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泰山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泰山记》 散文。姚鼐作。文中描述了泰山的位置与形势,记叙了登山的路线和泰山晚照的美景,详细描绘了在泰山日观亭看日出的情形以及泰山的名胜古迹,最后总写泰山的特点。全文紧扣冬季这一季节,写风、雪、云、雾、冰,铺排日出的绮丽,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结构严谨,选材典型,以时间为线索加以记叙,有条不紊。文笔简洁,全文不足五百字,描写却十分细致、形象。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②,汶水③西流;其阴④,济水⑤东流。阳谷⑥皆入汶,阴谷⑦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⑧,古长城⑨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⑩乾隆三十九年(11)十二月,自京师乘(12)风雪,历齐河、长清(13),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4),至于泰安。是月丁未(15),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6)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7),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8)。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2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2),世皆谓之天门云(2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4)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5)。望晚日照城郭(26),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颍坐日观亭(31),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37)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6)。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7),皆平顶。冰雪,无瀑水(48),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49)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年—1815年),字姬传,号惜抱。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散文家。泰山,横亘于山东中部,长约二百公里,主峰在山东泰安城北,古称东岳,为五岳之首,又称岱宗。 ②〔阳〕山的南面。 ③〔汶(wèn)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向西南流经泰安。 ④〔阴〕山的北面。 ⑤〔济(jǐ)水〕发源于河南济原,东流到山东入海。 ⑥〔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流水。谷,两山间流水的低道,现在通称山涧。 ⑦〔阴谷〕山北面谷中的流水。 ⑧〔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⑨〔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⑩〔以〕在。 (11)〔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清高宗年号。 (12)〔乘〕趁,冒着。 (13)〔齐河、长清〕齐河县、长清县,都在山东。 (14)〔限〕户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15)〔是月丁未〕这月(夏历十二月)的二十八日。 (16)〔朱孝纯子颍(yǐng)〕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泰安府的知府。 (17)〔磴(dèng)〕石级。 (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郦道元所说的环水。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著有《水经注》。环水,泰安的护城河。《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19)〔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20)〔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1)〔巅(diān)〕山顶。 (22)〔崖限当道者〕像门限(门坎)挡路似的山崖横在路上的。 (23)〔云〕句末语气助词。 (24)〔几(jī)〕几乎。 (2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 (26)〔城郭〕城,内城。郭,外城。 (27)〔徂徕(cúlái)〕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四十里。 (28)〔居〕停着。 (29)〔戊(wù)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0)〔五鼓〕五更。 (3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32)〔漫〕弥漫,布满。 (33)〔摴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赌具,又作“樗蒲”,一套共五个,木制,也称“五木”。犹后来的骰子。 (34)〔极天〕天边。 (35)〔采〕通“彩”。 (36)〔丹〕朱砂。 (37)〔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38)〔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39)〔绛(jiàng)皓(hào)驳色〕红色白色,颜色错杂。绛,赤色,大红。皓,白色。驳,混杂。 (40)〔若偻(lǚ)〕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 (41)〔岱(dài)祠〕东岳大帝庙,即东岳祠,也称玉帝观。 (42)〔碧霞元君〕女神,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43)〔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乾隆去祭祀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44)〔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45)〔漫失〕磨灭或缺失。漫,浸坏,磨灭。 (46)〔圜(yuán)〕通“圆”。 (47)〔罅(xià)〕缝隙,裂缝。 (48)〔瀑水〕瀑布。 (49)〔至日观数里内〕(从日观峰下面)快到日观峰的几里之内。 【译文】泰山的南面,大汶河向西流去;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泰山南面谷中的水都流入大汶河,泰山北面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河。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的地方,就是古代的长城遗址。最高山峰是日观峰,在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边的山脚下登山。上山的四十五里路,山路都用石块砌成台阶,那些石阶有七千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水道。中间一条水道环绕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走了一小半路,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谷往上走,就登上了山顶。古时候的人登山,顺着东谷进去,路上有座天门。东谷,古人管它叫做天门溪水,我们没有走到那个地方。