封康乐公,性喜山水,以山水诗闻名。7与(yu):参与。引申为深入。其:指山水。

【析点】 短信描绘江南山水之美,六十八个字却结构严谨。起首以“山川之美,古今共谈”提起全篇;然后以十个整齐的四字短句进行具体描绘;分写山水林竹,猿鸟沉鱼,晓雾夕日;结尾处用两个散句加以赞美和感叹,又提出谢灵运与起首之“古今共谈”相呼应。一路写来,山川之美,历历在目;叹赏之情,融于其间。

信中所描绘的山川之美都是变化中的景色,富于动态的景色:雾在散,鸟在鸣,日在沉,鱼在跃,山峰插入云霄;即使是静立的石壁,也让它们的色彩在日光下“交辉”;即使是长绿的翠竹,也让它们在时间上随四季推移。这就不仅扩展了短信所描绘的画面,而且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立体感、真实感。

写景全用四字句,且全是对偶句,这种语言形式固然是南朝文章的共同特点,但其本身与所写的景物一样,也显露着争奇竞秀之态。


《答谢中书书》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答谢中书书》

 书信。陶弘景作。是回答谢征的信。信中描绘了他自己隐居的句曲山一带的山水之美,虽用骈体,但夹用散句白描,风格简淡清新,毫无浮艳之气,富有诗意。

《答谢中书书》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答谢中书书》

[原 文]

山川①之美,古来②共谈。高峰入云③,清流④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⑤交辉⑥。青林翠竹,四时⑦具备⑧。晓雾将歇⑨,猿鸟乱鸣;夕日⑩欲颓(11),沉鳞(12)竞(13)跃。

实是欲界(14)之仙都(15)。自康乐(16)以来,未复(17)有能与(18)其奇者。

[注 释]

①川:河流。②古来:自古以来。③入云:插入云霄。④清流:清澈的流水。(5五)色: 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这里指色彩斑斓。⑥交辉:交相辉映。(7四)时:四季。⑧具备:全都有。具,全。备,齐全。⑨歇:止,这里指消散。⑩夕日:夕阳。(11)颓:坠落。(12)沉鳞:水中的鱼。鳞,借代游鱼。(13)竞:争着、争相。(14)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天堂。(15)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16)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他承袭了祖父的爵位康乐公。(17)复:再。(18)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译 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赞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鉴 赏]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它以对古人钟情“山川之美”的议论开篇,紧接着以清新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欲界之仙都”。这个人间的仙境,天蓝云白,山高水净;石壁五色交辉,林竹四时具备;晓雾中猿鸟乱鸣,夕阳下沉鳞竞跃:多么美好的大自然,多么和谐的生物界。人其实也是大自然的儿女,然而有多少人能像谢灵运那样能够领略身处它怀抱里的乐趣呢?这就是作者的感慨和遗憾。

这篇山水小品,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仅仅六十八字,就汇古今、四时、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走兽于尺幅,融描写、抒情、议论于笔下。

字数:883

[作者及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看透了人世的混浊后,隐居于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做过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信,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陶弘景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答谢中书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1),沉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注释〕(1)颓:落下去。(2)沉鳞:水中的游鱼。(3)欲界:佛家语,即人世间。(4)康乐:指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喜游山水。(5)与: 参与、领略。