现在经过中岭到山顶,山崖像门限似的挡在路上,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有雾迷路,脚下冰滑,石头台阶几乎不能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的时候,深青色的山峰,都覆盖着积雪,雪光明亮地照耀着南面的天空。看那傍晚的太阳照着泰安城,大汶河与徂徕山像是一幅画,而且半山腰里停留的雾像条带子一样。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天,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上,等着日出。大风吹起山上的积雪迎面扑来。日观亭东面,自脚下起,都布满了云。隐约看到云雾中白得像摴蒱的,有几十粒耸立着的,都是山峰。在天边,有一朵云颜色奇特,一会儿变成五彩的了。太阳升起了,大红色像朱砂,下面有一片红光晃动着托住它。有人说,这(红光摇动的地方)就是东方的大海。回过头再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有红有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的西面有东岳庙,还有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巡时住过的宫殿在碧霞元君庙的东边。这一天,观看了沿路的石碑,都是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年代更久远的碑刻,文字都已模糊不完整了。偏僻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土壤少。石头呈青黑色,多数是又平又方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的。到处冰雪,没有瀑布流水,没有鸟兽的叫声和踪迹。从日观峰下面快到日观峰的几里之内没有树木,可是积雪却深到与人的膝盖一样齐。 桐城人姚鼐记。 字数:3157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43-447页.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①西流;其阴,济水②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③也。最高日观峰④,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⑤,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⑥。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⑦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⑧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⑨;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⑩,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⑪如画,而半山居⑫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⑬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⑭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⑮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⑯,又有碧霞元君祠⑰;皇帝行宫⑱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⑲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泰山山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记游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因其记述的是寒冬中的游历,也就更具特色。 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横亘着古长城。作者所以在长城前冠以“古”字,意在说明这不是秦汉以后的万里长城,而是春秋时代齐国所筑,是一处古迹。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登泰山之前,先勾勒出泰山的轮廓。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离京师,乘风雪,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是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颍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这一切,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即与朱子颍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略微看见云海中群山像几十颗白色的骰子似的耸立着,然后天的尽处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瞬间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太阳升起了,色纯红如丹砂,下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上升,何等壮观!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至此,气势磅礴的日出奇景,只寥寥数语,就被描绘得宛然在目,而且层次分明。姚鼐在写这篇游记的同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的长诗,诗中写道:“泰山到海五百里,日观东看直一指。万峰海上碧沉沉,象伏龙蹲呼不起。夜半云海浮岩空,雪山灭没空云中。参旗正拂天云西,云汉却跨沧海东。海隅云光一线动,山如舞袖招长风。……天风飘飘拂东向,拄杖探出扶桑红。地底金轮几及丈,海右天鸡才一唱。不知万顷冯夷宫,并作红光上天上……”传说中水神的宫殿,竟化作泰山日出,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令人想起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作者观日出之后,游览山顶建筑,观赏山道中的石刻,简单地一笔带过。文中的记述或详或略,都与作者描写的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有着密切关系。 最后一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全文。 全文仅用了四五百字,却描绘许多壮观的场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特点何在?首先,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游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同时又对其活动剪裁得当,有主有从,一线贯穿,引人入胜。其次,记述整个活动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以日观峰为中心贯穿全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三,语言简洁明快,描述鲜明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富特征性。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回视日观以西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等等,形象、动人,既增添游记的神秘色彩,又可唤起读者的想像力。另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泰山地理及名胜古迹沿革变迁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姚鼐是桐城派大家,向来重视义理、考证、文章的统一,并且就在此次登山之后,于乾隆四十年正月为聂剑光的《泰山道里记》作序,可见他对泰山舆地早有过一番研究,所以写泰山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和山上古迹是那么得心应手。只是作者在游记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这是姚鼐记游作品的又一特点。但《登泰山记》把泰山的美、古老文化的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名山大川的心是与读者相通的。 字数:3329 周晶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1),汶水西流(2); 其阴,济水东流(3)。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5)。最高日观峰(6),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8),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9)。是月丁未(10),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11)。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2),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3)。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4)。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5),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17),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8)。 戊申晦(19),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20),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22),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23),下有红光,动摇承之(24)。或曰,此东海也(25)。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26),或否,绛皓驳色(27),而皆若偻(28)。 亭西有岱祠(29),又有碧霞元君祠(30)。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31)。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32),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33),皆平顶。冰雪,无瀑水(34),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1)泰山: 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主峰在今山东泰安城北。阳: 山南曰阳。(2)汶水: 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向西南经流泰安,至汶上县入运河。(3)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本来东流入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现在故道一部分已经淤塞,一部分为黄河所占。(4)阳谷: 指山南谷中水道。(5)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从山东肥城县西北一直伸到黄海。(6)日观峰:泰山绝顶诸峰之一。(7)乾隆: 清高宗年号(1736—1795)。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8)齐河、长清: 皆山东省县名。(9)泰安:清代山东府治,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登泰山者大抵从泰安上去。(10)丁未: 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1)朱孝纯子颍: 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12)磴(deng): 山上的石级。(13)郦道元: 北魏人,著有《水经注》四十卷。环水: 总名中溪,又名梳洗河。(14)巅: 山顶。(15)限: 门限。当道: 当路,横在路上。(16)烛: 照。(17)徂徕(cu lai): 山名,在泰安东南。(18)居: 住,引申为停留。(19)晦: 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 戊申这天(正值)晦日。(20)日观亭: 日观峰上观日出的亭子。(21)漫:布满。(22)樗蒱(chupu): 古代赌具,共五子,又名五木,木头制成,有上黑下白、全黑、全白等。(23)正赤: 纯红。丹: 朱砂。(24)承: 托。(25)东海:泛指东方的大海。(26)得日: 太阳照射。(27)绛(jiang): 大红色。皓(hao):白色。驳: 杂。(28)偻(lu): 弯腰曲背。(29)岱祠: 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30)碧霞元君: 女神,传说为东岳大帝的女儿。(31)行宫: 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地方。(32)显庆:唐高宗年号(656—660)。(33)罅(xia):裂缝。(34)瀑水: 瀑布。 〔鉴赏〕《登泰山记》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写得情景如画,文笔洗练、优美,因此为人们所传诵。 开头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这是作者正式登山前的一段叙述性笔墨,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这在游记一类的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作者的行文颇有特色。他在描写时,扣住泰山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达到山川相映的目的。“最高日观峰” 一句,虽然概括,但笔锋已隐隐地通入下文。经过这样的概述,读者对泰山已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就正式写“登泰山”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这节文字点明了时间,气候特点。诚然,游记散文必须这样写,但是,作者写的是冬季登山,“乘”、“历”、“穿”、“越”,几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完全吻合他所要描写的对象。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要谈到。这一小节,行文既很准确,用墨又极传神。在简捷的句式结构中,四个动词蝉联而下,如珠走玉盘,仿佛看到作者那种冲风冒雪赶来登山的神态。 接下来,“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这里是写开始正式登山了。再往下,简练地描述自己的登山路线: 泰山正南面有三座山谷,中间山谷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所提到的“环水”。作者开始是沿着这中谷进山的,走了一小半,越过了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前行,就到了山巅。古时候登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山谷的水,古时候管它叫“天门溪水”。作者不是走的这条路线。他们所经过的是中岭,沿此到了山顶上。凡是有高高的山崖横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称为“天门”。这段文字,用语明确。所走路线,叙说得异常分明。至于攀登的情景,到达山巅后的所见,因为与作者在本段的叙述中心无关,就不多费笔墨; 而是腾出篇幅,另作描绘。果然,下面一节这样写道: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道路上云雾迷漫,冰滑难行,石阶几乎不能攀登。迷雾,是就所见而言;冰滑,是就所行而言。没有过多的修饰文墨,但是人们完全可以想见出登山的艰难了。这里,风雪登泰山的特点就开始明朗化了。“及既上”,就是等到上了山顶,一幅泰山夕照图,便在作者的粗疏勾画下,显现在我们眼前了。“苍山负雪”的“负”字,用得很富神韵。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是说青山背雪,把被动者说成是主动者,用语新颖脱俗。