〔鉴赏〕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给作家创造意境、寄托情怀,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齐梁时期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写景寄情的名作。谢中书名微(或作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仕梁为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信,劈头就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就接触到主题,为自己信中谈论山水张本,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山川之美。这个起笔,句意足以统帅全篇,虽只是个开头,尚未说到山川如何之美,但是赞美之情已溢于言表;这不但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令读者产生急于要一读下文的心情。当然,这里的“山川”是指以山川为主体的美丽的自然界,作者用借代手法使“山川”这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具备了更多的意蕴,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接着,作者便心折地写道: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是开头总起之后的分承,一句写山,一句写水。“入”字化静为动,好象山峰一意要将它的头顶伸入云端里去,给人以出尘离俗之想。这里的水也不是混浊腐秽、淤浅停蓄,而是清深明净,潺湲流泻,仿佛明镜一样,照彻人的心胸,令人临流窥涧,浊念顿消。在分写山水之后,作者又合写一笔: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只见那两岸的高山,峭立如壁; 而石头则五色斑斓,交相辉映。这些都倒映在清澈的水底。光景多么奇绝、多么绚丽。但是,山川之美绝不止于自身所呈现出的奇观异彩,另外还有附丽于山水而使山水增色的其它自然景物。这些景物与山水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成了整个山川之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动人描绘。首先是“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上树木常青,绿竹猗猗,经霜不凋,四季争荣。即使时值秋冬,这里也是生机盎然,毫无萧条肃杀之感。多么宜人的环境,与高隐者的情志又是多么契合! 四时景色有这样的特点,那么一天中晨夕之景又是如何呢?作者接着写道:“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当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山水从朦胧中露出绰约的丰姿;佳树美竹,也更加青翠欲滴。这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山川草木,映日生辉,景色何等鲜明! 猿猴欢欣跳跃,成群结队,嬉戏于山巅水涯;此呼彼应,鸣声不绝。百鸟争飞于丹崖翠谷之中,相逐于茂林修竹之间,欢呼歌唱,百啭千啼。及至夕阳将坠,满天彩霞映在水中,引得那深藏在水底的鱼儿也纷纷浮上水面,泼刺蹦跳,鳞光闪闪。这里句中用一“乱”字,充分写出了猿鸣鸟呼的群动之欢;着一 “竞”字,有力地表现出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作者对山川之美,从山高水清到四时佳景,再到晨夕风光,层层描绘,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写,有虚写;清辞丽句,如诗如画,令读者心驰神往,陶醉于美境之中。然后,用一句话来归结: “实是欲界之仙都。”称赞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这是极高的评价、赞美。我们由此可以体会到他对山川之美的动人描绘,正表现了他对岩居学道生活的热爱,而且,显然是以这个“仙境”中的“神仙” 自居、自矜,甚至自豪的。诚然,作者意识到他是不能完全忘却世务、不过问政治的,他与那“遗世独立”的“神仙”毕竟不同,所以他说这个“仙境”是“欲界之仙都”,他不能、也没有离开尘世,他只是为在尘世能置身于这样的“仙境”而感到欣喜罢了。这就在写景之作中坦露了他作为“山中宰相”的心灵,同时也为我们探求其描摹山水的动因提供了一把钥匙。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道: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他认为自谢灵运以后,就不曾再有能象谢氏那样赞许山水之奇妙的人。这句话正面的意思是说: 只有他才能象谢灵运那样对山川之奇妙深刻领会,并给予极高的赞美。谢灵运是前代颇负盛名、酷好游山玩水的大诗人。《南史》说他“爱山水,每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里,莫不备登”。作者以他作陪衬,就更显得自己流连山水是继迹先贤,值得自豪,也显得他在信中的赞许,确是山水“应得之誉”,从而再次强调了山川之美。全文至此以稽古作结,恰好与起笔遥相呼应,结构严谨,针线绵密,突出了主题。

这封信的语言有浓厚的骈俪气息,显示出南北朝时期的文风。不过,它并不是纯粹的骈文。自开头至“沉鳞竞跃”四字一顿,句式整齐,而后面两句却字数不等,句式参差,这就构成了骈散结合的体式。再就四字一顿的句子来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奇句,接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便是属对严谨的偶句。下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奇句,但是和“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连起来看,又成了对仗较宽的偶句。再下面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与“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又是严格的扇面对偶句。四字一顿的句子,内部又是奇偶相生、骈中有散。这样的语言吸收了骈文的长处,有比较整齐的律动; 又避免了骈文常见的短处,无呆板之弊;而且,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鲜明。作者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在一起,难怪寥寥六十八字的短简,就能将山川之美,描摹尽致,令人读起来神气飞越。真是一字千金,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字数:2198
陈玉麟,苏来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05-607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