一“负”字,赋予了苍山以生命。如果说,“苍山负雪”,是出奇地描绘了积雪的情景,写出了雪的厚度,那么,“明烛天南”,就是出色地表现了积雪的光度,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作者纵目远眺,傍晚的阳光照耀着城墙、汶水、徂徕山,就象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象条带子一样。这段描写,富于生气和情趣。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五彩,交相辉映,融汇一体,显示出雪天晚晴的时候,山川城池所特有的景象。“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设喻极为新奇。如果不亲临其境,不充分进行艺术的比附和想象,是写不出这么出奇的句子的。 当然,登泰山的目的,不是进行科学考察,而是为着观日出,欣赏壮观的自然美。因而,下面一段有关日出的文字也就成了这篇散文的中心所在,是全文的最精彩部分。“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段文字,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了细致的景物,依据景物本身的特点,很有层次地描绘了壮丽的泰山日出图。 第一个层次,“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先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这是近景,交代一下很有必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和友人,仍然端坐不动,静待日出,这就把上文“坐日观亭,待日出”的“坐”字和“待”字落实了,具体化了。当然,作者写近景不是真正的目的,他是在远望,而且是登高远望,于是,第二个层次出现了: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由近景拉成远景,这是登高远望所看到的。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得象樗蒱,这个比喻,反衬出作者站得是何等高了。第三个层次,集中写日出的情态,景致。“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上文写云雾中的山峰,是静景图; 这里,就是一幅动态图了,以静衬动,分外显出动态美。作者观察细微,敏锐地捕捉了天地相接的地方云层的一抹色彩,展开了富于感染力的描写。先是“一线异色”,再是“五采”斑斓,然后是红日高升,最后是红光摇衬,笔墨十分细腻传神。先写日上的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就起到相互烘托的作用。这样的日出图,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形成了壮美的特色。如果作者就在这个地方收笔,本来也是可以的,因为作者写日出情景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是,作者却把笔触从东方抽出来,伸到西峰上去,形成了日出描写的第四个层次: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作者回头看看两边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射,呈绛色,也就是红色; 有的没有得到照射,呈皓色,也就是白色。这两种颜色相互掺杂。而所有的山峰都是弯腰曲背的样子。这一笔,看似闲笔,其实,不可缺少,它表现阳光的效果,日出的影响。这是日出景象的继续发展,是艺术境界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从而丰富了画面的色调和情态。这样,东西两地,山峦各方,都包括进去了,当然就更加壮美了。同时,联系前一段的泰山夕照图,就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夕照来映衬日出,使日出图分外动人。 接着的两段文字,前一段,写观日出后的游览。后一段,写泰山上的石头、树木的特点。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了作者,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格式。 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 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 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流派风格特征。 字数:4583 力文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79-1584页. 《登泰山记》[原 文] 泰山之阳①,汶水②西流;其阴③,济水④东流。阳谷⑤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⑥其南北分者⑦,古长城⑧也。最高日观峰⑨,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⑩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11)风雪,历(12)齐河、长清(13),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14)限(15),至(16)于(17)泰安(18)。是(19)月丁未(20),与知府朱孝纯子穎(21)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22),其级七千有(23)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24)绕泰安城下,郦道元(25)所谓“环水(26)”也。余始循以入(27)。道(28)少半(29),越中岭,复(30)循西谷,遂至其巅(3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32)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33)山巅崖(34)限(35)当(36)道者,世(37)皆谓之天门云(38)。道中迷雾冰滑,磴几(39)不可登。及(40)既(41)上,苍山(42)负(43)雪,明烛(44)天南。望晚日照城郭(45),汶水、徂徕(46)如画,而半山居(47)雾若带然(48)。 戊申(49)晦(50),五鼓(51),与子颍坐日观亭(52),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53),稍(54)见云中白若樗蒲(55)数十立者,山也。极天(56)云一线异色,须臾(57)成五采(58)。日上(59),正赤(60)如丹(61),下有红光动摇(62)承(63)之,或(64)曰:此东海(65)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66)得日(67),或否(68),绛(69)皓(70)驳(71)色,而皆若偻(72)。 亭西有岱祠(73),又有碧霞元君(74)祠。皇帝行宫(75)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7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77)以来,其(78)远古刻尽漫(79)失(80)。僻不当道(81)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82)。少杂树,多松,生石罅(83),皆平顶。冰雪,无瀑水(84),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 释] ①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②汶(wèn)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原山。③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④济(jǐ)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现故道已淤塞,下游为黄河所占。⑤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⑥当:在。⑦者:……的地方。⑧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在同鲁国分界处所筑长城的遗址。⑨日观峰:泰山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⑩以:介词,在。(11)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12)历:经过。(13)齐河、长清:都是山东省的县名。(14)之;这。(15)限:界限,这里指城墙。(16)至:抵达。(17)于:介词,到。(18)泰安:县名,在泰山南,今泰安市。(19)是:这。(20)丁未: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或日。(21)子颍(yǐng):朱孝纯的字。(22)磴(dèng):石头台阶。(23)有:同“又”。(24)中谷:指中谷的水,借地点代替事物。(2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26)环水:就是泰安的护城河。(27)循以入:“循之以入” 的省略。循,顺着。以,连词,而。(28)道:名词,用如动词,“走”的意思。(29)少半:小半。(30)复:再。(31)巅(diān):山顶。(32)之:指东谷水。(33)及:到。(34)崖:山崖。(35)限: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门槛似的”。(36)当:阻、拦。(37)世:世人。(38)云:句末助词。(39)几(jī):几乎。(40)及:等到。(41)既:已经,……以后。(42)苍山:青山。(43)负:背,引申为覆盖。(44)烛:火炬,名词用如动词,“照耀”的意思。(45)城郭:这里指泰安城。(46)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县东南。(47)居:停留。(48) “若……然”:“像……那样”。(49)戊(wù)申:十二月二十九。(50)晦(huì):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51)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借作“更”的代称。(52)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53)漫:弥漫。(54)稍:依稀,隐约。(55)摴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具,又作“樗蒲”,一共五个,也叫“五木”。(56)极天:天边。极,尽头。(57)须臾:顷刻,片刻。(58)采:通“彩”。(59)上:上升,动词。(60)正赤:纯红。(61)丹:朱砂。(62)动摇:这里指浮动。(63)承:托,捧,(64)或:不定代词,有人。(65)东海:泛指东边的大海。(66)或……或……:有的……有的……。(67)日:这里指日照。(68)否:没有。(69)绛(jiàng):大红。(70)皓(hào):白色。(71)驳:杂。(72)偻(lǚ):脊背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意。(73)岱祠:东岳大帝庙。(74)碧霞元君:传说中东岳大帝的女儿。(75)行宫:皇帝外出巡行临时居住的地方。(76)是日:这一天。(77)显庆:唐高宗的年号。(78)其:那些。(79)漫:磨灭,模糊。(80)失:缺失。(81)当道:在路旁。当,在。(82)圜:通“圆”。(83)生石罅(xià):“生于石罅”的省略。罅,裂缝。(84)瀑水:瀑布。 [译 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日观峰,位于古长城之南十五里处。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这条界限,抵达泰安城。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穎)从南面的山脚下上山。走了四十五里,路都是用山石砌的台阶,那台阶竟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开始沿着这条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于是到达了泰山的山顶。古时登山,沿着东谷进山,路上有天门。东谷的水古时叫“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那里去。现在(我们)经过中岭到山顶的路上,(那些)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称它“天门”。道上大雾迷漫,地上冰滑,台阶几乎没法上。等到上到山顶后,(极目四望,)苍山覆盖着白雪,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傍晚时的日光斜照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美丽如画,而停聚在半山的云雾宛如飘带一般。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穎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脚底往下都弥漫着白的云雾。隐约地看见云里有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般的东西,那是远山。天边的云(呈现)—线奇异的色彩,不一会,形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赤红,下面有红光浮动不定地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方的大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耀着,有的没有,有红有白,颜色错杂,但都像弯腰曲背(向日观峰致意)。 亭子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我们)观看了路边的石刻,都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偏僻不在道边的,都来不及去(看)。山上石头很多,土很少。石头呈青黑色,多是又平又方的,少有圆的。杂树很少,松树很多,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松。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音兽迹。靠近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却与人的膝盖平齐。 桐城姚鼐记。 [鉴 赏] 作者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记里记叙了他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奇丽景色和旭日东升的壮观场面,饱含着对如画江山的赞美之情。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为下文写登山所见作铺垫。 第二段,写登山。先交代登山前的气候、启程时间和路程;再写与子穎登山的经过,中间插入郦道元等古人的记叙和世人的传闻,既介绍了泰山的名胜,又显示了泰山的古老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描述泰山的高大和攀登之难后,作者以无比喜悦的之情描绘了在山顶鸟瞰所见的无限风光:红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构成了一幅绚丽壮观的江山夕照图。 第三段写观日出,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日出前后的情景,“五鼓”即起,不顾“积雪击面”,面东翘首以待,表现出作者为看日出奇观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和豪情逸兴。接着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顺序,描绘了日出前后绚丽而变幻的色彩,并用蓝天、群峰、东海、云雾来衬托日出的雄伟壮观。 第四段,写所见的古迹,虽然简略,但也有重点——石刻,可见名山文化悠久。 第五段,综述泰山的冬景。作者将游览之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表现了泰山冬景的特点:苍石嶙峋,青松劲拔,鸟兽敛迹,冰封雪盖。这就是作者眼中泰山的全景镜头。 作者用简洁、自然、生动的语言,围绕山高路险、文化古老、冬季风雪严寒这三大特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泰山,力求忠实地反映美好的自然,而不刻意夸张,虽然着墨不多,却把泰山的冬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不愧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 字数:3806 [作者及作品简介] 姚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